尘封23年,打开一篇小说的秘密 作者:林子搜集


 

尘封23年,打开一篇小说的秘密

来源:钱江晚报2009年2月26日http://zjdaily.zjol.com.cn/qjwb/html/2009-02/26/content_4547411.htm


    躺在书柜落满灰尘的一篇知青小说,如今由《江南》杂志重磅推出,映照了知青们的集体青春记忆。身患两种癌症的作者让这一文学奇遇成了一部励志大片——

 

一篇被压在柜底的有点青涩的知青小说《马们,我们》,在23年时光打磨之下,绽放内含的光华,将刊登在浙江大型文学期刊《江南》2009年第二期上。

这是时间的奇迹,也是磨难的奇迹。

今年是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踏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马们,我们》的问世具有双重意义。这篇小说的作者是知青,更是一位身患双重癌症的知青,他那曲折磨难的人生故事投射到这篇知青小说中,映照着一代知青的集体记忆,回旋着他们这一代坎坷而磨难的青春。

把这篇习作般的小说发表出来,看看今天的年轻人离父辈的青春有多远、多陌生?

看它有点青涩的文字经过时间和磨难的磨砺,酿成了酒,变成了冰天雪地里的一口刀子酒。

然后,勾起那么多那么多曾经有过相似经历的、曾经热血沸腾的一代人的共同回忆、热血的希翼……

最后,成为对知青一代和知青的下一代们共同的励志大片!

文学奇遇,给生命又一次重生

让作者万刚与23年前未发表的旧作,与文学初恋不期而遇的,同样有关知青。2007年,万刚在钱江知青网上与“插友”们聊天,读到了一位插友忆马的一篇文章。一道亮光闪过:23年前,自己写的那篇《马们,我们》,不是还压在柜子里吗?

这时,他已经从一位热血满腔的16岁知青,成为了一位身患胃癌、血癌两种绝症的病人。从故纸堆中翻出来的知青小说《马们,我们》迅速感动了杭州市作协主席嵇亦工,不仅因为作者的苦难,更是因为经过23年岁月的沉淀。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这篇小说难得地散放着纯净、清新的光华,很快它被发表在作协内刊《杭州作家》上。

它同样倾倒了《江南》杂志主编袁敏,她决定用打破常规的样式让这篇小说出现,破例专为名不见经传的万刚写了访谈和作品评论、破例把这篇小说放在2009年第二期《江南》杂志的重要位置刊发。

在《江南》主编袁敏看来,这篇小说独特之处,在于通过马性来写人性,闪动着质朴的野性与同样质朴的温柔,无论文学感觉还是角度选择,都干净利落、清新鲜活。袁敏说,“文学应该是一种温暖的力量。在春天到来的日子里,《江南》特别推出“春之翼”栏目,推出万刚的《马们,我们》,愿文学能成为顶破冰冻的第一抹嫩芽,以她宁静而又坚韧的姿态,给寒冷以温暖,给孤独以关怀,给心灵以慰藉。同时,《江南》还将以此为开头,打出‘2009新知青文学’大旗,向当年走红的知青作家征集作品,重写知青。”

“这个文学奇遇,让我这个在癌症的恐惧中挣扎的病鬼又增添了一点生命的力量,感觉自己的生命又一次重生……”头上悬着两把随时会掉下来的“达莫克利斯之剑”,万刚对于生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正是这种切肤之痛,让他把自卑感升华成卑微感。“你应该把生命看得很重,而不是把自己看得很重!”

对生命的礼赞,像刀锋一样让人产生痛感

用《马们,我们》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在马们无比野性和张扬的生命力中,可以看到与马们同样充满生命力的知青的气场。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如此纯洁、纯净和纯粹的文字,如北大荒的雪原一样清冽,但像刀锋一样让人产生痛感。心灵的喷泉总在最深刻、最秘密的地方产生。对于《马们,我们》的作者、资深的新闻工作者万刚来说,它最直接、最不事雕琢地喷涌于在北大荒度过的两年青葱岁月。

那时,万刚16岁。当初的热血青年,割破手指,写下“不做温室花朵,誓做高山青松”的血书,才得以远赴黑龙江抚远县“屯垦戎边”。但是,万刚被查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可是他死活要留下。伐木、铲地、割麦、护秋、打黑瞎子、下江捕大马哈鱼、当代销店“老板”、民兵和马倌……拖着病体,万刚硬是撑了下来。

这让他有了一种错误的信念:病,是可以抗过去的。他后半生的磨难也由此埋下伏笔。

马们,在小说中着墨很多,但是着墨很少的知青、北大荒人也同样灵动无比,呼之欲出。在那片广袤辽阔的旷野上,野性和人性,热辣辣的生命的张力,都交糅在最纯真质朴的叙述中。那是超越了对人或兽、对自然或社会的生命性,夹杂着苦涩和清甜的礼赞。

写这篇小说时,万刚33岁。那时,他已经成为省报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突如其来的灵感和冲动,让他写下这篇小说。

但是,这篇小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发表,被压在书柜中。这一压,就是23年。

对抗两种绝症,用文学成就励志大片

知青,或许就是坎坷和磨难的代名词,而知青万刚经历的或许可称得上磨难的平方。

原本红光满面、“壮得打得死老虎”的万刚,历经2次腹部大手术(五分之四的胃体、10公分的肠子被切除)、6次化疗、多次骨穿,无数次服药,成了一个风一吹就倒的小老头。“癌症让我变得很自卑、很羞愧,每次出门都偷偷摸摸,看到熟人不敢主动打招呼……”

2003年,万刚第一次被查出胃癌时,不啻为晴天霹雳,但是在家人的支持下,别无选择的他“按部就班”地一步步抵抗病痛,哪怕化疗时吐到把胆汁吐出来,他也没掉一滴泪。“可怕的是支离破碎的身体带来的心理上的危机:隔三岔五,我就会有一种要‘完蛋’的感觉!”但是,第二次狰狞的病魔竟然又来了。2006年7月,正当万刚的胃癌初步稳定、自我感觉逐渐好转时,他又在一次例行血液检查中,被查出患有白血病!

这一次的打击几乎是摧毁性的。“我整个人都‘浑’掉了。早上起来坐在床上,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活着,需不需要活下去!要使劲想才能回过神来……”有好多天,万刚把自己关在家里,整理这么多年来自己闲暇时拍下的无数照片,家人的,自己的。妻子抹着眼泪悄悄对别人说,我也不知道万刚在干嘛,我想他是在给自己选遗相吧。

“当你知道马上要‘走’时,对身处的这个世界会很留恋……”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热爱,让当年倔强的小知青、现在的万刚挺过来了。他放弃了风险很大的骨髓移植,选择保守的药物治疗,一颗药就要花费200元,每天要服4颗。

磨难不同,但是心灵相通。一代知青的小说,一代知青的故事,一代知青的人生,穿越漫漫岁月之河,突然显露了它隐藏的价值。

那是对知青一代的励志,更是对未经磨难的年轻一代的励志!

 

                                                                       (本报记者陈桔)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