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运动大事简录 作者:林子搜集


 

   上山下乡运动大事简录1
  

     来源:老三届论坛绿豆看甲鱼发帖:“从1953--1978上山下乡运动大事记” http://xz.netsh.com/eden/bbs/793892/html/tree_32879493.html
  

一、“文革”前
  (一)动员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一九五三年
  针对解放初学校迅速增加、入学人数持续增长的势头,教育部提出整顿方针,导致建国以来第一次中小学招生人数的突然下降。
  1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同时刊载《关于山东蓬莱县潮水乡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情况调查》。
  一九五四年
  3月12日,《人民日报》转载《大众日报》文章《徐建春--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
  一九五五年
  8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必须做好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
  12月,*在河南郏县一份合作化材料上批示:“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社工作,值得特别注意,……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二)组织青年垦荒运动
  一九五五年
  7月6日,团中央在《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中提出“动员一部分城市未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及其他失业青年参加垦荒工作”。
  9月10日,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60人到达萝北,建立“北京庄”。
  10月,上海100名城市青年组成垦荒队前往江西,成立“共青社”。
  11月5日,天津范春兰、杜俊起等52人组成的第二志愿垦荒队启程前往黑龙江萝北县建立“天津庄”。
  一九五六年1月,河南、山东、湖南等省开展移民垦荒活动,旋即陷入低谷。
  当年大中学校招生数量突然增加,生源严重不足。
  (三)组织城市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做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一九五七年大中学校招生人数急剧下降;城市机关、工厂“精简”、“停招”。
  4月8日,《人民日报》据刘少奇在湖南的讲话精神发表长篇社论《关于中小学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提出“只能把绝大多数人安排去就农业,就农业也是就业”“做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
  8月20日,天津市第一批自愿到农村的赵耘等124名初中毕业生出发。
  当年,全国下乡的城市知识青年约15000人,天津2092人。
  10月26日,颁布《1956年—18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首次使用“下乡上山”用语。
  一九五八年
  5月,上海2万余名青年出发到湖北和安徽,这是50年代最后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活动。
  (四)控制、精简城镇人口,支援边疆建设
  一九五八年1月,全国人大颁布《户口登记条例》。大城市开始注意控制人口。
  8月,中央作出《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
  暑期开始高校扩招,再次出现生源不足问题。
  一九五九年《中国青年》报道天津1957年下乡的王培珍“扎根”农村的事迹。
  ?一九六0年
  1958--1960年职工人数增加2500多万,其中1430万来自农村。
  8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
  8月15日,9月2日,河北日报、人民日报相继报道邢燕子立志回乡当农民的事迹。
  一九六一年6月28日,中央发出关于精简职工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决定当年压缩高中等学校在校学生100万。
  是年,上海等省市知青支边到新疆、青海等地。(河北、宁夏未实施)
  一九六二年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精简职工和减少城市人口的决定》。
  8月,天津2000中小学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到河北省文安新桥、李庄等农场。
  9月,侯隽自愿到宝坻下乡务农。
  10月16日—11月6日国务院农村办公室召开了关于国营农林牧渔场安置家居大中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的汇报会议。
  11月8日,团中央向党中央提交了关于城市知识青年安置问题的报告,建议了三条出路,一是参加农业生产,一是城市就业,一是组织自学。
  (五)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大规模支农下乡和支边活动
  一九六三年6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坚持不懈地好好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6月29日—7月10日,中央召开六大区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会。周恩来总理作重要指示:动员城市青年学生参加农业生产,是城乡结合、移风易俗的一件大事。要求各地编制15年安置计划。
  7月13日、23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先后报道“特别的姑娘”侯隽的事迹。
  8-9月,天津近千名应届中学毕业生分别赴天津专区、唐山专区13个国营林场参加林业生产。
  10月,北京第一批174名知青前往北大荒853农场。“文革”前赴北大荒的知青共2000余人。
  12月31日,《新华日报》长篇报道:《新式农民董加耕》。
  7月至年底,20000名上海知青赴新疆兵团。
  一九*年
  元旦,*、刘少奇、朱德、*等观看豫剧《朝阳沟》。
  1月16日,中央发布《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
  3月,北京32所大中学校256名知青前往海南万宁县兴隆农场“开发海南,建设海南”。
  4月,天津4300社会青年到宝坻等五县集体插队,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下乡行动。
  6月,天津首批赴新疆支边青年启程。年内到新疆建设兵团7900人;召入甘肃农建十一师2000名。
  9月,国家发行第一套知青邮票《知识青年在农村》。
  10月,《军垦战歌》在全国上映。
  12月,董加耕、邢燕子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周总理陪同下参加毛主席生日宴会。
  5月到年底,上海30000名知青赴新疆兵团。
  一九六五年
  《人民日报》就关心下乡上山知青发表长篇社论。
  7月,周恩来、陈毅在新疆看望支边青年。
  7月28日起,天津首批赴内蒙古五原县插队的知识青年陆续出发。是年赴五原共1100人。
  8月31日,天津首批赴山西插队的107名应届毕业生到山西临猗。
  5月—9月,天津动员1600名社会青年、1500名应届毕业生到甘肃农建十一师。数百人到宁夏农建十三师。近千名天津知青赴云南财贸战线。
  一九六六年
  北京、广州等地下乡知青聚会要求“回城”。
  6--12月,天津多批应届毕业生陆续到甘肃、宁夏、新疆农建。至此全市“支边”人数已达万余人。
  夏秋之交,北京一批青年赴新疆支边。
  11月,北京数千名社会青年前往华北农垦兵团。
  至1966年上半年,上海共有9万余名知青赴新疆兵团。
  至1966年底,全国上山下乡的城镇知识青年100余万人。
  二、“文革”中
  一九六七年
  5月4日,《人民日报》社论《知识青年必须同工农相结合》
  7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号召逗留城镇的下乡知青返乡。
  10月9日,北京青年学生曲折等10人自发到内蒙古牧区插队。
  11月,周恩来支持首都一批中学生去云南务农的请求。
  至年底北京4000人到内蒙、北大荒自愿插队(场)。
  一九六八年
  3月21日,北京中学生蔡立坚独自1人到山西榆次杜家山插队落户。
  4月4日,中央在转发黑龙江革委会关于大专院校毕业分配工作报告的批示中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毕业生分配是个普遍问题,不仅有大学,且有中小学。”文件要求各部门、各地方、各大中小学面向农村、边疆、工矿、基层,及时做好毕业生分配工作。
  6月中旬,北京2224人赴东北。
  6月26日,天津“文革”中首批赴内蒙插队落户的3000多名知识青年启程。至9月,已有1.2万余名知识青年到内蒙农村插队。
  7、8月间,毛主席发表一系列指示,指出:“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主要的是到农村去……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
  8月,北京又动员8716人赴内蒙插队。
  9月初,在天安门广场召开的一次群众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再一次要求在场的青年“到基层去,上山下乡,到工矿和农村去劳动锻炼。”并勉励侄女坚持在内蒙古草原落户。
  9月17日,天津900多名知识青年首批赴黑龙江参加军垦。
  至12月,全国城镇下乡知青近200万。
  12月22日,*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全国上山下乡出现高潮。
  一九六九年
  各级上山下乡办事机构建立。
  2月,天津湾兜中学30名学生和1名青年教师徒步行军51天,行程2000余里,到达山西平陆毛家山集体插队。
  党中央邀请314名下乡知青代表参加国庆观礼。
  10月27日,《黑龙江日报》《文汇报》发表金训华事迹。
  全年动员267万青年下乡,为历年最高纪录。
  一九七0年
  中央批准首都两所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全国近3年中有573万名知青到农村落户。
  一九七一年
  2月1日,国务院在《关于下达1971年的国民经济计划的通知》的附件《劳动工资计划》中,对招工作了若干规定,其中包括:“经过劳动锻炼两年以上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由贫下中农推荐,招收一部分”。
  2月10日,黑龙江省革委会作出《关于学习张勇同志英雄事迹的决定》。
  一九七二年
  全年知青下乡67万人。
  一九七三年
  国务院科教组对下乡知青参加高考的意见。
  4月25日,*给下乡青年家长李庆霖复信。
  6月22日—8月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拟定了《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草案》《1973年--1980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步草案》,针对问题提出了“统筹解决”的6条办法。会议报告下发到全国公社、街道以上各级党组织,传达到城乡广大群众和知识青年。
  周恩来就查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18团问题的两次重要批示。
  8月10日,《人民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转载了《辽宁日报》的编者按和张铁生的信。
  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五年来八百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全年动员89万知青上山下乡。
  一九七四年
  1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柴春泽致父亲的一封回信和调查附记。
  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黄帅复内蒙兵团政治处“王亚卓”(王文尧、邢卓、恩亚)的一封公开信。
  一九七五年
  1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有近1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国家计委印发城乡统筹招工的规定。
  10月,12名知青代表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本年是“四五”期间下乡人数最多的一年。
  
  
   上山下乡运动大事简录2

    来源:BOKEE博客网:http://hghm.bokee.com/viewdiary.29930302.html
  
三、“文革”后
  一九七六年
  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在农村的下乡青年有809万人。
  一九七七年
  10月21日,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恢复高考制度。
  全年又有171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文革”十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700万,老三届占400万。
  一九七八年
  1月25日,《人民日报》刊载《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座谈会》消息,认为“全国知青工作形势大好,方向完全正确。”同时发表社论《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
  中央决定统筹解决知青问题。放宽城镇安排知青的渠道;鼓励上山下乡知青参加高考。
  10月31日--12月10日,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方针政策。中发[1978]74号文包括《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试行草案》中规定,今后各国有、军垦农场的知青不再纳入国家政策的照顾范围,而作为一般的农场职工对待。
  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本年下乡人数减少,调回城镇青年增多。
  一九七九年
  1月18日,国务院知青办报送国务院《关于处理一些地方知识青年请愿闹事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6条意见:农场知青需要商调回城的,可以参照以往办理病退、困退的规定;城镇职工退职退休可由在农场的子女顶替;从农场参军的知青退伍后可回父母所在地分配;城市招工允许到农场商调本市知青;在云南农场的上海郊区青年,允许返回原籍。实际是对中发[78]74号文件有关条款的修正,为农场知青返城提供了政策依据。
  8月17—30日,21省市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代表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华国锋、李先念、王震、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了知青代表,并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条道路是正确的。知青代表写了给全国知青的一封信,题为《奋发图强,大有作为》。
  邓小平提出从经济角度解决知青问题。
  全年下乡24万人,调回城市395万人。
  一九八0年
  胡耀邦等不主张再搞上山下乡。
  9月6日,国务院知青办拟定《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说,今后知青工作的指导思想,要从有利于解决劳动就业的原则出发。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能够做到不下乡的,可以不下。
  本年,有10省市停止上山下乡。
  一九八一年
  国务院知青办编印《真实的故事》等书。
  10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
  年底,国务院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仿效办理。上山下乡全面停止。
                                                                  (李吉生摘编)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