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知青
2008年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这一年真是多难的一年,按日期有雪灾,拉萨事件,安徽手足口病,四川地震,山东火车相撞,山西溃坝,3鹿毒奶粉,广东疑似禽流感疫情,杭州地铁塌陷……那些往年都觉得是大灾如洪灾,风灾都成了不值得一提的小意思了。
这不,各种回顾都纷纷扬扬起来,大的至少有2个,一是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一是知青下乡四十年的回顾。这两个回顾都是国家级或者官方级的。
前一个不用说了,电视上每天都在鼓吹着化腐朽为神奇、以神奇遮盖腐朽,好象中国人民从来就是昂首阔步地行进在社会主义的大路似的。
没改革是金光大道,有改革是康庄大道。
是啊,翻手为云。
后一个虽然不是官方发起的,可官方却试图把它列入可控的范围,于是人民日报发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大型画册》征稿启事: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三个永远铭记”和“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记录那段难忘的历史,人民日报出版社决定向全国征集知青老照片及美术作品,编辑出版《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大型画册》(暂定书名),并视情况在北京举办展览。
………………
此活动为公益性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故所有摄影作者均不支付稿费,敬请见谅。”这一启事传达出官方既试图介入这种本是民间自发的活动使这种“纪念”有着一定可控性,又把价格一定不菲的画册买给知青,最后再挣一笔知青的钱,多好的策划。而“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三个永远铭记”和“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倒是实实在在地昭示了他们的根本用意,没错,既纳入了主旋律,又顺便挣钱,可谓名利双收。
可以预料的是,能上画册的照片一大半是“与天斗,其乐无穷”的赳赳状,起作用都是起着误导现在青年的内容,让这些年轻人觉得他们的父母当初是多么豪迈浪漫,意气奋发。这种策划的用意实在是昭然若揭:使一代苦难歪曲成后代可以效仿的行为准则。可这些策划者怎么就忘了他们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会受到同样的误导?
如果某策划者的孩子也想仿效怎么办?那这策划者会不会跟他的孩子说,那是假的,你千万别信?如果他这么回答了,那么孩子问,那你怎么可以欺骗别人家的孩子?我看这策划者怎么回答?
突然想去鲁迅的名问:今天我们怎么做父亲?
那么喉舌会不会登那些知青苦难或者抗争的照片?比如《飓风……》里那些?于是有人就会笑我,你是做梦的吧,人民日报不是定下“和谐”的调子了吗?
于是,至少我在鄙夷,鄙夷这种包藏不住的小人之心。
于是,覆手未必成雨。
回望知青,回望什么?有人说,知青们自发纪念,不过是找个借口聚会而已。是这样吗?那么怎么看那些热衷于唱歌跳舞的纪念?有人说,是为了青春的祭奠,是一种怀念和追求:怀念我们逝去的青春,追求未来美好的生活。
真是梦呓,梦呓到自欺欺人的地步。如果还可以有追求那又何必怀念?
回望知青,怎么回望?有一本书,《飓风刮过亚热带丛林》。前言是这么说的: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射的光芒必将照亮人类的未来;但我们如果不敢去正视,那这照亮未来的光芒,也极有可能成为导致重演历史悲剧、加剧危害后世的可怕辐射。
《国际歌》的伟大和永恒之处,在于它昭示了人类有史以来苦苦求索的绝对真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我们的纯真梦想、七情六欲和切肤之痛,只有我自己才拥有最具权威性和真实性的发言权:我们用自己的灵与肉,来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在许多时候,我们会感到知道真相其实也是一种痛苦。就如一些被奉为神圣的人和事,当我们看到其本来的狰狞和丑陋时,当事实无情地摧毁了那种神圣和亲切时,我们总是痛苦的。并不仅仅为我们的眼睛被欺骗,更为我们的真诚被出卖和我们的信任被愚弄。
红卫兵,在完成了“历史使命”之后,在一个“上山下乡”的指示下,就被尽数流放!剥夺求学的权力,强迫到老少边穷地区的从事苦役,既是流放,却还要知青们怀有荣誉感!
“这一招真是精彩。”有人这么说。
这些尚未成年的人在“广阔”的炼狱里,用汗水、鲜血以至生命去洗刷自己莫名其妙的原罪。它深远的历史作用是,现在的我们,还在为此不断付出代价。
问题是假如回到当年,会不会想到在接近或者已经退休的今天去把苦难当味精呢?当年在云南的知青们的共识是撒尿都不朝云南。现在事过境迁了,于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了?设想一下,如果谁在当年提出要在以后的12.20那天开展纪念活动,并且纪念形式是拉场子载歌栽舞且歌舞的内容全是“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之类,嘿嘿,提这种倡议的人一定挨捶。所以,所以把不幸当幸事唱,把不幸当味精来点缀如今百无聊赖的生活我觉得实在是一种无聊,无论如何总不是一件好事。
知青无疑是弱势群体,但决不是弱势群体的全部,如果把眼睛死死的盯在知青上,如祥林嫂那样喋喋不休,何苦?所以我一直记得有个知青说过的话——回望知青。也许说这话是经过深刻乃至痛苦的思考,也许是不经意的随口说出,也许他自己也已经忘记这话了,但对我而言,却如黑夜中的一道惨冷的闪电,撕开了我一直以来试图突破的境界,使我启发,使我恍然。
回望知青,短短的4个字,却包含了一种悟,把知青的命运融入全体被侮辱被损害的群体之中,那么知青的全部遭遇就变得可以理解和有着必然性的了。所以我们应该把眼光投向更深邃处。那些至今仍喋喋不休地扯着嗓子叫“知青”的人在我看来,要么是可怜的要么是可悲的,然而,今上正是需要这种喋喋不休。所以就有人民日报也来轧上一脚。
所以,回望知青,实在是没什么可回望的,知青犹如那头在屁股上打上印记的驴。所不同的是有人竭力要掩盖这个印记;有人竭力要张扬这个印记;有人则如同没有这个印记,照样嬉笑怒骂,比如我就是。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我这样写:
将来有一天,我们坐在冬日的暖阳下打盹或在夏日的傍晚坐在弄堂里摇着蒲扇注视着斜阳时一定会的。也许在我们想留住最后的余辉?用心去温暖渐趋渐冷的心?人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珍惜什么,可到了这个时候,能珍惜什么呢?我们有值得珍惜的吗?因为,我不知道我应该怎样回望知青。
2008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