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青春咏叹——知青喜爱的歌》 作者:林子搜集


 


     青春咏叹——知青喜爱的歌


                     

                 编著:孙伟
                     装帧:平装
                     语言:中文
                     出版时间:1998年9月
                     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编者简介:

孙伟,男,1957年生,籍贯为安徽合肥,大专学历。高中毕业后插队当知青,1978年返城,当过工人、操作班长、工会干部、党务干部。云南曲靖地区作家协会会员、云南曲靖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发表文学、音乐作品多件。


                                       扉页

                          青春咏叹——知青喜爱的歌

                          谨以此书
                              献给中国当代人中
                              特殊的一群——
                              三千万知青
                              我的兄弟姐妹们
                              及其父母儿女


  目录

序曲 岁月如歌………………………………………………………(1)

呈示部  热情奏鸣

(1968年12月22日前的歌曲)
  高举革命大期…………………………………………………………(15)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16)
  我们走在大路上………………………………………………………(18)
  共青团员之歌(苏)…………………………………………………(19)
  走向生活………………………………………………………………(21)
  垦荒队员之歌…………………………………………………………(23)
  送你一束沙枣花………………………………………………………(26)
  姑娘爱上了新农村……………………………………………………(27)
  丰收歌…………………………………………………………………(29)
  青年友谊圆舞曲………………………………………………………(32)
  滇池圆舞曲……………………………………………………………(34)
  草原晨曲(电影《草原晨曲》主题歌………………………………(35)
  革命人永远是年青(歌剧《星星之火》选曲)……………………(37)
  边疆处处赛江南(电影《军垦战歌》插曲)………………………(39)


  (1968年12月22日后的歌曲)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2)
  革命知识青年之歌……………………………………………………(44)
  革命青年奔向前方……………………………………………………(46)
  向广阔天地进军………………………………………………………(47)
  让青春放光芒…………………………………………………………(49)
  战斗在农村心向党……………………………………………………(50)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51)
  革命青年奔向边疆……………………………………………………(53)
  兵团战士胸有朝阳……………………………………………………(54)
  誓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边疆……………………………………………(57)
  军垦战士之歌…………………………………………………………(59)
  誓做公社新一代………………………………………………………(62)
  知识青年下乡来………………………………………………………(65)
  山乡盼着你们来………………………………………………………(68)
  书记带领咱学大寨……………………………………………………(72)
  出工哨响了……………………………………………………………(75)
  集体户的姑娘进山来…………………………………………………(81)
  上山下乡好……………………………………………………………(86)
  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88)
  党是春雨我是苗………………………………………………………(90)
  请到我们农场来………………………………………………………(93)
  萨丽哈最听毛主席的话………………………………………………(95)
  我爱祖国的大草原……………………………………………………(96)
  我爱这公社新一代……………………………………………………(98)
  征途之歌………………………………………………………………(101)
  赤脚医生向阳花(电影《红雨》主题歌)…………………………(103)
  春苗出土迎朝阳(电影《春苗》主题歌)…………………………(104)


  展开部I  悲怆咏叹

知青之歌………………………………………………………………(109)
  南京知青之歌…………………………………………………………(110)
  告别南京………………………………………………………………(112)
  昆明知青之歌…………………………………………………………(113)
  重庆知青之歌…………………………………………………………(114)
  望断蓉城………………………………………………………………(115)
  山西知青………………………………………………………………(116)
  告别广州………………………………………………………………(118)
  沈阳呀沈阳(我的故乡沈阳)………………………………………(119)
  相逢在北京……………………………………………………………(120)
  列车曲…………………………………………………………………(121)
  火车慢些走……………………………………………………………(122)
  妈妈别流泪……………………………………………………………(123)
  望家乡…………………………………………………………………(124)
  小小油灯………………………………………………………………(125)
  在遥远的地方…………………………………………………………(126)
  从地角到天边…………………………………………………………(127)
  人生旅途………………………………………………………………(128)
  知哥下乡………………………………………………………………(129)
  伤感牛车………………………………………………………………(130)
  精神病患者……………………………………………………………(131)
  小路弯弯………………………………………………………………(132)
  醉得我摇摇头…………………………………………………………(133)
  梦团圆…………………………………………………………………(134)
  流浪之歌………………………………………………………………(135)
  四季流浪………………………………………………………………(136)
  流浪的人归来…………………………………………………………(137)
  幸福谣…………………………………………………………………(138)
  囚歌……………………………………………………………………(138)
  囚歌……………………………………………………………………(139)
  知哥知妹对唱…………………………………………………………(141)
  一封来信………………………………………………………………(142)
  眼波流…………………………………………………………………(143)
  雨声……………………………………………………………………(144)
  少女的心秋天的云……………………………………………………(145)
  “情歌”………………………………………………………………(146)
  松花江水………………………………………………………………(147)
  菜花黄…………………………………………………………………(148)
  知青恋歌………………………………………………………………(148)
  知青点夜话……………………………………………………………(150)


  展开部II   生命宣叙

(知青中流传的中国名歌)
  苏武牧羊(古曲)……………………………………………………(153)
  牧羊姑娘………………………………………………………………(153)
  美丽的姑娘……………………………………………………………(155)
  想念毛泽东……………………………………………………………(156)
  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158)
  翻身农奴把歌唱………………………………………………………(159)
  锈红旗(歌剧《江姐》选曲)………………………………………(160)
  送别(电影《怒潮》插曲)…………………………………………(161)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电影《勐笼沙》插曲)………………………(162)
  敖包相会(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插曲)…………………………(163)
  红灯颂(电影《红珊瑚》选曲)……………………………………(164)
  赠缅甸友人(电影《火红的节日》插曲)…………………………(165)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166)
  婚誓(电影《芦笙之歌》插曲)……………………………………(167)
  航标兵之歌(电影《航标兵之歌》主题曲…………………………(168)

(知青中流传的外国名歌)
  念故乡…………………………………………………………………(170)
  草原[俄]………………………………………………………………(170)
  三套车[俄]……………………………………………………………(171)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苏]………………………………………………(17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话剧《保尔·柯察金》插曲)………………(174)
  红莓花儿开[苏]………………………………………………………(175)
  可爱的家乡[英]………………………………………………………(177)
  故乡的亲人[美]………………………………………………………(179)
  老黑奴[美]……………………………………………………………(180)
  深深的海洋[南]………………………………………………………(181)
  西班牙骑士[西]………………………………………………………(182)
  红河村[加]……………………………………………………………(183)
  在路旁[巴西]…………………………………………………………(184)
  哎哟,妈妈[印尼]……………………………………………………(185)
  剪羊毛[澳]……………………………………………………………(186)
  妈妈把我嫁出去[波兰]………………………………………………(187)
  拉兹之歌(印度电影《流浪者之歌》插曲)………………………(188)
  卖花姑娘(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插曲)…………………………(191)
  赤诚花(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插曲)……………………………(192)
  游击队之歌(阿尔巴尼亚电影《地下游击队》插曲………………(193)
  我亲爱的母亲(苏联电影《青年时代》插曲)……………………(194)

(知青中流传的港台歌曲)
  绿岛小夜曲……………………………………………………………(195)
  往事只能回味…………………………………………………………(195)
  苦酒满杯………………………………………………………………(198)
  美酒加咖啡……………………………………………………………(19)
  有谁能够了解我………………………………………………………(199)
  窗外下着毛毛雨………………………………………………………(200)
  爱人流浪在台北………………………………………………………(201)
  蔓玲……………………………………………………………………(202)
  我还是永远爱着你……………………………………………………(203)
  橄榄树…………………………………………………………………(204)


  再现部  青春回旋

一支难忘的歌(电视剧《蹉跎岁月》主题歌)……………………(209)
  我们曾在天涯有个家…………………………………………………(211)
  知识青年………………………………………………………………(213)
  呼儿嘿哟………………………………………………………………(214)
  北大荒…………………………………………………………………(216)
  小芳……………………………………………………………………(217)
  北方的歌谣……………………………………………………………(219)
  别无选择………………………………………………………………(220)
  老地方…………………………………………………………………(223)
  荒原戈壁上站着个我(电视系列片《天涯绿潮》主题歌)………(224)
  东北,我的黑土地(电视专题音乐片《芳香的黑土地》选曲……(226)
  记忆(电视剧《中国知青部落》主题歌)…………………………(228)
  还是好朋友(电视剧《中国知青部落》片尾曲)…………………(230)
  心中的太阳(电视剧《雪城》主题曲)……………………………(231)
  离不开你(电视剧《雪城》插曲……………………………………(233)
  爱情神话(电视剧《遭遇昨天》片尾曲)…………………………(234)
  难忘青春(电视剧《遭遇昨天》片头曲)…………………………(236)
  在一个古老的梦里(电视剧《遭遇昨天》片尾曲)………………(238)
  你曾经给我一把种子(电视剧《遭遇昨天》插曲)………………(240)
  天上有没有北大荒(电视剧《年轮》片尾曲)……………………(241)
  今夜我好冷(电视剧《年轮》插曲)………………………………(243)
  好好地活(电视剧《男人没有烦恼》片尾曲)……………………(244)
  代价(电视剧《男人没有烦恼》片头曲)…………………………(246)
  伙伴(电视剧《泯灭》片尾曲)……………………………………(248)
  孤独的人容易醉(电视剧《泯灭》片头曲)………………………(249)
  谁能告诉我(电视剧《孽债》片头曲)……………………………(250)
  青青的野葡萄(电影《青春祭》主题歌)…………………………(252)
  重走知青路(电视片《知青行》插曲)……………………………(254)
  所有的往事(电视剧《情满珠江》片头曲)………………………(256)
  拉着你的手(电视剧《年轮》主题曲)……………………………(257)
  当我看见你的时候(电视剧《情满珠江》片尾曲)………………(258)
  回身的地方……………………………………………………………(260)
  草原恋歌………………………………………………………………(263)


  尾声  以知青的名义…………………………………………………(265)

 


               岁月如歌
               ——歌集《青春咏叹——知青喜爱的歌》序
                                                 

                                     孙伟

“青春的岁月象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
     那是条什么样的河啊,涌一腔青春热血,淌数行凄清冷泪,掀几度不驯浪涛,曲折跌宕轰轰訇訇。
     那是些什么样的歌啊,抒满怀少年壮志,咏一代人生悲欢,荡几多胸中块垒,抑扬起伏展转回旋。
     你今生趟不出那条岁月的河,你今世忘不了那些岁月的歌,因为你,是芸芸众生中的特殊的一群——知青。
     远去了长河落日涛声帆影,沉舟纤道渔歌号子早已深没河底。烟雨迷离,光阴荏苒,岁月将那无数或柔弱、或狂躁、或清澈、或浑浊的小溪汇成了一条荡荡大河,那平静无言地承载着大船巨轮的水波下,隐隐不断地流淌着一首逝去岁月谱就的大歌。
     哦,歌如岁月,岁月如歌。
     我以为早已被遗忘了。
     3000万知青的苦难较之几亿人在一个神圣意志驱使下虔诚地相互折磨血泪纵横的劫难而言,犹如旷野虫鸣渊底蛙声。作为“史无前例”的“新生事物”,随“文革”被彻底否定而完结了性命。沾着文革的光,曾几何时,关于知青的话题均讳莫如深,知青自嘲“既不光荣也不耻辱”的历史。在“光荣属于80年代新一辈”的新长征中,知青们将返城后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与诸多堵心糟心恶心伤心连同委屈忧伤一股脑吞下懒得发泄,不只为了生存,也为了忘却。然而偶有闲暇小憩,逝去岁月的旋律时常会一个乐逗、一个动机或乐句,甚至整一个乐段从自以为平复的心底泛起。惧而避之,复入忙碌。
     真的忘了?
     那是3000万“共和国新生代”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啊!这一涵盖了中国城乡,触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领域,波及成千上万家庭及其亲友的历史,这一国家付出300亿元的上山下乡运动,就这样不分青红皂白,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歌,在游荡;心,在流浪。
     80年代中,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有关知青的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它猛地抓住了人们的心。那首主题曲和女中音含蓄而深沉的演唱,以惊人的准确塑造了知青人的音乐形象及其对岁月的嗟叹和对青春的怀念,揭示了知青狂热——迷惘——消沉——振作的心理变化和生活历程。曲尽歌毕,曾声称“从此眼中不淌水”的知青汉子,枯涩的眼眶重又注满青春的晶莹。强烈的撞击使胸中的堤防轰然坍塌,汹涌着岁月的河与歌……
     回眸远眺,歌声从岁月深处传来——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青年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
     “我们走在大路上……”
     在这洋溢着革命热情和青春活力的歌声中,回荡着祖国的招唤,高扬着理想和信念的旗帜,承载着父辈的企盼。青年垦荒队员的行列合着歌声的节拍,奔向边疆农村,去“占领山头,开发荒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社会主义新农民”,建场、办场、插场插队,为理想献身,以“唤醒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模样”的气魄去实践报效祖国的誓言。哦,那垦荒的野火,开山的炮声,真诚的汗水,丰收的金黄无不诉说着对祖国的忠诚。在这行列中,行进着《年轻一代》、《军队的女儿》、“共大”学员、新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这100万人的知识青年先行者,是一代中国青年的青春偶像。他们的歌已深深印在他们的弟妹们——后继者的脑海内。
     “最新指示下达后,马上就要别故乡,
     告别亲爱的战友们,知青就要去远方。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锻炼成长。”
     1968年12月22日,这一忘了生日也忘不了的日子。
     中国城市“红海洋”闸门洞开,那涌出、泼出的人流就此一泄十年,几十倍于先他们而去的哥姐们的人数。那时谁会想到这流出的是新中国的整整一代人啊!谁又敢质疑“文革”这一以现代形式装载野蛮、原始内容的运动将给这一代青年以什么样的摧残呢?
     《革命知识青年之歌》、《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广阔天地炼红心》、语录歌伴他们远行。歌声依然纯真嘹亮,步态依旧意气风发,热情不输哥姐们。对别人描绘的乌托邦幻景他们深信不疑,他们满以为他们能象铲除“封、资、修”一样,将千年积淀的贫穷落后打个落花流水,满以为只要“经风雨见世面”,他们这些“豆芽菜”就会长成大树并且参天。他们并没有留意带着浓厚的“文革”风格的歌声中透出的不祥的意味,没有去想此行将给一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更没想到他们的歌声与父兄们的歌声相比缺少了至关重要的什么。然而,他们的动机是无私的,感情是真挚的,在他们的笔记本上抄录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雷锋的名言和金训华“一生交给党安排”的誓言。尽管后期下乡的“新知青”已明白这一运动是怎么回事,但那早已溶于血液中的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仍是最本真、最原初的动机。同他们的父兄一样,这种感情以及由此而生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其真诚是不容怀疑的。
     少小离家,他们藏起对家乡父母的思念,在花季昂扬高歌走向生活,以尚未长成的嫩弱躯体去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迅疾,“大风大浪”、“急风暴雨”劈头盖脸不由分说狂野地打来。现实无情地嘲弄理想,冷漠坚决地销蚀热情,生存严肃地教训幻想,孤寂牢固地困顿浪漫,蒙昧愉快地煎熬灵魂,秽行恣意地凌辱纯真,野蛮粗暴地践踏尊严,幻灭残酷地砍杀心灵……
     灾难过后是一片死寂的废墟,面对的是漫长深重的苦难。
     总有人对知青的苦难说三道四喋喋不休,总与革命先烈和旧社会的劳动人民去比较,是一回事吗?
     其实知青歌曲所表现和告诉人们的,并非生活的艰苦、身体的劳累,这对于已有思想准备的知青们年轻的躯体来说算不了什么,而那理想、信念、追求、精神、欲望的破碎和无所皈依,那被心如死水万念俱灰的幻灭感咬噬着的不甘幻灭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拒绝沉沦而又无法抗拒不得不沉沦,这难道还不是人之苦难的极致?何况这是少年到青年转折期心理生理成长、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遭受的重创,它将影响人的一生,这还不算漫长深重?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胸有块垒,以歌扬之。知青歌曲就是在岁月之河的大跌大宕大起大伏大悲大喜大波大澜的落差中产生的。
     思念故乡和亲人是知青歌曲的第一主题。
     被抛掷异乡颠沛流离倍尝人生艰辛滋味的人们,对故乡亲人产生了刻骨铭心的思念。天南地北的知青的这一心理惊人的一致。《南京知青之歌》、《武汉知青之歌》、《告别广州》、《山西知青》、《沈阳啊沈阳》、《望断蓉城》、《从地角到天边》、《梦回》、《遥远的地方》、《火车》……“望断X城/不见妈妈慈颜/更残漏尽/难耐衣食寒……梦魂何处归/空有泪涟涟/妈妈呀/几时才能回到故园家乡……”泪浸思乡曲,亦歌亦泣。“回家”这一渺茫而又固执的念头几近成为人生的唯一要求。在这一主题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自伤、自残、自杀的血泪惨剧,以人格尊严为代价忍辱含垢有幸病返、残返、困返的知青的心灵和生活,从此坠入了一个难醒的恶梦。
     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在知青生活及其歌曲中,是苦涩辛酸的。
     那时的知青恋爱属被禁之列,受教育的少男少女们一下乡几乎都要接受类似训诫:“……知哥一下车农二哥就说……第三不许谈恋爱,免得在农村走不脱。”客观上回城、就学、参加工作的政策规定前提之一就是未婚,这些青春男女的婚恋大多陷于欲爱不成,欲罢不能的境地:“知哥知妹心一条/可惜我们命不好/等到哪年能回城/那时再把朋友交……”,“不是我不爱你/实在是没法爱呀/我的小妹呀”。那个时代变态畸形的婚恋观将爱情与“黄色”绑在一起,以“阶级斗争”高涨的热情和乐此不疲的精力对知青的恋爱予以了特别的“关注”,由此引发了不少因批斗、示众、游街、捆绑吊打导致的精神失常、自尽等事件。即便是以婚知青,也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困窘的生活苦不堪言,返城时又被迫离异。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知青大返城时,就因政策规定而造成3000对夫妻离异的惨剧,有多少人的心灵一辈子也走不出那片阴影。
     精神的压抑和物质精神的极度贫乏,使知青对那“高、强、响”的文革歌曲、样板戏、语录歌产生了排斥情绪,叛逆者们一把扯去了“黄歌”的封条,率先解放了一大批中外歌曲。不仅如此,他们还超前地“享受”了港、澳、台的流行曲。此举各地知青又是惊人的一致。
     “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正处于发育阶段的知青们的饭食确实淡寡量少,笔者探家时曾有过上桌不用菜一气五大碗的记录,令弟妹瞠目结舌父母泪水盈眶。于是知青们便常有精神会餐,一曲《成都小吃联唱》:“钟水饺赖汤圆龙眼包子担担面……”唱得口中清水滚滚,腹内饥声隆隆;还有“稀饭是铁,干饭是钢,稀饭没有干饭香!”等等。对于那个疯狂时代的荒唐、愚昧、丑恶,知青歌曲极尽嘲讽讥诮嬉笑怒骂,有诙谐调侃的《知哥下乡》;有反话正说的《幸福谣》;有嘲己喻世的《楼上情歌》、《知妹的丈夫》……,为唱这些“黄歌”、“反歌”而横遭厄运的人很多,知青中的游唱歌手、“借曲家”、词曲作者首当其冲,流传全国的《知青之歌》的作者、南京知青任毅就为此受了近10年的牢狱之苦。知青歌曲是对那个时代的反叛。
     知青歌曲的传播之广之快,在当时政治压力很重,没有任何现代传媒手段为载体的情况下,确属奇迹。文革是一个文艺畸形繁荣的时代,任谁都能喊上两嗓子舞几下子摆弄点乐器,这是知青歌曲得以流传的基础。知青中的游唱歌手走村串寨的吟唱,使知青歌曲在一地域内广为传唱,跨地域的流传则是通过年节、探家返城时各地知青交流的结果。那时,无论哪个知青都可以从歌声起处找到自己的同类,不管在何处,认识与否,一把被称作“流氓琴”的吉他、被称作“粪瓢”的曼德琳或口琴、二胡、笛子等随便什么乐器伴奏,一人开口便有人凑过来随声附和,往往演变成一群人的合唱,直到涕泪横流泣不成声。同样的命运、同样的年龄、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感受、同样的思考,就有了共同的音乐语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知青歌曲的广泛流传奇也不奇。
     结束了。这场非理性的、荒诞的运动,在否定文革拨乱反正和主动激烈的行动中终于寿终正寝。
     “大返城”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最后的狂潮,如同一个终止式前的不协和和弦,将这一历时十余年的运动坚决地“解决”了。带着心灵的废墟和一无所有的褴褛,知青们回到了曾令他们魂牵梦萦的“故乡”——城镇。然而,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城市却以陌生的面孔迎接着他们,全然没有记忆中的亲切与温馨,接纳他们的城市和当初接纳他们的农村一样不情愿:一个因生存物质的极度匮乏,一个因人口和就业压力而不堪重负,只是原因不同而已。进入城市生活后,他们的行为性格、思想观念均与城市格格不入,城市生活的经验和技能几近为零,于是就有故乡异客的感觉,脑中又时常荡起那埋葬了他们青春歌哭的岁月,那喂养了他们多年五谷杂粮的山乡。这群心灵即不属于农村又不属于城市、自我矛盾内心孤寂的人们,老是误车、老是搭错车的人们。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流浪,为了我梦中的
     ——橄榄树。”
     这首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返城知青中广为流传的《橄榄树》,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简直就是他们心态的缩影与象征。故乡?他乡?否非否,非否非,否否非非,非非否否。返城不知情寄何方,那份苍凉仍在心中徜徉。
     “流浪的人归来,青春已不再”。
     时代由精神至上蓦地转为物质第一,自我否定得如此快捷。对于从灾难中走来的知青来说,仅仅是“青春不再”?不要说知识文化,就连从前的一切生存手段与经验都已完全不再适用。时空转换,新旧交替,观念更新,飞速的变革未令知青们惊诧,对于生存教育,哪个人都有若干本工分簿的毕业证书,对“脚踩菠萝头顶香蕉”、“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沙锅里”的神话早已有了刻骨的体会,劫难中跋涉而来的人们,已略知天之高远地之厚重。尤其是这场伟大的变革与他们心底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爱,发生了强烈的共振。面对这一充满机遇、挑战与选择的竞争时代,他们毅然站到了新的人生起跑线上,尽管这要比其他人群付出成倍的代价。……寻业求职、筑窝建家、哺小养老;同时撑开昔日装盛土豆山芋等生存“硬件”的挎包拼命塞入今日生存所必须的“软件”,与儿女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要调整思想观念、生存环境、人际关系……。行色匆匆、满脸疲惫,步履蹒跚,三步并作两步急切地透支生命。当困乏夜归,看霓虹闪闪,情侣双双,笙歌曼舞。偶遇一群花季少男少女手舞足蹈喧哗而过,不禁心生几分感慨和艳羡。好累,想躺下、想睡觉、想治病、想尽孝……总在此时,那逝去岁月的旋律便神使鬼差般地响起,那远山野水大漠孤月,那垦荒野火密林流萤,那青春歌哭热血冷泪,那闭塞贫瘠如今依然落后的土地上知友坟头的寒星荒草、被贫困煎熬的父老乡亲就在脑际流过。心底那支歌响起,人生就有了参照,自信和力量又注入了并不年轻的躯体。
     这种神秘的感应,是不是乡恋情愫?
     故乡,知青们从岁月深处唱到今天,心却在流浪,它是一种情感归属?一种心灵依附?抑或是一种图腾?
     十年磨难,二十年思索与沉淀,足够了,在当代知青们的意识里,故乡已非原有的具体所指,已升华得更为深邃博大。“梦断魂牵的岁月,留在记忆里永不褪色”,无论是现代知青题材的音乐作品里,还是当如今的知青吟唱那些逝去岁月的歌,故乡的含义均有了全新的所指。“别让我回头望,让我走一趟”。知青们在赶上时代步伐,找到生活位置,建立自己的事业,参与城镇建设的同时,从80年代的知青聚会到90年代的知青返乡、救助那方土地的孩子、为受灾乡亲捐款、投资那里的建设……已远非简单的怀旧了。
     啊,那“曾经深爱、无奈、流过泪、舍不得,曾经拥有、失去、艰难的选择,曾经失眠、兴奋、为你魂不守舍,曾经年轻、冲动、为你喝醉过”的永远无法割舍的黑色红色黄色褐色的哺育了我的过去现在我为之真诚奋斗的脚下厚重的960万平方公里的热土啊!寻寻觅觅,故乡从来在心中。
     哦,岁月如歌。那些不堪回首而又难以忘怀的岁月里,现实的飓风将被称作花季的五彩斑斓统统席卷抢掠一空,留下的是赤裸裸的生命的原色。有生命,歌就生生不息。往事可能被尘封,可能会被喧嚣浮华淹没,可能被更多更新的信息挤出大脑皮层,唯歌如同身心的创痕一样无法抹去,甚至就是这些创痕本身。岁月的歌,溶入了知青们抛洒真诚的血汗与泪水的田野、山林、高原;溶入了印满他们青春足迹的雪原、雨林、戈壁、海岛;溶入了他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深爱着的黄天厚土。
     烙有“知青”印记人们的歌,有浓烈扑面慷慨激昂风华正茂的青春气息,有狂热灼人的理想追求和信仰崇拜,有被欺骗被抛弃的愤怒和悲凉,有被劳苦困顿孤寂苦闷囚禁的隐忍与倾诉,有对荒唐谬误的辛辣嘲讽与讥诮,有绝望之中的探索与抗争,有恶梦醒来后的奋进与重振,有对岁月的吟咏与反思……惟独没有矫情做作。尽管知青歌曲及其所伴随的知青生活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和利他精神、献身精神,由于“文革”本身对人类、人类文化、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反动,而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一层悲剧的色彩;尽管知青们的创作从专业音乐理论的角度看来,显得稚嫩而不和规则,有许多歌遗留着明显的模仿的痕迹,有的甚至是采用了“借曲”填词的方式。然而,这却是那蹉跎岁月的真实反映,是苦难心灵的真情流露,是年轻生命真诚宣叙咏叹的青春歌哭。一个“真”字了得,血泪淋漓,肃然,峭然。
     “青春的岁月象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知青河从远方流来,一路吟唱,挟历史风雨,裹人生峻酷,穿滚滚红尘,将岁月交响成一首深沉凝重的歌。岁月流,歌声流,青春峡口几回头。回望青春,几度梦返知青河。几番低吟知青歌。每次溯流都多几分思考与感悟,发热的脑袋归于冷静,迷惘的眼睛又复清晰,混沌的心泉即刻清澈凛冽。走过青春,“知识青年”不再年轻,没有了生猛浮躁的狂热,不见了天真烂漫的稚气,代之以超然的成熟、肃然的理性和几分沧桑。走着,平和宽容而又坚毅昂然。敞阔大胸怀,迎猎猎劲风,唱起来!我的知哥知妹们,岁月不断歌不断。
     知青岁月,是知青们荡涤灵魂、警醒人生的河。知青歌曲,是3000万活着和死去的知青们灵魂中的永恒。生活已将岁月、歌声连同知青的名字一同熔炼锻造在一起,直至地老天荒。
     哦,歌如岁月,岁月如歌。
                                                            

                                                                    1997年4月22日昆明

 

                 以知青的名义……

            ——歌集《青春咏叹——知青喜爱的歌》编后语

                                       孙伟
   

出一本知青歌集!
    这是一个发自十七岁少年的誓言,完成于四十一岁的心愿。二十四年,好漫长,几乎就是人生的三分之一;二十四年,真短暂,少年印象如同刀劈斧凿般清晰。难忘青春。
    ……深秋之夜,与知友送走又一批招工上调的知青返回山村,却没有了走入知青小院的勇气。那里再没有了金黄色的煤油灯光和忧郁伤感的歌声,只有铺草、废纸、烂布随秋风满地打旋,黑暗狼籍空寂。跌坐河岸,听秋风秋水萧瑟,看磷火流萤游荡,心底那千百次的问如同眼前黝黑的大山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孤独寂寞绝望和着秋夜的冷肃是一种心的死灭的感觉。写出来!要写出来!把知青的心历际遇连同那些困惑疑问写出来!紧咬的牙缝里迸出的字,猛地让我感到了活的要义。流年似水,转眼就是二十多年,红尘滚滚,世事沧桑,人生沉浮。荣辱也罢,兴衰也好,时常记起挥之不去的,是两个少年在那个秋夜的那句话:
    我发誓,以知青的名义!
    我等过、盼过,在关于知青题材的文艺作品中能有一本有关知青音乐生活的书,我期望同我一起参加文革后第一次音乐院校招生而有幸高中的知青音乐家们为我们写一部诸如《1968——1979》之类的交响乐。我关注着,因为我执拗地认为,缺少了音乐的文化是残缺的;执拗地认为,知青歌曲是知青文化中一道奇异独特的风景线;执拗地认为,书与光碟、磁带的存留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当许多浸透了知青们热血冷泪的歌被填上囚犯的词炒得沸沸扬扬,在昏暗的舞池里被煽情的律动、被扭动的屁股大腿们搓揉成一剂春药和着血样的酒浆倒进欲壑难填的大嘴之时,我和我的知青同类感到了被强暴、被践踏的屈辱与愤怒,我们何以面对留在昨天而今仍长眠异乡的同龄人?何以面对我们虽被蹉跎却又如此看重的青春岁月?不能等了!原谅我,我的知哥知妹们,原谅我以卑微的身份地位去触动你们心中的神圣,我将象面对生存一样去竭尽全力。
    我发誓,以知青的名义!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日的旋律,那陪伴了知青生活始终的歌从岁月深处飘来,多么熟悉啊,亲切的呼唤,好象天上降临的声音。歌声拨动了锈涩的心弦,扣击着难得开启的心扉,如潮,如涌,如泣,如诉。多少两鬓斑白的中年人为这本歌集回眸青春,低吟浅唱,再回首,已是泪眼婆娑,哽咽唏嘘。歌真的有记忆吗?真的,每首歌的后面几乎都有一个场景、一段故事。……那山那水那牛那狗那树那人,那山村那小院那锄把那犁杖,那大漠翰海荒原丛林,那豪雨狂风大雪骄阳,那张招工表格入学通知调迁证明,那把吉他口琴甚至小鸟那声清澈亮丽的叽啾晨唱……这仅仅是歌吗?这穿越了时空穿越了尘世的喧嚣浮华的天籁之音啊,分明是三千万人的热情奏鸣、悲怆咏叹、生命宣叙、青春回旋。这仅仅是歌吗?这是史,是诗,是那怪诞、疯狂、畸变时代的精神史,是整整一代人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留下的一行踉跄艰难脚印的化石。去考证吧,你会惊异那些歌竟然能承载那么多沉甸甸的复杂错综的情感,会惊异这些乐声的化石所包容的信息是如此丰厚斑斓。为这本歌集,众多的知青朋友倾注了热情的关注,寄寓了厚望,我明白,他们是想拥有一个虽沉重但却真实完整的青春回忆,为此,几番欲罢而不能,别无选择,我只能做下去。
    我发誓,以知青的名义!
    三千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中国一个省的总人口,是一个中小国家的全部公民,是山、是海、是森林!在花季,命运列车载着他们呼啸而去,十年后又呼啸而返,然花季已过,青春逝去果实呢?这群疲惫褴褛雕塑般的人们残破肮脏的行囊空空,在命运留给他们不多的几件珍宝中,有一件便是这些青春绝唱,它似晶莹的泪珠,折射出了历史的真实。何必遮掩,拒绝修饰,你能设想用现代材料重修一个金碧辉煌美仑美奂的圆明园能象现在的圆明园一样用破碎的真实给你的心灵以震撼吗?这是三千万知青活过的每一个日子的真实,山的真实、海的真实、森林的真实。珍视这些歌,珍视它们的热情奔放深沉委婉甚至恣纵粗砺,就是珍视真实的历史,直面历史的真实。不珍惜和不敢直面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不珍惜和不敢直面自己历史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人。珍视和直面真实的历史,是为了我们的孩子,记住他们的父辈经历的那段历史的真实;珍视和直面真实的历史,是为了那段历史的真实不再重演;珍视和直面真实的历史,是为了我们自己在面对年龄的尴尬、知识结构的尴尬、生活的尴尬、下岗的尴尬……而不会丧失人生的参照和坐标。昨天已经过去,今天也将过去,珍视和直面历史于明天更为重要。珍视和直面,像山一样坚实,海一样宽容,森林一样理智。因而,我对我的知青朋友们说:绝不粉饰!
    我发誓,以知青的名义!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场亘古未有的青春大迁徙,给三千万人以相同的心历与身历,给整整一代人留下不可磨灭的“知青”烙印,给这一庞大的人群谱写了这些青春绝唱。这是你我都无法忘怀的青春记忆,这是你我都不能更改的青春履历,这是你我今生今世都难以解开的知青情结。青春绝唱,是三千万人的,是最共性也是最个性的,是最集体也是最个人的,是宏大广阔也是卑微渺小的。难道你不惊异这一人类历史的罕见?尽管有人不愿承认他在天涯曾经有个家,虽没有妈妈却盛开过青春的花;尽管有人羞于怯于耻于自己知青的历史;尽管有人嘲讽轻蔑藐视自己的青春,好象没有了这一段他们天生“根红苗壮”。无论是出于什么动机,我只是不信,就象不相信播下包谷却收获了大麦一样。我绝不否认我曾是知青,绝不!日月更换,斗转星移,一切都以过去,一切都归于平复,一切又都不会更改不会泯灭,那就是知青的精神、情感和灵魂。
    岁月不朽!
    青春不朽!

    谨以此集
    献给中国当代人群中特殊的一群
    知青——
    我的兄弟姐妹们和他们的父母儿女
   
    谨以此集
    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30周年

 

 

对《青春咏叹——知青喜爱的歌》一书的评价

 

       笛韵如水

如歌的岁月
    ——介绍孙伟《青春咏叹——知青喜爱的歌》
   
  
   近日偶而在语音聊天室游荡,听别人声情并茂的演唱使我也歌瘾大发,可轮到自己唱时却常常因歌词的淡忘而大刹风景。我突然想起我书屋里有一本《青春咏叹——知青喜爱的歌》歌曲集,于是便细心的翻看了起来,这一细看却回顾了一段悲怆的历史!随着那久远飘荡的旋律,我沉醉在了那如歌如泣的岁月里,洒我的热泪缅怀我心中崇敬的形象——知青群体,我的尊敬的兄弟姐妹们。
   孙伟,本书的编著,不算老知青,而是小知青。高中毕业插队当知青,1978年返乡,云南曲靖地区作家协会会员、云南曲靖市音乐协会会员。是网络老三届昆帮一份子。见他本人时很难想象他单薄瘦削的身形竟蕴涵着挡不住非要迸发的火山样热情,而这份热情总是如同他的歌声共鸣一样传得如此遥远……孙伟自己说:那是在多少个不眠之夜,含着热泪编辑的歌集。因此这岩浆般的浓烈情感和娴熟的音乐技巧必然通过一本炽热的歌集给我们展现了一首壮丽的史诗。跟随着孙伟回到了如歌的岁月……
   歌曲集的开篇是孙伟的文字:《序曲 岁月如歌》,读着这段文字,我和我的同龄人不可能不被这些文字所打动:
   “我以为早已被遗忘了。3000万知青的苦难较之几亿人在一个神圣意志驱使下虔诚地相互折磨血泪纵横的劫难而言,犹如旷野虫鸣渊底蛙声。作为这‘史无前列’的‘新生事物’,随‘文革’被彻底否定而完结了性命。”“然偶有闲暇小憩,逝去岁月的旋律时常会一个乐逗、一个乐句或动机,甚至一个乐段从自以为平复的心底泛起。……”“真的忘了?那是300万‘共和国新生代’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啊!这一涵盖了中国城乡,触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领域,波及成千上万家庭及其亲友的历史。这一国家付出300亿元的知青运动,就这样不分青红皂白,无声无息的消失了?歌,在游荡;心,在流浪。……”
   我仿佛看到孙伟缓缓抬起了手臂,突然指挥棒有力的下旋,歌,游荡着,激越着,翻开了第一乐章《呈示部 热情奏鸣》:《高举革命大旗》《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我们走在大路上》,《共青团员之歌》、《垦荒队员之歌》、《草原晨曲》、《姑娘爱上新农村》《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边疆处处赛江南》……等等等等,10多年的红色教育化做的热腾腾的火焰顿时燃烧了,在那个可能已经被忘记的日子——1968年12月22日。“中国城市‘红海洋’闸门洞开,”流出了“新中国整整的一代人!”从此青春的祭坛上铺垫了一层也许是历史上最厚重的娃娃灵魂。
   而这群娃娃是唱着歌走的,带着会见金丝猴,邂逅金孔雀,改造原始森林,把“封、资、修”打个落花流水的憧憬上路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革命青年奔向边疆》,《兵团战士胸有朝阳》,《我爱祖国的大草原》。《赤脚医生向阳花》,《春苗出土迎朝阳》……选编的41支歌曲准确的把当时的狂热充分表现出来了,这41支歌曲几乎全是二拍子和四拍子!在那个生产力发展缓慢而浮躁却飞速发展的年代!多少年过去了,再来回味这些歌曲时我们嘲笑当年的幼稚,新一辈不能理解,老一辈却在苦涩的笑容中吞下了辛酸的哽咽,在成熟的思想里又唤醒了热情的萌动。
   歌,继续游荡,无数的小溪已汇成了江河,浩浩荡荡的队伍走向了农村,我至今还记得我参加过的一次欢送知识青年下乡的场面,那是在昆明小西门,我同院的哥哥姐姐们穿着黄军装,翻出白衬衣的领和袖口,腰上扎着皮带,敲锣打鼓,歌声嘹亮,没有谁舍不得离开爹娘,而他们的父辈也以为自己的儿女是去成材。几十个少男少女站在解放牌的大卡车车厢里就这样上路了,要走7天的车路才能到达云南当时的“外五县”——版纳、瑞丽、盈江、耿马、临沧一带。若大的一群娃娃不知不觉为国家排解了生活物资的匮乏和就业安排的困难,从最早的小说《边疆晓歌》记载开始,新中国第一批知青,就是到橄榄坝生产建设兵团落户的知青。如今这一批人已经近一个花甲了!从这一批人开始,就是这样豪情壮志的唱着整整走了10多年,延续了10多年!
   “他们并没有留意带着浓厚‘文革’风格的歌声中透出的不祥的意味。没去想此行将给一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他们的笔记本上抄录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雷锋的名言和金训华‘一生交给党安排’的誓言。尽管后期下乡的‘新知青’已经明白下乡是怎么回事,但那早已溶于血液中对祖国民族的感情仍是最本真原初的动机。” “同他们的父兄一样,这种感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其真诚是不容怀疑的。”
   歌集进入了第二乐章《展开部1 悲怆咏叹》,在这里歌曲的节拍开始渐慢了。编辑在这一乐章的40支歌曲你听过了吗?《知青之歌》、《南京知青之歌》、《告别南京》、《昆明知青之歌》、《重庆知青之歌》、《望断蓉城》、《山西知青》、《告别广州》、《沈阳啊,沈阳》……感谢孙伟,竟把这些很难找到的歌曲再次收集在了一起,这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标志啊,而且,这些歌曲的特殊性注定了它们的珍藏价值。
   随着乐曲继续展开,我们接触到了现实的冷漠和无情,等待知青们的是艰苦的,年复一年单调的农活,“‘大风大浪’、‘疾风暴雨’冷笑着劈头盖脸不由分说狂野地打来,现实无情地嘲弄理想,冷漠坚决地销蚀热情,生存严肃地教训幻想,孤寂牢固地困顿浪漫,蒙昧愉快地煎熬灵魂,秽行恣意地凌辱纯真,野蛮粗暴地践踏尊严,幻灭残酷地砍杀心灵……灾难过后是一片死寂的废墟,面对的是漫长深重的苦难。”
  读着孙伟的这段文字,我潸然泪下,孙伟用歌曲的串联咏叹着知青们由最初的离家狂热到思乡的落寞心理。在《展开部2 生命宣叙》乐章里,孙伟收集了46首歌曲,由《苏武牧羊》开始,是一连串中国名歌,再由《念故乡》起头又是一连串外国名歌,再后来是《绿岛小夜曲》开始带来了有些消沉的港台歌曲,此时的旋律表现得沧桑而忧郁了,此时的节拍丰富而苦涩了,悠扬纯朴的中国民歌揉进了知青们深深的思乡之情,浪漫诙谐的外国民歌安抚了知青们萌动的青春爱情,无聊颓唐的港台歌曲宣泄着知青们的无助无奈的悲凉情绪。
  看见金丝猴了,看见金孔雀了,但目光已经因为身心的劳累和困顿开始木然,原始森林的清幽已不再浪漫。请看孙伟的叙述:“精神的压抑和物质精神生活的极度贫乏,……”“笔者探家时曾有过上桌不用菜一气八大碗的记录,令弟妹目瞪口呆泪水盈眶。”于是,知青们把劳累寄托在了歌曲中,把情欲寄托在了歌曲中,把希望寄托在歌曲中,灾难仅只是皮肉?灾难触击到了灵魂!当“理想、追求、信念、欲望的破碎和无所皈依”袭来时,当“心如死水万念俱灰的幻灭感咬噬着并不甘幻灭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时,当“拒绝沉沦而又无法拒绝不得不沉沦”时,“这难道还不是人的苦难的极至?何况这是少年到青年转折期心理生理成长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遭受的重创。它将影响人的一生,这还不算是漫长深重?”在这一乐章里几乎没有当时新创作的歌曲,而知青们就是咏唱着这些中外老歌,当时的“黄色”歌,带着对命运强烈地叛逆,祭奠了自己不能开花的花季,蹉跎了本应该是灿烂的青春。
  悲怆过去了,那不堪回首的岁月,带着疲惫的身躯和信念的最后希望,知青们终于大返城了!可是“接纳他们的城市和当初接纳他们的农村一样地不情愿”不情愿的理由是人口及就业压力仍然没有排解,拒绝他们的理由是知青们荒疏的知识和技能,谁能公平的说这些几乎都是客观原因历史造成啊!此时的尴尬出现了,该做父母了却要去做学生,该做师傅了却还做着徒弟,该亮文凭时却惭愧羞涩,该抖擞精神时却要下岗了……不合节拍的生活带来种种失落,好象注定了这一代人只有唱着歌儿流浪的福分,于是第三乐章《再现部 青春回旋》舒缓的奏响了,歌似乎有了归宿,而心还在流浪,流浪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
  这一乐章显得很成熟,收集的已经是现在知青们的儿女们都能唱的脍炙人口的电视剧插曲。如《一只难忘的歌》、《还是好朋友》、《心中的太阳》《天上有没有北大荒》等等。是啊,那已经是一段历史了,置身在历史里的每一个角色,无法改变命运前奏定下的基调,但是他们毕竟是历史的见证,他们最有权利揭示混迹在岁月之歌里的那些不堪回首却又必须修正的音符,为了历史不再重演,为了自己的孩子不再重蹈覆辙。作为国家这是一段悲怆的历史,它毁了一代人的青春年华,浪费了一代人的聪明才智。而作为知青本人来说,则拥有了一段苦难的磨练,书写了一页意志的辉煌,奠基了坚韧的心态,谱写了一曲命运交响曲!因此命运的宕跌起伏已经不能左右他们了,他们永远是生命之歌、青春之歌、岁月之歌的放歌者。回旋仅仅只是依恋漾溢在艰苦环境中质朴的人性和不能忘怀的乡亲们的亲情。
  歌集最后的尾声是孙伟优美的文字--《以知青的名义》:“深秋之夜,我与知友送走又一批招工上调的知青返回山村,”……“那里再没了金黄色的煤油灯光和忧郁伤感的歌声,”……“心底那千百次的问如同眼前黝黑的大山压得人透不出气来。”……“写出来!要写出来!把知青的心历际遇连同那些困惑疑问写出来!”……“我发誓,以知青的名义!”……“我执拗的认为知青歌曲是共和国歌曲艺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许多浸透了知青们热血冷泪的歌被填上囚犯的词,被吵得沸沸扬扬时或在昏暗的舞池里,被煽情的律动,被扭动的屁股大腿,搓揉成一剂春药和着血样的酒浆到进欲壑难添的大嘴之时,我和我的同类们感到了被强暴、被践踏的屈辱和愤怒。我们何以面对留在昨天而今天仍长眠异乡的同龄人?何以面对我们虽被蹉跎又如此重看的青春岁月?”所以,“我发誓,以知青的名义!”孙伟终于实现了素材积累的第一步,在今年的“五一”节,他担任云南知青艺术团指挥,随团去了德宏,觅到了20多年前的踪迹,并带回了更壮丽的文字和图片。我相信,以知青的名义,孙伟一定会完成这如歌的岁月记载。
  壮哉!孙伟!美哉!孙伟!感谢孙伟澎湃的热情为我们送来的这本珍贵的《青春咏叹——知青喜爱的歌》歌集,它已经扩大了一般歌曲集的内涵。把一段沉重的历史融在了其中。我在读这本歌集时,更多的却是感叹孙伟的序曲和结尾的文字。这本36开本,价格仅16元的歌集在若干年后可否也会像那上下两册的《外国民歌两百首》一样成为不易找到的珍品呢?正如孙伟说的:“珍视这些歌,珍视它们的热情豪放深沉委婉甚至恣纵粗砺,就是珍视真实的历史,直面历史的真实。”……“是为了我们自己在面对年龄的尴尬、知识结构的尴尬、生活的尴尬、下岗的尴尬……而不会丧失人生的参照和坐标。”……使我们的心胸“像山一样坚实,海一样宽容,森林一样理智。”
  是的,这是一段难忘的,如歌的岁月!
                                                (写于2002年6月21日)
  
  
  
       叶儿:  
  
  下面是我在今年中秋时,上海知青网与老小孩等网站合办的“相聚金秋”网上联欢晚会上,将孙伟等人的签名书送给各地知青联谊会时的发言。
  
  今天,送给各知青联谊会的,还有一本特殊的书,那就是《青春咏叹——知青喜爱的歌》歌曲集,
  本书的编著是云南知青孙伟,1957年生。高中毕业插队当知青,1978年返城后,当过工人、工会干部等。现在是云南曲靖地区作家协会会员、云南曲靖市音乐协会会员。
  这本歌曲集,是孙伟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含着热泪编辑的歌集。岩浆般的浓烈情感和娴熟的音乐技巧,通过这本炽热的歌集,向我们展现了一首壮丽的史诗。翻开这本歌曲集,那些沧桑而忧郁的旋律,那些丰富而苦涩的吟唱,穿越时空,穿越浮华,把我们带回到了曾经的岁月,如潮、如涌、如泣、如诉。歌,在游荡;心,在流浪。……”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兵团战士胸有朝阳》,《我爱祖国的大草原》。《东北,我的黑土地》,《军垦战士之歌》、《知青之歌》、《共青团员之歌》……等等,等等。选编的这些歌曲准确地把当年的狂热、当年的幼稚、当年的无奈、现实的冷漠和无情、知青们艰苦的,年复一年单调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实无情地嘲弄着理想,冷漠坚决地销蚀着热情,生存严肃地教训着幻想,孤寂牢固地困顿着浪漫,愚味放肆地煎熬着灵魂,秽行恣意地凌辱着纯真,野蛮粗暴地践踏着尊严,幻灭残酷地砍杀了心灵……。我们曾面对的是漫长深重的苦难。即便如此,对祖国和对生活的想往仍驻留在我们的心中,歌曲集中收集的悠扬纯朴的中国民歌,揉进了知青们深深的思乡之情;浪漫诙谐的外国民歌,安抚了知青们萌动的青春爱情;无聊颓唐的港台歌曲,则宣泄着知青们的无助无奈的悲凉情绪。如今再回首,我们在苦涩的笑容中吞下了辛酸的哽咽,在成熟的思想里重新唤醒了热情的萌动。
  三十年前的那个夜晚,孙伟和他的知青同伴,跌坐在黑暗狼籍空寂的河边,孤独寂寞绝望和着秋夜的冷肃给了他们一种心的死亡的感觉,他们执拗地认为,知青歌曲是共和国歌曲艺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是3000万知青的热情奏鳴、悲怆咏叹、生命宣叙、和青春回旋。这是史,是诗,是我们整整一代人在这个星球上留下的一行踉跄艰难脚印的化石。写出来!要写出来!把知青的心历际遇连同那些困惑疑问写出来!“我发誓,以知青的名义!”----二十四年了,当年的两个少年人发出的誓言,历经磨难在二十四年后终于完成!
  感谢孙伟,竟把这些很难找到的歌曲收集在了一起,这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标志啊!
  感谢孙伟,你以澎湃的热情为我们送来的这本珍贵的《青春咏叹——知青喜爱的歌》歌集,它已经扩大了一般歌曲集的内涵。把一段沉重的历史和我们曾经年青的火热情感融在了其中。
  正如孙伟说的:“珍视这些歌,珍视它们的热情豪放深沉委婉甚至恣纵粗砺,就是珍视真实的历史,直面历史的真实。”
  这些歌曲,会永远让我们“像山那样坚实,像海那样宽容,像森林那样理智。”
听那些歌曲,唱那些歌曲,让我们回到往昔。啊,歌如岁月,岁月如歌!

2003-11-11 15:21:02
  

 

     南国嘉木

《青 春 咏 叹》
                     ——致孙伟

  今天回到家里,一眼就看到来自昆明的邮件,立即想到是笛韵如水寄的孙伟的书到了。
  迫不及待的打开邮件,《青春咏叹——知青喜爱的歌曲》(孙伟编著)呈现在我的面前。先欣喜地在首页和尾页看到了孙伟和笛韵姐的字迹,在文字电子化的今天,寥寥几个字都很难得,都太珍贵!
  翻开书,我急着把目录浏览了一遍,每念出一首歌名,那曾经熟悉的旋律便在心中回荡开来,那逝去的岁月的画面也在脑海中一幕幕闪现,禁不住热泪涟涟。
  “呈示部 热情奏鸣”从《高举革命大旗》到《边疆处处赛江南》,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春苗出土迎朝阳》;“展开部Ⅰ 悲怆咏叹”从《知青之歌》到《知青点夜话》,“展开部Ⅱ 生命宣叙”从知青中流传的中国民歌、外国名歌到后来的港台歌曲,从《苏武牧羊》、《三套车》到《橄榄树》;“再现部 青春回旋”从《一只难忘的歌》到《草原恋歌》,几乎所有在知青中流传过的,或知青自己创作的,熟悉的,或不熟悉的都收集在集子里了。
  这是怎样一部青春、生命、血与泪的交响曲啊!
  这些歌,曾伴随我们度过那难忘的日日夜夜,曾给我们灰暗的少年时代、青春岁月带来些许色彩,让我们的贫瘠的年轻的精神世界有过一块绿地。至少,那时的我们生命中还有歌,心中还有梦……
  再一口气读完孙伟的“序曲 岁月如歌”和“尾声 以知青的名义……”,心灵的震动无法用语言叙说,在孙伟的十七岁时的“我发誓,以知青的名义!”的铮铮誓言面前,我的拙笔实在太无力,无力、无言、无法写出此时心中的感受……
  只想说一句:孙伟,谢谢你!!!
  只希望有机会能和你、笛韵姐及昆帮的知青朋友还有华知及老三届的所有知青朋友们一起放声高唱我们知青的歌!
  再次谢谢孙伟!谢谢笛韵如水!
                                                                            (2002.7.5)


      又穿破衣

《青春咏叹》引起的回忆和感想

把个《青春咏叹》细细翻了几遍,多亏了小学时参加市少年合唱团,受过几天训练,读简谱还凑合,啃啃叽叽逐个地拼唱,确认哪首会唱,哪首不会。
我的记忆力不好,能记全歌词的屈指可数。但歌曲有一个好处,它的旋律轻易不会忘。只要是从前会唱的歌,拼出一句,全部曲调就立即油然生出脑际。
也是这几年读书养成的习惯,凡感兴趣的东西,喜欢过细琢磨。于是先有了下面的统计表格:

《青春咏叹》歌集中会唱歌曲统计
2002年10月13日制表

    分部和时期                 歌曲数   会唱数  会唱率   备注

 呈示部1968年12月22日前      14首    10首   70%   小学时期唱的
    呈示部1968年12月22日后      27      10     37%   部队时期唱的
    展开部(一)                40      6      15%   农村时期唱的
    展开部(二)知青中流传(1) 15      13     86%   下放前唱的
    展开部(二)知青中流传(2) 21      13     62%    农村部队唱的
    展开部(二)知青中流传(3) 10      5      50%    开放初期唱的
    再现部(以《蹉跎岁月》为首)33      2       6%     89年以后唱的
    合计                        160     59     约38%

    从表中发现:
    一、歌集共160首歌,我会唱的有59首,占38%。这说明歌集对我的胃口,也为能有这么高的会唱率而沾沾自喜。
    二、会唱率反映了经历:
    1、小学期间和下放前66年——69年会唱率达70%和86%以上,说明我小时候还是个爱唱歌的人。
    2、下放期间在农村唱的(展开部一纯知青歌曲)由于地域关系,只会《知青之歌》等少数几首,会唱率仅15%,说明我下放地方的闭塞。
    3、下放期间和主要是在部队期间73——78年(展开部二知青中流传的外国名歌)62%,说明部队的文化生活好于农村。例如《卖花姑娘》《游击队之歌》都是看电影后哼会的。
    4、开放初期80年代上半叶,会唱50%,这是补课性质的。当年还比较活跃,所以还勉强能有一半的歌会唱。
    5、86年以后,尤其是89年到南方以后,由于养成了不读书不看报不看内地电视的坏习惯,会唱率锐减到6%。除了《蹉跎岁月》因关牧村而印象特深以外,其他的电影及其插曲闻所未闻。这说明我落伍了。

    歌集最珍贵的是“展开部一悲怆咏叹”那一部分,所收40首歌,相信是任何其他歌集所不可能有的。如果中国要出一本历史歌曲大全,就必须找这本书。不过,到那时,孙伟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哦!(下次再版时,孙伟要在书上加上“不准翻印,违者必究!”,哈哈)

    每个人的历史,必寄之于某种物质的有形的承载物。当年的老照片、用品、文字等,今天已成文物。歌曲也是一种文物,而这种文物必以歌集作为载体。我今天仔细地翻读了这本歌集,又在上面密密麻麻地做了许多记号和批语,经此一役,这本子现在已经变成了我的一件文物。我要好好地珍藏之。
           
                                                         2002年10月13日记于圆岭

 

        木头

 《岁月如歌》
             ——致我们的知青音乐家孙伟以深深的谢

  今天,我收到了孙伟兄弟邮来的《青春咏叹》--知青喜爱的歌,并附有张天云写的一纸短笺。
  先说明:尽管我也曾在田头拉着手风琴伴着《我是贫农的好后代》,但我认为,只要是知青,就比我受过更多的磨难,任何一位知青都比我有资格来议论这本歌集。
  我在当教书匠时,曾有一位学生在给我的留言上写着:“...我心中的那首最美好的歌,还没唱出...”。那时我就在想而且一直想到今天:“我的心里还有歌吗?”。本以为我们已变得很现实,此刻我才发现:还有,至少我还有,孙伟他们还有,相信许许多多的知青朋友们还有......。
  这是一本令整整一代人、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百感交集的歌集,即便不去读她就先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即便还没唱她就先觉得鼻子酸酸的,因为她包含了太多的历史沉淀,裹挟着太多的人生况味。这些歌曾经憾着我们年轻的心,时至今日仍然无法将之全然从记忆深处抹去,一俟旋律响起,脑海中立刻会映现当年的影子和历历的往事,有人说这是一种超出音乐之外的人生情结。   
  也许至今你的五音尚未凑齐,可你信手翻开一页就会哼唱:即便不识那年代没教后来也没机会学的简谱,因为岁月在你的心灵刻下太深的痕迹,在不经意之下束缚着你的回忆令你无法忘怀甚至潸然泪流。

那是你在人生漫漫旅途中的烙印,你不觉得么?
  当年是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饱含着我们的梦想;
  现今却牵挂着我们的回忆和浸润着我们的思念。
  那久违的旋律承载着一代人青春的呤唱和韶华的交响,
  再次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为我们点亮了回忆的烛光。

如果人生是一本书,
  那歌便是那一片泛黄了的书签,
  所有折叠成泛黄照片的岁月,
  就会从尘封了的记忆中缓缓的流出。

如果人生是一幅画,
  那歌便是那最初的素描,
  在那色彩斑斓的图画后面,
  顽固的坚持着他粗旷笔锋而不会因时代的更替而有些许移步。

难以泯灭的真诚和热情、饱含热血与泪水的浓情岁月,
  当忧伤的手风琴响起......

  有关段於老唱片的话,录来给各位:“老唱片记载着历史,但不评价历史,因为它自身就是历史,而历史是不应该忘记的。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对于共和国来说,那不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对于一些国人来说,也许还有痛苦的记忆,老唱片中的歌曲内容,许多也已化为历史的尘埃,但我们仍有理由去珍爱这些歌。不为别的,只为它们是我们生命的见证,青春岁月的印痕。
  然而,时代的巨大变化,这些歌声渐渐远去,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它们化为一代人的昨日之梦,依稀仿佛,却又残破零乱。现在听起来,又慢慢回味,寻找,把失落的片段捡回,组接成新一版的岁月之歌。这时我们更为感慨,老唱片熟悉的旋律并非远去脱离了我们,而已经深深融进我们的血脉之中。”
  
  都说不能沉湎於往事,可往事能真正随风飘去吗?
  谢谢你,孙伟。
  
  

     林 子

                                  认 识 孙 伟
                  
                       
——写在孙伟编撰知青歌曲第二集的艰难历程中
                                     
    认识孙伟,因为一本知青歌曲集《青春咏叹》。
  
  最早,是木头在饭桌上摇头晃脑斟词酌句,知道吗?知青网上一个热情洋溢的音乐家!
  跟着不久,是老例三番五次在电话里催促订购歌集,迫不及待,满怀敬意,了不起!了不起!
  到了今年初去云南,板筋特意提醒,到了昆明,一定要找机会见见孙伟。那小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三个平日里都颇为骄傲的男人,异口同声赞誉另一个男人!一个名字叫孙伟的男人!
  深为惊诧。
  忘了什么书上什么人说的,一个人的才德之高下,其准确的评定不在异性,而在同性间。
  未曾认识,先声夺人!
  
  见到孙伟,正是昆明下了冬来第一场雪的那个黄昏。
  雪停了,气温却更低,地面留着雪融后的潮湿光亮,空气裹卷着风,冷冽肃净。那个名叫孙伟的男人,非常准时地等侯在云南大学的校门前,衣裳单薄,风尘仆仆,极平凡,极朴素,仿佛刚从山野田间走过来,带着风的粗砺泥土的腥气,带着庄稼的青涩溪流的欢畅。
  曾经无比熟悉的痕迹。一眼就辨认出来了。
  手上的书,是给我带来的。就是那本知青歌曲集子《青春咏叹》。我刚从西双版纳归来,答应要给在那里认识的几位知青捎去。在电话里对孙伟提出这个要求,回答得毫不迟疑,没问题,会给你准备好的!声音爽朗豪气,像对多年的老朋友。
  街灯在暮色缠绕中一盏一盏地亮起来。
  一团一团的光晕,金黄而温暖,落在歌集素简无华的封面上,落在眼前这个男人黝黑瘦削的脸膛上。他迎着我朗朗一笑,扬起手中的书,如同邻队里那个熟悉的知青,从铺满晚霞的乡间小路向我走来,大声嚷道,给你带歌本来了……
  书与人,交融一体,沉甸甸的,从一个遥远的时代走过来……真实,而又陌生;疏远,而又亲近。
  竟一时茫然失措。
  
  西餐厅里的灯光温馨迷人,轻慢柔和的音乐水一般流淌。
  他悄声说,头一回到这样的地方来哟!说着吐吐舌头又笑了,霎时间,舒展开一种顽皮天真,还有少许的羞涩与窘迫。
  顿时惊怔。
  眼眶一热,急忙转过了脸。寒风凛冽的街头上,来往行人匆匆,都赶着回到温暖的家。这个城市已经变得很繁荣,我熟悉的那些人,日子大都过得安稳富裕。
  突然自惭形秽。
  头一回极之不满自己的穿着,帽子太张扬,靴子太时尚,围巾太洋气……更不该约在了这间过分讲究的西餐厅,太熟练地叮嘱咖啡要加奶牛扒只能六成熟,太熟练地摆弄各式刀叉小心翼翼地将餐巾掖在胸前……惶惑中不禁怀疑,多年来自己去习惯了一种精致细腻的生活方式,是否刻意掩饰那一段曾经粗糙曾经苍白的人生痕迹?是否试图抹去那一段缺少温情不懂优雅不懂爱的青春记忆?
  
  那个晚上,我们说了那么多的话。
  我们不像第一次见面,而像多年的老朋友。他非常健谈,敏锐机灵。他喜欢朗朗大笑,豪放中,竟又见一种孩童般的纯真与顽皮。
  相见恨晚!
  我们率性地说话,面对面地开怀大笑,不再顾忌服务生的眼光。她还那么年轻,怎么能理解我们呢?
  自然,我们谈的一切几乎都与知青有关。他急于想知道我刚从西双版纳走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我告诉他,我见到了仍然留在那里的知青,男的,女的,北京去的,上海去的,夫妻双双的,携儿带孙的……我们一见如故,坐在竹楼里,坐在水库边,喝着醇香的普洱茶,吃着地道的傣家烤鱼。我们也说了很多话,说了今天,说往日;说了欢乐,说哀愁;说不尽的五味杂陈,悲喜交集;说不透的种种委屈,满怀遗恨……然后,还看了老照片,照片上的人多么年轻,河水一般清澈的目光,阳光一般灿烂的笑容……然后,还唱了歌,没唱完,却问,记得吗?记得这首歌吗?是这样唱吗?语气急切而惶恐,仿佛担心双方眼里的风霜已经太重,头上的银发已经太多,早就无情带走了青春年代里那些糅合了欢乐与悲伤、甜蜜与痛苦的记忆和声音……
  我说着,急切,不择言辞,终于哽住……泪水,浸透心胸。
  他听着,无言,眼里盛满忧伤。
  
  当然,我们还谈了艺术。
  音乐、舞蹈、戏剧、文学……一样敏感一样熟悉一样热爱的话题,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旧日到今日,多少的欢悦、伤感、遗憾和失落,我们几乎不约而同地说,假如有机会合作,定能排演出一台精彩节目……
  而谈得更多的,是他那知青歌集的梦想。
  才知道,薄薄一本的歌集能编成多么的不容易!岁月流逝,世事浮沉,那些仅仅在口头流传的歌曲几近湮没,不得不耐心地四处寻找线索,一个人一个人地联系,将那些零碎的散落于天南地北的记忆,一点一点整理出完整的曲谱和歌词,仿佛在大海中拣拾珍珠,一颗一颗地串缀起来,将一代人的青春烙印重新复原,将历史的真实面貌重新呈现人世间……
  他告诉我,在争取出第二集了。
  我无言以对。
  我知道,这意味着又要重新面临出版的重重困难,面临经济上更大的困窘与压力。他已经下了岗,打着一份劳累的繁重的工资微薄的永远没有周末的工作,离艺术非常遥远,却威逼艺术的生存……
  夜深了,外面的风似乎刮得更紧了。餐厅里的灯光仍然温馨如梦,音乐仍然柔和如水。
  面对面注视着这个叫孙伟的男人,内心无比惊异!那瘦小的身躯里,到底蕴藏了多少的热情和能量?五十年的生命历程中,又如何能始终保持这样一种对艺术、对人生的真诚和执著?
  这个不再年轻的男人,从一个荆棘遍布的时代走过来,仍然纯真,仍然热情,仍然生气勃勃,魅力夺人,令餐厅里所有衣冠楚楚的男人和女人黯然失色!
  
  我始终不敢对他说,那本《青春咏叹》的歌集高高摆在书柜上,我几乎没有翻阅过。
  但我知道,我熟悉那里面的一行行音符和一句句歌词。在山里的煤油灯下,我曾给知青中的朋友,还有不是朋友的知青,甚至根本不认识的知青,制作过不少精美的手抄歌本。当知青点越来越冷清后,那些生动的音符和词,在我越来越秃的笔尖下和我的心一样沉寂。一直到今天,我几乎拒绝在任何场合下再唱它们。
  我总以为,文字还能以其形式的含蓄和隐晦与真实保持距离。而音乐,毫无提防便逼近心灵,让人不得不残酷地直视昔日的丑陋与悲哀、伤害与痛苦……
  一位年轻朋友无意中翻到,惊异着问,你们一代人的流行歌曲?就这样薄薄一本小集子?
  听着,心猛然一揪。
  是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精神痕迹,就浓缩在这本薄薄的小歌集里了吗?
  
  我们很快又分手了。
  我回到了我居住的城市。但我们仍然在电话里不断谈那本歌集的出版,不仅仅是关系,是金钱,还有强制性的删节,还有无法防范的盗版……说不完的阻力和困扰,说不尽的烦恼和焦虑。最后,他总是大声说,没事的,一定能做好!接而,是那永远感染人的朗朗笑声。
  好几次我想说,算了吧?
  我将那些《青春咏叹》寄往了西双版纳。我忘不了告诉那些刚相识的知青朋友,编撰这本知青歌集的人,也是一个知青,名叫孙伟,至今仍在为了出版歌集的第二集努力。这桩事,他孤独地毫无怨言地坚持不懈地做了整整八年……
  到了有一天,那个当教师的上海知青又从遥远的西双版纳打来电话,说她那本《青春咏叹》给一个北京知青借走了。那个北京知青一直留在很偏远的基层农场里,他从别人口中听说了这位上海知青有这本歌集,连忙翻山越岭,跑老远的路赶来借回去……
  那是岭南的初夏,一场暴雨刚过,空气清朗,我正走在城里最繁华的街头上,满眼的摩天大楼霓虹灯,满街的云裳熏风青春倩影,在那一瞬间远远退去倏然消失……我又看到了西双版纳阳光下那漫山遍野如军列肃立的橡胶树,看到了热带丛林里突如其来的豪雨中那条弯弯曲曲荆棘横挡的泥泞小道……还有,场部老房子前那个苍老佝偻的背影,郊外路旁那座荒草深掩的孤坟……
  我紧紧捏着电话,再说不出一句话。
  泪水纵横。
  
  豁然明白,那个叫孙伟的男人为什么不会放弃他所做的一切。那是因为他内心里,始终还装着这些人,装着这些人心中深藏的愿望,装着整整一代人曾经历过的欢乐、迷茫、痛苦和忧伤……
  木头说得好,他是一个热情洋溢的音乐家!追求艺术的纯真与坚毅永远刻印在他身上!
  老例感觉得对,他是了不起的!在做一件不辱于历史真实的事情!
  板筋的断语很精辟,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铁骨豪情扛道义!
  

        成都知青聚会上孙伟指挥大家合唱知青歌曲
                                                即兴伴舞
         扳腕子
                                       风采孙伟
          “哥们”孙伟
          “战友”孙伟
                                               “百态”孙伟

   

                                                                                (配图:banjin)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