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群:曾经的草原上曾经的知青 作者:海宽搜集


《中国民族报 》“知青40年”特别报道之一:

   陈继群:曾经的草原上曾经的知青

本报记者 王婧姝 

  
 
 
  湿地消亡,生态恶化。 
 
  陈继群近照 
 
 2006年,陈继群和塔林汗环保组织开办牧民培训班。 
 
  造纸厂污水池 
 
   2005年,陈继群在牧区发放普法手册。 
 
    1968年,陈继群(中)在牧区插队。
 
     【编者按】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40年了。可以说,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当代中国最近一次有组织向民族地区的移民。在上山下乡的岁月中,知青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在文化、思想上产生碰撞和交融,结下了特殊的情感。这段经历,在知青们此后的生活中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印迹。他们中的许多人,至今仍与那片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本期起,《文化周刊》开设“知青40年”特别报道,走访当年的知青,回顾他们的峥嵘岁月,走进他们的现实情感世界。

 

                         牧民老乡打来的一个电话

  几天前,陈继群在北京接到了一个来自内蒙古的电话。

  打来电话的是牧民三杰加布的儿子。三杰加布的儿子也是牧民,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乌珠穆沁旗的牧区生活,刚刚买了部手机。电话内容大致是询问陈继群,为什么他给别人打电话都拨不通,只有陈继群的手机号码能拨通。

  “讨论”后,陈继群帮他找出了原因:呼和浩特的区号是“0471”,后面跟座机号码,而他拨的则是“04711”,多了一位数,因此,买了一段时间的手机一直只能拨打“陈继群专线”。

  问题解决了。陈继群放下电话,自顾自地笑了起来。

  去年有部电影叫《命运呼叫转移》。影片中葛优扮演的农民所在的村子不通电,自然没有电器,他却在一个从城里去乡村写生的画家那里意外地得到了一部手机。突然间接触现代化的葛优,要从不知道手机为何物过渡到驾驭这部手机,只得没事就请教已经回到城市的画家,引出一连串好笑的故事。

  想到这,陈继群更开怀地笑了起来。他想到了他40年前的老朋友三杰加布,想到了像三杰加布一样的牧民们,那些牧民们憨厚的表情,爽朗的大笑,淳朴的生活和与人为善、与人为亲的个性。那些生活在东乌旗(40年前陈继群插队的地方)的牧民们,时隔多年,仍旧把陈继群当做自己的家人——不见外,有啥说啥。

                 

                               记忆中的那片草场一望无际

  以前采访内蒙古草原生态问题时,东乌旗的牧民曾经拿过一本小连环画册给记者看,名字叫《其其格的故事》,是自然之友流动环境教育书系中的一本。主人公其其格是内蒙古大草原上一个普通的姑娘,她眼中的草原,野花织成地毯铺向天边,空气里流动着沁人心脾的清香;老鹰在天空盘旋,偶尔有野兔从眼前窜过;高高的野草随风波动,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本画册就是陈继群所画,而画中美丽的大草原,便是40年前陈继群眼中的草原。

  这要从1967年年底说起了,从那时起一直到1980年1月,北京人陈继群一直在东乌旗插队。乌珠穆沁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宝格达山以南,北京正北800 公里处,总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属于温带典型草原,有部分草甸草原。受益于天然条件和人文传统的和谐共存,乌珠穆沁草原是中国并不多见的优质草原之一,草原上有两个旗(县),即东乌旗和西乌旗。东乌旗在北部,西乌旗在南部。相比其它大多数草原地区,这里水资源较丰富,土质肥沃,植被相对完好。

  “冬天异常寒冷,经常大雪纷飞,夏天气候潮湿。因为草长得很高,所以每天早上都会下大雾,直到九十点钟才消散”,陈继群回忆:“那时候草原就像被一床湿润大被盖着,草场非常好。”

  很多人看过畅销书《狼图腾》,作者姜戎在书中所描写的内蒙古大草原的景象让人印象深刻。陈继群认同姜戎的描写:“老牧民阐述的草原就是那个样子,只有懂蒙古语、在草原上真正长期生活过的人才会了解。”陈继群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他在插队的时候也学会了蒙古语,经常听老牧民讲他们民族的文化、历史,他们的信念和精神深深感染了陈继群。

  “当时的老乡,跟城里人的感觉太不一样了”,回想起40年前的事情,陈继群有许多心酸和感慨。

  划分阶级、斗地主,似乎是每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不愿意回想的经历,但是那毕竟真实地发生过,陈继群说,40年后,我们理应对当时的状态有一个合理的反思。“知青是草原上的过客,而不是主人”,而在当时,大概他们却想不明白这个道理,糊里糊涂地参与着运动。

  这40年来,一次又一次回到大草原,陈继群开始寻访当年的事情。陈继群想起当时被定为批斗对象的所谓的“牧主”,百感交集。其实,“牧主”是智慧的、勤劳的,往往他们身上更加凸显本民族的文化。陈继群说,插队经历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就是所谓的“牧主”。

  他还记得那个“牧主”,他的名字叫三杰加布。

  三杰加布非常聪明。有一次,三杰加布给牧民们和知青们讲一道数学题,是用牛马羊这些牲畜为例,讲得简洁易懂,陈继群就记住了那道数学题。现在陈继群知道了,那道数学题不是普通的数学题,在大学数学二年级的教程中,整个一学期要解决的问题恰恰就是这道题提出的问题。

  插队的陈继群当时住在一个牧民家,这家有1个老太太带着3个儿子1个女儿,老太太非常善良。到现在为止,虽然摩托车已经在牧区很普及了,但这家人仍旧坚持骑马放牧的方式,这在牧区已经很少见了。陈继群说,他们所坚守的不仅是一个放牧的习惯,还有他们的传统文化。

  

                                画笔下不再是曾经的草原

  上世纪80年代,陈继群回城,之后他学习美术,以画画为事业。多年来,他一直以曾经生活了十几年的大草原为写生的园地。陈继群的生活往往是北京、内蒙古两边跑。互联网兴起之后,他和画友们一起去草原写生,回来就把画作上传到网上共享。美丽的大草原给了陈继群无穷的灵感。

  然而,从1998年开始,陈继群发现了草原的变化,草场不再如当年那样肥美,他的画笔下不再是曾经的草原——环境和生态问题已经凸显在人们面前。被大片开垦成农田的草原,现在有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片沙漠,沙子爬上了墙,人们不得不赶着牛羊离开家乡,到相邻有草的草场上放牧。

  写生时,陈继群住在牧民家里,他跟牧民的关系就像一家人一样。牧民家有什么困难自然也会向他诉说。牧民向他抱怨,草原上建起了工厂,排出的废水首先被植物吸收,或者渗透到湿地的腐殖土中,接下来进入鸟儿和牛羊这些食草动物的身体,也会影响到两栖类动物以及昆虫。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还会通过食物进入人类的身体,带来疾病。

  陈继群由此开始关注起环保,他担心再也见不到绿油油的草地,更担心他的乡亲们过不上好的生活。几年前,陈继群作为民间环保人士参加了环保问题的国际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他把东乌旗的两个牧民带到了北京。不仅如此,陈继群还组织活动,邀请生活在城市里的蒙古族青年、白领、关注家乡的人和对草原感兴趣的人亲自去草原看看,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是通过陈继群组织的活动,第一次见识到传说中的大草原。

  

                         关于“曾经草原”这个网站

  2000年以后,陈继群将展示绘画作品的网站单拿出一部分做环保,正式建成了现在的“曾经草原”网站,开始关注并公布现存草原生态保护的信息,希望依法保护现存草原,给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一个参照系。网站目前分为3个部分,其中也包括蒙古文网站。

  从2002年起,“曾经草原”网站与自然之友、绿色北京、塔林汗等NGO相互合作,通过策划考察、举办展览和研讨会的形式,出版、发放蒙古文法律和环保读本,参与考察了同属一个干旱草原区域的蒙古国东部草原以及中部草原的植被和人文状况。通过GPS定位,制作了大量的标本,取得了一些基本数据。

  近几年,陈继群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为牧民普法的行动中。这缘于他曾参与的一场牧民起诉造纸厂的维权官司:尽管官司胜诉了,但是由于牧民们拿不出《集体土地所有证》,也不懂相关的法律,要回土地的诉求未获得法院的支持。

  通过这件事情,陈继群了解到,克服语言的障碍,掌握重要的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技能,对于牧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陈继群的“曾经草原”网站在牧民中的知名度很高,由于宽带已经进入了牧区,上网很方便,牧民可以很方便地了解法律,了解草原之外的世界。陈继群组织编写的普法手册更让牧民们受益匪浅。这些书有的通过民族出版社出版,有的与环保组织合作出版。他的行动也影响了其他知青,许多当年插队到内蒙古的知青不仅捐款出书,还主动出车送书到牧区。

  最近,陈继群接到了来自新疆、青海的短信,都是为了索取普法手册,送给当地的蒙古族群众。

  目前,陈继群又开始做一个新的环保项目。他已经与牧民一起走访了十几个村子进行调查,还联合蒙古国的有关人员一起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调查。陈继群对此兴趣颇浓,希望能够继续帮助牧民们。

                                                                  (本文图片由陈继群提供)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