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象之浮光掠影 作者:董浩


 

   北京印象之浮光掠影

 

一、北京印象之皇家气派

到北京,首先想到的是去看皇城建筑,因此早上一起来就直奔前门。在还没到前门时就远远被前门的气势所震慑。
                        

但是一想,就奇怪了,过去对前门的印象仅从大前门香烟的烟标上看到,现在到了实地一看,怎么有2座城门?
                  

走到城门前,更是被它的宏伟气魄所折服。
    原来,前面的门叫箭楼,后面的门叫正阳门。大前门香烟烟标图案其实就是正阳门。
                       

这还不算,等进入城门洞,才看见更让人咋舌的是城门中轴线下的巨大的大理石块铺成的路。
                   

这些巨大的大理石块本身就是文物啊,但是如果把这些大理石起出来,那它就什么价值也没有了,所以只有当这些大理石与皇家建筑合在一起时,才能显示出它们的价值,由此,联想到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只有在互相融合心心相印时才能体现。
    一直以来,天安门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形象就是4个字——雄伟壮观,可在我眼里,与前门建筑相比,它显得多么的渺小猥琐。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别人尽管可以赞美它雄伟壮观。事实上,作为皇家建筑也不会渺小猥琐的,是不是?
    走完前门,就去后门,所谓后门也叫神武门,现在叫故宫博物院。不少人到了故宫,都会买门票进去看,但我不去,我想,很多时候,很多人或者物都是徒有虚名,真可谓见面不如闻名,相见不如不见,因此还是留一点遐想在心里,岂非更美?何况还要银子六十两?
                               

神武门前就是护城河,护城河很是静谧,水面如镜,由于是早上,我站立的位置正好逆光,所以就为拍照留下了倒影,突然想到,曾经看到这样一幅照片,解说是夕阳老鸦 角楼,照片构图十分美,这次到实地一看,原来这拍摄者是个骗子,要拍角楼的倒影是不可能有夕阳的。
                 

神武门宫墙外是一排柳数,远远看去,绿意盎然。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宫墙柳。以前读书时只会傻背“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还自以为对这词很理解了,看到这生意盎然的柳树和冷森的宫墙所形成的强烈对比,这会儿才真明白陆游心里对爱情的追求和礼教的愤懑之情。——懂了,明白了,可是我已经是小老头了。惜乎?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角楼、宫墙柳、神武门尽收眼底,真是美景,常引发人们思古之幽情。这个时间大约是上午10点左右。
                       

护城河围堤不高,堤外是一条小道,没标名称,我建议起名为护城河甬道十分贴切。经过奥运,北京干净多了,比十几年前去时干净多了。如果说对奥运的评价有很多种,有褒有贬,但至少使北京干净了这条是没人反对的。
                 

看完皇家宫廷,对面就是皇家庭园,现在叫北海公园,于是顺便就遛弯过去瞧瞧。进门就是著名的瀛洲,也叫瀛台,即光绪被软禁的地方。
                      


    上面说到,很多东西真是见面不如闻名,这白塔又是一例,远看相当美丽,充满着藏传佛教的神秘色彩,等到了跟前一看,大失所望,白塔十分粗糙。倒不如返身远眺,北海尽收眼底。
    可惜我用的是手机拍的,宽度不够,对了,这些照片中凡是清晰的都是小Z用相机照的,版权归她所有,如有引用,请直接与小Z联系。不清晰都是我的巨作。
                   

北海公园边上就是景山公园,我觉得北海公园和景山公园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庭园,是被后人故意分为2个公园,也许有人想分一杯羹?小Z说,崇祯皇帝上吊的煤山就在景山公园里,要我去看,但是我被这种人为地把一个园子分为2个作法,使我游兴全无,那就公园门前照一张吧,也算到此一游。
                                


二、北京印象之城市文化

北京是一座很有特点的城市,它不象其他城市——比如上海——完全追求西化,假如空投一个蒙眼人到北京,他只要一看建筑,就知道到了哪里,那么这城市就是北京。
    所以北京概括起来就是讲究对称,横平竖直。一条中轴线贯穿整个皇城,因此顺着中轴线就来到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是北京著名商业街。位于京城中轴线,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天坛公园路口,长约1公里半。
                      

前门大街正在改建成步行街。道路铺设已经完成而两边商铺则空着等待老字号回迁,因此显得比较冷清。
                       

说到这里,就觉得应该表扬北京一下,在城市的建设中,北京对市容保护的很好,所有在建项目都用画布蒙上,且这种画布颇具艺术匠心,虽然上海闹市区的在建项目也这样,但比北京粗糙多了。
    看,这胡同口的画布就很有立体纵深感。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前门大街上,事实是所有北京闹市区的在建项目都这样,十分逼真,精细。
                

看电影《十面埋伏》对盲小妹跳的妖艳优美的盲鼓舞实在是令人惊叹,舞蹈中道具——鼓,只是一直不知道这鼓来自何方,这次在前门大街上看到了,原来就是这竖立在前门大街边上的拨浪鼓。
                        

与拨浪鼓相隔十几米,就是另一个街景——鸟笼,鸟笼和拨浪鼓构成了典型的老北京的风貌。
             

走在前门大街上,总觉得少了些绿化,如果要布置绿化,那什么树为好?
    出了前门大街,就来到琉璃厂。琉璃厂分东西两街。先去西街看看。
                             

进入琉璃厂西街,顿感时光停止了,整个西街显得十分安静,槐树成荫,在安静透出一派浓郁的文化气息,要不是路边的这几辆汽车和霓虹灯店招,似乎真不知今朝是何朝。
                     


    原来,最能和北京的个城市相适应的是槐树。
    路边散落着一些个体文化户,向外地人或者老外兜售仿制的字画,虽然未必有生意,却也是文化街的一个点缀。
                  

西街大致走完,就折向东街,琉璃厂东街相对比西街热闹和嘈杂,一点没有西街的静谧,更少了西街独有的氛围。
                  


    走了几步,居然看见一羽鸽子,旁若无人地啄食,在如此狭小、相对拥挤的的街道上,是有些诧异的。
                          


    转出琉璃厂,来到龙一个繁华商业区——大栅栏。北京人发音很奇怪,“大栅栏”读如“大是拉”。“大是拉”上都是老字号,所以虽然没在前门大街上看到老字号的繁华,但在“大是拉”得到了补偿,进了“大是拉”,仿佛回到上海的城隍庙。2者之间是有些相同处——街道狭窄、人流拥挤。
                      

一些常在关于老北京的电视剧上听到的店铺名在这里都一一看见了。
                

还有这里,说是“中国电影发祥地”的“大观楼”。奇怪,不是说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端吗?看来这又可以引起京沪之争的一个地方。
                              

北京的建筑中很少见到西式的,特别是在文革前建的就更少了,但天安门地区看见一个,看这风格应该是老大哥援建的。
                     

这里还有一个,应该是49年前建的教堂,没来由的使我想起义和团杀传教士的故事。
                                  


    这是我第一次进入教堂,可惜里面不准照相,由于一直搞不明白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差别,很想问,但不敢问。
    整个北京的城市文化给我留下强烈的印象的是——庄重有余,活力不够,比如,北京地铁的员工制服就是警服,只是标识不同而已,虽然庄重,飒爽却缺乏人性。同样地铁员工的制服,上海的地铁员工的制服却是粉色的,使人视觉产生暖意思,就拿北京的人行道第砖来说,也是青色而方正,反观上海的,却是色彩缤纷,形状各异。
                    

 

三、北京印象之光鲜背后


    从“大是拉”出来,转到闻名四海的老北京象征——胡同。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北京中心城区的中心之一宣武区看到的北京底层老百姓的居住状况之破败,实在是叫人惊讶、不堪入目。本以为上海的老城区的居住环境之差、人均面积之少都是居国内前列的,现在知道了,北京老百姓住的比上海人民更困难。
                     

照片上的胡同算是所看见的胡同里极个别比较好的,那些脏乱差的胡同实在是太多了。
    胡同里面零乱不堪,绝大多数院落里不能并排走2个人,很多院落的过道即使走1个人。也要侧身而行,偶然看见一座宅院在众多的破落院子中显得十分夺人眼球,估计是被什么有钱人整个买下来装修一新。
                              


    让人大跌眼镜的胡同里到处张贴着旧城区电网改造的告示。而同样的事在上海,早在5年前就完成了。要知道,这北京可是为奥运准备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年来,北京人民为奥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他们的生活改善了多少?要知道我去看的是天安门地区的宣武区啊。
    走马看花似的参观胡同,脑子里产生一个对老北京住宅的大致概念:老北京的住宅大致分3个等级,1、四合院、2、大宅院、3、大杂院。
    既然说到光鲜背后,那就不得不说民生。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蹲着许多想成为王保强的“北漂”一族。
    这里等着当群众演员的,一旦被选中,就有盒饭吃,有镜头的,还可以多拿50元一天,有台词的还可以再多些。
                      


    这里真是年无分老幼,人不分男女,地不分南北,所以这里就不仅是有外地人,还有不少北京当地人。看下面2位大娘就是,跟她们攀谈几句,她们把我当成摄制组的了,所以也就很乐意跟我搭话,她们说,退休金不够用。还要贴补“啃老族”,所以过来碰碰运气,万一能挣个50元呢?最不济,也可以挣个盒饭吧,有个盒饭,家里不也省了些吗?这不,闲着不也就闲着吗?
                 

在北京跟一个上市公司的高管有过接触,她并不知道北京最低工资线是多少,网上查了,08年北京的最低工资标准是800元/月。800元在北京这个城市生活是很困难的。走马看花,北京物价与上海差不多,而上海最低工资标准是960元/月。所以……
                             

 

四、北京印象之香山不“香”

(这里的香作“红枫”解,意思是香山枫树并不多,以所谓枫叶红,不过是噱头、卖点而已)
    化银子120两参加北京一日游,节目单上写着有圆明园、香山等,这2个地方是我一直想去的。去香山是想找点苍凉的感觉而去圆明园也无非是想看看遗迹,找点思古之幽情的感觉而非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结果听导游说圆明园要重建且被私人承包了遗迹也被圈了起来。所以就不去了,可节目单上却赫然写着圆明园。这算不算侵权?
    下午2点到香山,被告知只能在香山游览2小时。
    正如国内许多著名景点一样,不时出点画蛇添足的情况,香山也是如此,瞧瞧,这香山门前布置的花团簇锦是多么的庸俗和不抡不类?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花团簇锦,香山公园门前该是怎样的景象?我觉得应该是清冷肃穆,这样既与整个香山的格调吻合,也符合整个北京的氛围。所以我觉得这种花团簇锦实在是庸俗的败笔——俗不可耐。
                       

稍行,就来到香山寺。
                  

寺门两侧,有二株遒劲挺拔,枝叶繁茂的古松,状如听法,故名。令人啧啧称奇的这2棵松树是从石阶里长出来的,而且是那么茁壮。
                  

四周散立的名叫佛门圣树“娑罗树”。
                     

边上有一碑,是风流皇帝乾隆题写的《香山寺娑罗树歌》,诗云:“娑罗珍木不易得,此树唯庄月中植。想见初来西域移,山中有人多末识……”
              

游香山最大的感受是香山多古木,那种参天古木是随处可见。说来在云南多年,原始森林也见过不少,但是南北的树木以及格调却是如此的不同。云南的树木质多比较松软,而北方的木质感觉上多很挺拔虬劲。
                

又比如这巨大的银杏古树,我想,在别的地方是很少见的。听说潭柘寺的银杏树更巨大。银杏树在江南叫白果树,小时候常听老人说,白果有毒,老的白果树根下常有巩聚集,一旦白果树挖起,那水银就流失了。也不知道真假。
               

本来去香山有2个目的,一是看红枫,二是体会沧桑,兜了一大圈,没见到什么红枫,连枫都很少见,但沧桑感倒是实在感受到了。
                 

登高不多会儿,偶尔回眸,从2峰之间形成的豁口中北京一角映入眼帘。端详小Z的构图,还是很有点艺术细胞的,特别是照片右边的那棵松树,宛如迎客,通过这松树,把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繁华连接起来。
                       

看,这提示牌,又是香山的败笔。
                       

 

五、北京印象之北京名吃

到了一个地方,除了游览外就是吃了。这也是顺理成章的是不是?游饿了自然要吃;吃又是游的内容之一,吃也可以吃出当地文化来,是不是?
    在我对北京特色吃食中只知道全聚德的烤鸭和东来顺的涮羊肉以及炸酱面,其他一概不知。其实北京有不少小吃,比如爆肚、烤肉、糖耳朵等。
    对于吃食,总的感觉是北京好象很少有煎、炸、抄、溜的菜肴,如果有,也不是本地特色而是外来菜肴,北京吃食多以炖煮为主,这大约与气候和经济有关,在过去,北方经济不太发达,所以煎、炸、抄、溜费油不是?还有,由于经济不发达,所以对吃就很少下功夫,煮熟就可以了。同样,由于天气寒冷,这么热气腾腾地煮上一大锅,就是不吃也暖和了。
    老三届北京网友“又见炊烟”的解释十分到位。他说:“北京的食品,受满清的影响颇深。而满清是游牧民族,埋锅架灶都是临时性的建筑。自然在食品上注重短平快。来料方便,不用精加工。莽野荒漠,烧锅开水,羊肉吃了,澡也洗了,脚也泡了,浑身上下从里到外,就是一个滋润。马背上,睁眼是奉天,闭眼就到扬州了。”
    进入全聚德,了解北京的消费情况,服务台小姐说,一只可以片8两肉的烤鸭,售价是168元,乖乖,好贵。
              

来到长安街上的东来顺,东来顺号称天下第一涮?也许吧,也许在过去是?其实吃“涮食”决不是北京领先的,比如四川也有火锅,孰早孰晚抑或是味道孰好孰差?没办法比较,全凭食客个人喜好。就我的感觉看,要说刺激,那当属四川火锅,北京的火锅味道相对平和。
               

进入店堂,就看见一个花纹盘子,这是什么文字或者什么意思?也许是古董。
                               

向领班小姐虚心求教东来顺涮食的特点。
                 

小姐说,四川火锅都是用气烧的,东来顺用的是炭暖锅,所以味道是不一样的,燃气火锅太燥,炭暖锅性温和。云云。可惜我不是食客,吃东西不懂品尝,填饱肚子就可以了。
                       

这次去北京,感到北京相对变化不大的还是商业。一直以来,生活在商业高度发达的上海,没觉得什么,一出上海就感到了商业对生活的重要,所以觉得北京商业还是不怎么发达,当然这是相对的。但是感觉比较强烈的是北京电子商务很不发达。许多吃食店营业面积很大,但却不能刷卡,带的信用卡跟本没用上,而上海即使饭店规模没那么大,也通行电子商务,是啊,刷卡至少有3个方便,1、避免假钞,2、不用找零,3、方便(促进)消费,尤其在眼下金融危机时期,国家不一直在号召拉动内需吗?
    我住的旅馆附近的一家老北京面馆,面积颇大,营业场所上两层,店里的桌子是八仙桌,坐的是条凳,店内音乐是京韵大鼓,从而透出浓厚的北京文化,但是还是没有刷卡。
    那天小Z带我逛皇城的北池子大街后拐弯就到了王府井,小Z相机电池没了,于是就看见一个照相器材店,店门口赫然写着“银联”,我连忙摸出卡来想刷,结果被告知读卡器坏了。呜呼。
    离沪前,曾在老3届论坛跟又见炊烟聊天,他说到羊蝎子,这里抄录一段他老兄的描写,端的绘声绘色:
    记得第一次见面,吃羊蝎子(就是羊的脊梁骨)。……正当大家谈兴正浓,一锅羊蝎子热气腾腾上来了,于是,大家各自为战。老朽衣食向来清淡,但在羊蝎子面前,是不客气的。不承想,他比我还要凶猛,有块骨头掉在油腻乌黑的石板桌上,我其实早已看见,但终究觉得不雅,这位老兄却不含糊。鹰捉兔般挟起,转眼进嘴,吱吱几声,净骨就到桌上了。其动作之麻利潇洒,无人望其项背。
    尽管他老兄如此描述羊蝎子,但还是不明白,于是请小Z带我去品尝。
                  

没想到小Z竟调皮至此,居然悍然偷拍我的面对羊蝎子的吃相,是可忍,孰不可忍,但只得忍,谁让这是北京呢,在人家地盘等不忍吗?
    如此大的店堂还是没有刷卡。
    对于吃还想说几句,任何人外出旅游,如果对当地的食品吃厌了转而想品尝家乡的口味的话,那我奉劝各位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因为在旅游地的任何家乡味道都是巨打折扣,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一旦,比如在云南吃上海味道,于是就点了,一吃下来,必定愤然,上海菜就是这味道?全给糟蹋了。那么在北京也是如此。我想,如果小Z到上海而想吃北京味道,也同样会郁闷的。切记切记!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