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的记忆 作者:柳歌


湖的记忆是那么美好,虽然还有些遗憾。
那一天汽车在蜿蜒起伏的公路上西行,这是通往伊犁的古丝绸之路,越往西走,地势越高。爬上一段坡路,绕过一个山包,眼前突然一片开阔——啊,海!这不就是大海吗?海一样的湛蓝深邃,海一样的浩淼广阔。她突兀出现,姿容惊艳,恍若仙境般展现在你面前——赛里木湖到了。这简直就是一块硕大无比的蓝宝石啊!晶莹、凝重,蓝得纯净,蓝得幽深,蓝得神秘莫测,慑人心魄,蓝得不可思议,不近情理。难怪著名作家汪曾祺说,见到赛里木湖,顾不上有别的感觉,只觉得——真蓝!
赛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湖水最深的高山湖泊。东西长30余公里,南北宽23公里,面积45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2073米,最深处91米,蓄水量210亿立方米。赛里木湖蒙古语称“赛里木淖尔”,意为“山脊梁上的湖”。清代曾在湖的东岸设鄂勒著依图博木军台,即三台,因此赛里木湖又称“三台海子”。春夏季,湖畔林茂涧清,草深花繁,雪山倒映,晨晖暮霞。辽阔的草原上,毡房处处,炊烟袅袅,牛羊成群,骏马奔驰,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牧场风物画。入冬,这里雪涌冰凝,镶在冰山雪原之中椭圆形的湖面,宛若洁白松软的丝绵上搁置着一块碧绿的翡翠。晴天,赛里木湖碧波万顷,水天一色,一片湛蓝,“水光潋滟晴方好”;云雨天,湖水随天色变幻,时而银白、灰蓝,时而深青、墨绿……,雾气缭绕,云谲波诡,气象万千,“山色空蒙雨亦奇”。丝绸之路天山北道沿赛里木湖南岸而过,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将军征夫驼铃声声,马蹄踏踏,路经此地,即景吟哦。林则徐被贬谪伊犁临此胜境时曾赞美道“波浪涌激,颇似洪泽湖。”清代大诗人洪亮吉称这里为“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三十多年来,我曾八、九次专程或途经此地,每一次都为高原湖泊仙境之美而陶醉、而震撼。
然而,四十多年前,这仙境也曾有一劫。1966年,为解决垦荒缺水、用电的困难,领导部门决定大兴水利,凿山引水。计划开凿近三公里的引水隧洞,把赛里木湖水引下山,解决农业用水,同时在山沟里建五座水力发电站。至1974年,历经8年时间调遣兵团战士、家属以至劳改人员1700余人,耗资近千万,工程几经动工、停工,终因多次发生伤亡事故,物资供应不足及“文革”时的混乱等原因,在隧道掘进完成三分之二后,工程全部“下马”。由于引水工程主体低于湖面30米,工程“下马”后,湖水倒灌进隧道,大批工程机械设备被淹没,连同已被覆好的隧道,完全报废。工程彻底停了,水没有引下山,实乃赛里木湖之大幸也!试想引水115亿立方米后,湖水将下降30米,蓄水量只剩不到一半,这始于7000万年以前欧亚大陆地壳震荡,山海巨变,天山拔地而起形成的高山湖泊,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世之作,将毁于一旦。西部天山这个美丽牧场、旅游胜地势必逐步消退,塞外明珠终将黯然失色,此地生态环境将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那不是人类的罪过吗?
2006年秋天,我重游故地,在赛里木湖西岸公路旁见到一块路标指示牌,上写“原海西引水工程指挥部遗址”。不远处,七零八落的残垣断壁和早已坍塌的地窝子,是当年施工人员的住处,只是早已人烟全无。遥想当年包括数百名知青在内的1700名兵团战士、家属,打眼放炮,开山凿石,车水马龙,轰轰烈烈,数年间辛勤劳作在渺无人烟的高原湖泊之畔,消耗大量的生活、生产资料,与山奋斗,最终换来的是水淹山洞,徒劳一场,如今仅留下一块遗址的指示牌和几堵废土墙,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分?决策的失误,那个年代落后的技术管理和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决定了这个工程注定要失败。
值得欣慰的是,劈山引水那一页已翻过去34年了。至今赛里木湖水依旧那样蓝,湖畔的青松绿草红花依旧繁茂,雪山在湖水里的倒影依旧那样清晰。只是湖水里旅游船发出的突突声,不时打破山与湖相视无语的静谧;通往湖畔的人工木栈道、肮脏的活动厕所、日渐增多的游人抛洒的饮料瓶、塑料袋……,不断破坏着原始和谐之美。
但愿人类节制自己的行为,珍爱大自然的恩赐,保护好这块“世外之灵壤”。
但愿记忆中的赛里木湖湛蓝恒久远。

2008.8.19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