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许多童话,中国的,外国的,有名的和不那么有名的。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荷兰作家望蔼覃的散文诗般的童话《小约翰》。故事在一片清新宁静的大自然中展开,远离尘嚣,像一个悠远的回忆,使人们记起那远去了的童年。
人,只有在幼年时代才可称为完全的自然之子,那时他的全部意识还都包容在大自然之中,心如璞玉,视一切生物为平等,不管是树叶上的一只小虫,还是草地上的一只小免,都是他可以交流的朋友。他为他们哭,为他们笑,与他们喁喁地说着只有他们才懂的话语。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心渐渐远离自然,只留下童年的记忆,有如一个绿色的梦,永远珍藏。
鲁迅先生直到被称为“世故老人”的已逾不惑之年,还忘不了童年的梦,怀着那样温暖的情怀,为我们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此,百草园中那些蟋蟀们,覆盆子们,何首乌们,就带着种种童稚的憨态,永远留在了读者心中。那里曾是一个孩子神奇的王国,那里有着一个孩子与它们息息相通的心灵。
后来,童年的鲁迅被送到三味书屋去上学,再也没有机会去百草园玩耍,无可奈何而又必然地走出童话王国,走上成人之路。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很可以看做《小约翰》这个童话故事的现实版。书中,主人公小约翰得到一个小仙女的帮助,变得非常小,然后他们一起在大自然神奇的世界中漫游。他们去看蟋蟀们怎样上课,到小兔的家里去参加募捐舞会,听一只小萤火虫讲述它悲伤的故事……总之,一个孩子所向往的一切,小约翰都实现了。
对于童年时代的我,这个故事似真似幻,带给我极大的惊喜和希望,就像一个美丽的许诺,使我相信小仙女的存在,相信她可以带我到那无比神奇美妙的地方,这部书简直成了我童年时代的圣经。
多年后,我在农村插队。夏天锄草,天不亮起身,擦黑才收工。那时真是身心俱痛,不堪重负。可是每天清晨,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地头,看到的是满眼青翠,静谧无边,纤秀的草叶尖上挂着无数晶莹欲滴的露珠 —— 这景色总能使我惊喜异常,目光流连不去。尤其当朝阳初升,清新的光线把露珠照得虹彩闪烁,幽幽的碧草丛中又看到几朵蓝盈盈的小花含露而开时,我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不管是心中的痛苦,还是断裂般的腰疼。这时我心中隐隐然总会出现一个意象,似乎那小花马上就会变成一个蓝色衣裙的仙女,把我带到一个清澈的池塘边,那里花飞草长,虫鸣蝶舞,那里充满光明、幸福和欢乐。我一直以为这是我自己编的一个故事,虽然也诧异于它的虚幻与幼稚,但沉浸在其中,多少也能感到一丝温暖。
直到前不久,我又把《小约翰》这部书看了一遍,才明白插队时反复出现在我头脑中的那个意象并不是我自己心造的:原来书中的小约翰初次见到蓝衣小仙女就是在一个美丽的池塘边。这个细节我早已忘记,谁又能想到,它却一直以这种方式忠实地守护着我的灵魂。
几十年的时光过去了,这本书对于我仍具有儿时的魅力,我想这应归功于作者对动植物那广博的知识与同样广博深厚的爱心,还有他那种稚态可掬、清丽脱俗的诗人的文笔。
故事的开始,小约翰遇见小仙女那一节,就像一个优美的引子,不知不觉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如诗如幻的童话王国之中。小仙女只有水蜻蜓那么大,有一对透明的翅膀,金黄的头发,漆黑的大眼睛。她穿着浅蓝的衣裙,头上带着一朵白色旋花的花冠。她告诉小约翰,月亮是她的妈妈,太阳是她的爸爸,她的名子叫旋儿。因为她出生在月亮的最初一道光线与太阳的最末一道光线中的一朵旋花的花托之上。
后来,旋儿在小约翰的额头上吻了一下,小约翰就变得与旋儿一般大了。他们一起在碧蓝的天空中飞翔,一起钻入清清的水底看鱼儿游戏。累了就坐在花托上休息,热了就飞上高高的树枝间,坐在一个空鸟窩中乘风凉。夜晚,在温暖的沙岗上,他们枕着一只好心的野兔伸过来的毛茸茸的耳朵,盖着旋儿蓝色的小外衣,香甜地睡着了。
旋儿还使小约翰懂得,永远要尊重和热爱一切的植物、昆虫和小动物,绝不能粗暴地践踏和毁灭它们。
旋儿是纯真的童年,旋儿是烂熳的春天。她用拥抱万物的爱浇灌小约翰的心灵,使这颗幼小的心变得腴润而丰厚。后来,小约翰就是带着旋儿送给他的这份厚礼,坚定地走上了他的人生之路。
如果说旋儿是小约翰的百草园,那么故事的后半部,他走出了百草园,走出了他的懵懂之初,开始踏上一条求知的、枯燥而艰难的漫漫长途。没有了前半部的天真烂熳,后面的文章并不因此而变得枯燥,童心童趣的波光仍处处流转。
一个宁静的秋夜,旋儿带着小约翰进入大森林,小约翰从来都没来过这个地方,他觉得一切都非常新奇。
一棵朽树身上生着许多白杆黑帽子的香菌,旋儿说那是烛,它们会在沉静的秋夜里点燃,一些小精灵们便坐在旁边读着细小的小书。
小约翰看到一些叶子上有许多黑斑,旋儿告诉他,那是小精灵们夜晚写了字,把剩下的墨水倒在上面形成的。
这些描写充满着儿童的智慧与创造力,奇巧而又憨顽,令人看了禁不住就会流露出一种柔和的微笑。
在森林里,小约翰遇见了两个小精灵,一个叫“将知”,代表着无限的求知欲。另一个黑黑的、不讨人喜欢的小精灵代表理性和科学,叫“穿凿”。小约翰不喜欢穿凿,甚至有些怕它,但他却不由自主地被穿凿所吸引,不知不觉中离开了旋儿跟着穿凿走去。待他找不见旋儿,回头再看时,旋儿已不知去向。
穿凿嘲笑旋儿的浪漫与温情,嘲笑小约翰与旋儿所经历过的一切,它甚至否认旋儿的存在。它带小约翰去看解剖兔子,当小约翰认出那就是他和旋儿曾经枕着它耳朵睡觉的那只好心的小兔时,伤心极了。可是穿凿嘲笑他的悲伤,并告诉他,这就是科学,伤感是无意义的。它甚至还带小约翰到地下去看尸体怎样腐烂,告诉他这是自然规律,并且,不允许他有任何的幻想。
小约翰时时思念着不知去向的旋儿,但穿凿一刻也不肯放松他,又带他去到广大的人间,去看人生的种种悲苦,认识生命的消亡和新生。和穿凿在一起,小约翰没有一刻的轻松和快乐,有的只是沉重的痛苦,但他却不能自己地跟从并顺服着穿凿。渐渐地,他终于从这痛苦的学习中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了解了人生。
故事结尾处,旋儿出现了,坐在一条金光灿烂的船上,向小约翰招着手。此时,小约翰可以选择,他可以跟旋儿走,坐上那条金色的船,去过永远快乐的生活;但最终,他毅然选择了另一条路 —— 那通向黑沉沉的遥远的天边,与广大人们共同分担痛苦的、艰难的人生之路。
在我自己重读《小约翰》之前,书中人物除了记得“小约翰”这个既是书名又是人名的名字之外,唯一还记得起的名字就是“穿凿”。当年,我曾那样神往并喜爱旋儿,谁想到最终留在我记忆之中忘不掉的名字,却是我当时讨厌并且惧怕的“穿凿”。检点记忆,不禁为之震悚 —— 这大概正是生命中无可奈何的遗憾,同时也是生命的庄严,而我想,这也正是作者写出这篇童话的原因吧。
这篇故事中隐含着作者许多亲身的经历。望蔼覃学医,家境不错,年轻时写作,后来就回到乡下的家里,无偿地为附近贫苦的农民看病,毕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这篇童话是鲁迅先生1927年翻译的,它既有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情味,又有先生直面人生、正视苦难、慈怀普渡的朗朗风神。我想,鲁迅先生翻译这篇童话,绝非偶然。然而六七十年前的文笔,于今毕竟有些隔膜。现在中外童话琳琅满目,独不见有人重新翻译出版这一篇,实觉遗憾。
有人说,童话是连接人生首尾的书,用在《小约翰》真是再合适不过。其实,又有哪篇优秀的童话不是起于童年,贯穿人生,直到成年才能真正读懂呢?
这幅图是勃伦斯所画《爱神与鸟》,鲁迅先生亲自选定作为自己翻译的《小约翰》的封面,并亲笔手书“小约翰”三字。
1996。09。08初稿
2007-12-21又一次改定 莫旗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