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最是风情 作者:林子


 

   小街最是风情

——为等待白云鸟未来的美丽的咖啡店而作

 

最早知道那条小街是女儿带着去的。

那个时候,女儿还在读高中,苦不堪言,难得一天说不读书了要去逛街,自然喜出望外,顺着她心意想去哪儿便是去哪儿了。

女儿说,那叫小资街。

听了不以为然,小资一词早用到泛滥不堪。女儿又说,是一男生介绍的。则笑了。知道并熟悉那个男生,模样清秀,性情温软,却又调皮,还有点清高,那点清高摆到了脸上便有了点酷,多少像了那些日本韩国的歌星影星。在学校里以打扮讲究出名,从衣服鞋子书包到小小指甲钳,无一不是品牌。平日里看的课外书,全是法国意大利的时尚杂志。同是在校园里住的子女,和女儿从小学开始同学,关系已极好,课堂里还要挨着前后左右坐,逮空对着女儿就谈时尚话题,女儿满脑门的数学英文尚转不过神来,便是皱起眉头左右挑剔,怎么到现在还养不起品味来呀?把女儿气得跑回家中大声嚷道,再也不理睬他了!这头听到,撑不住大笑起来。都说女孩子家开窍早,如今倒都让小男生们领先了。

女儿第一次去小资街,就是这小男生带着去的。小男生过生日,女儿理当送他礼物,便说,到小资街给我挑吧。女儿对同学朋友都大方,跟着去了,回来说,逛了大半天,最后挑了一只茶杯。就一只茶杯?一只茶杯!非常时尚的茶杯——就那个地方有!我没见着,只有叹气,想不出一只茶杯能时尚到哪儿去。

和女儿上街从不赶时间,睡了懒觉吃了早餐姗姗出门,到了那里就已经是中午了。女儿说不着急,还不定没开门哪!果然,冷冷清清的,开门的很少,行走的人也少。女儿说,在这里要在下午以后才热闹,一直到夜里,正是黄金时段了。

听着笑了。这般做派,果然是合了“小资街”的叫法。

记得那第一次没什么头绪,拖拖沓沓的没走几间店,自己看不中什么,女儿在最后也是买下一只茶杯,降了价还要了二十块。付钱后,有些心疼地看着那只土陶模样的小茶杯,灰不灰,黄不黄,绿不绿,上绘一只小马,稚气笨拙,一时说不出好在哪儿。到看久了,渐觉可心养眼,只是不能进消毒碗柜,女儿也舍不得用,就见她摆在自己的书柜里养眼了。

后来再去,时间从容了,深深长长地走进去,才发现那里面是一个很大的住宅小区,藏着五花八门的店子,时装店,精品店,还有的就是咖啡店,均见装潢讲究,门面独特,风格各异。室外空地虽不算宽敞,却也有草地花圃绿树,能见到绿草茵茵花开蝶舞风起叶落各式景致。路边树荫下尚有石凳,有人坐在上面,多是独个儿,闲闲懒懒的模样。到中午时分,有时还可看到三两个白领模样的男女坐着吃盒饭,也是神情泰然。从外面走进去,四周静悄悄,似乎在那一瞬间就将身后的满街喧哗甩得干干净净去了。此刻心中已是舒坦惬意,便不会去想什么目的,也一时找不到目的,只是任着心意顺着幽深小径左右而走,一间门面别致的小店总在无意中撞来眼前,赏心悦目的,就动了心思推门进去了。

店子里面也是安静的。开着足够的冷气,清凉如水,音乐就像贴着水面而来,柔滑无波。所摆之衣服及其他物件,很是随意,不拘一格,耽于其间稍久,竟有居家之感。通常是走得多,很少买,觉得东西是新奇是好,也有极心仪的,只是价格太贵。但还是喜欢看,就如同喜欢看路边的花天上的云,慢慢看过了,慢慢走出来,与门边闲闲端坐的女孩无意对视上,不觉莞尔而笑。女孩也报一笑,年纪极轻,有点娇媚,有点懒散,还有点家常。过后细细想来,觉得那是一种极松弛散淡而又慵懒的氛围。到朋友问起,则说,那氛围倒是很小资了。这么一说,就觉出了那么一点的欣赏和留恋了。到了后来有朋友或学生约上街闲逛,也就说,我们去小资街吧?

后来去多了几回,发现渐渐热闹了。热闹了,也仍然安静,小街深深长长,人走进去,如隐入云雾山中,悄无声息。只是多见了各式人,竟觉得也像这小街各式店子一般风格奇异百般有趣,想忘也忘不掉了。

自然是年轻人多。

且是女孩比男孩多。那些女孩的打扮毫无例外地都非常时尚,集大胆新奇怪异一身,往往猝不及防间令人目瞪口呆。曾见两个非常年轻的女孩,同着一身式样怪异色彩夸张鲜艳无比的衣裙,从树下小路风一般行来,宛如一幅生动的印象派作品。女儿笑不可止,哇哇叫道:糖果娃娃哟!

有时遇到男孩,多是一行几个,有些吵嚷着而过。见过一个在同伙中极其显眼的男孩,印象深刻。过后想起来竟忽略了相貌,只记住了衣着打扮和神态。蓝白格子的裤子,白色上衣套着一件黄黑相间的毛背心,右肩上搭背着一个方正大布袋。那份整洁别致而乖顺可爱之模样,卓尔不群,异常出众,宛如阳光一般灿烂,令我即刻联想到一个老旧的词:子弟。而最让我吃惊的,还是这男孩子坦然自若的神态,截然与他身旁的朋友们那种躁动青涩的样子完全不同。女儿频频回首嚷着,太可爱了!妈妈,你应该给我生一个这样的弟弟呀!

行人侧目以笑。

只作不闻不见。心中却是感慨,这一代正在生长的孩子,即便还处处幼稚,多有懵然,但已经开始显示出思想大胆自由,行事坚定独立,一旦认定有理,决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两代人苦苦寻求不得的特立独行,或许到了他们这里,却能以一种坚持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姿态中确立起来?

还很记得在一时装店里见过的两个男孩,清俊文雅,肩并肩站在衣服架子前,边翻看边窃窃私语,说者温存,听者专注,极见和谐亲密,对身边左右走动的那些美丽女孩视而不见。一时疑惑,倾而恍然大悟。那年正值《断臂山》上演红火,全世界似乎都在为一种另类的悲情而伤感。过后对女儿提起,女儿哦了一声,没甚惊讶,却说起教英国文学的老师一次在课堂上忿忿指责,当今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是一种社会倒退。略略诧异,脱口而出,是外籍老师吗?该不是保守教派吧?知道《断臂山》在美国上演后,一直是遭到保守教派的抵制。对此类现象敏感,也因朋友中有一人是同性恋者,聪明能干性情也开朗活泼,很得学生喜欢,而结婚几年后还是不得不离婚。至今独身一人,到了寒暑假就结伴出远门旅游。见到他时,常常想到那两个男孩,不禁怅然揣测,若他年轻时候也如他们一般率性坦然,会不会快乐一点呢?

到了和朋友去,多数是喜欢泡咖啡店了。

通常都约在了午后。就是那个时间里,多数的店也还是没开门。有的店子从外面看起来,门面完美装潢精致颇吸引人,却从不见开门营业,让人怀疑只是摆在那里给人观赏而已。一回在偏僻处发现一间门面极雅致的咖啡店,很喜欢那个露台一般的小巧门廊。在那里徘徊好一会,久久不舍,最后离去时,看到树下草长处藏有一汪积水,原是荒废已久,惊愕间不觉黯然。

泡过的几家咖啡店,名字都起得很有特点,新奇别致还有点怪,不是单纯以雅或俗可定,总给人欣赏的地方,但疏远了一段日子不去,竟就记不住了,想来那些名字都近了点抽象之境。到了第二次去想再找回来,却是怎么都找不到了。不仅是名字记不住的缘故,主要是那里的地形太复杂,进去如同迷魂阵,最后只好走着看着,遇到心仪的犹豫着走进去,却是另一家了。

小街里的咖啡店,似乎比时装店精品店都要考究,没有了那些满眼春光锦绣的橱窗,更多了那几分的矜持与优雅。大白天里靠近了,也是悄无声息,比郊野的夜还要安静寂然。常常在推门进去的那一刹间,能清晰地听到门外树叶落地的细微声响。屋里面,也是极静的,窗帘低垂,灯光温柔,音乐若有若无,若不是有一张年轻脸孔迎上来,会无端惶恐起来,怀疑是不小心闯进了主人不在的人家。待坐下来,安静了,便能看清楚里面的摆设也与外面的咖啡店不同,不仅仅是考究,还多一些舒适多一些温馨,细节点缀上无不独具匠心,刻意靠拢着那么一点随意琐碎的居家风格,也透出一种浪漫不羁的艺术气息。印象深的是座位都很少,一家有四五个厢座的已是见多,而最早去的那家只有两个厢座,我和女友坐了整整一个下午,那另一个厢座始终也没人。屋子里,除了我们低低的说话声,还有那女孩时而过来续水的脚步声,就是若断若续的音乐,常常有一种宁静如水渐入幻境的感觉。到话说累了,静下来,各自往窗外看去,能看到小路上走来居家模样的人,提着什么东西,行色匆匆,知道那是小区里的住户回家来了。不觉恍然,半天的日子就过去了,回首桌面,发现也只是喝去了一杯咖啡。真正的泡!后来还发现,这些店里能吃的东西也很少,除了水果,连一般咖啡店里能供应的小点心都没有,似乎就只想让你一杯咖啡喝到底。一次有朋友自远方来,约的几个都是大男人,高谈阔论中喝去了两轮咖啡,再吃去两大盘鲜果,饿到耐不住,只好提前撤出外面吃“肯德基”去了。出来时走在后面,对那容颜娇好的女孩抱歉着笑笑,觉得是扰乱了人家一贯的温和安静。女孩明媚一笑,却说,很喜欢听你们说话——说得真好!有些惊讶,还有些感动,想来这般书生意气大而无当的清谈,竟也能在这旖旎无限的咖啡店里寻到知音。后来想起那些店里的男孩女孩,多数都有些好看,且神情温存,在柜台后面坐久了,便见出一点懒散。但对客人始终周到,且极宽容,咖啡早早喝完了,一杯白水也不断殷勤着给你续上。后来在一家呆长了时间,和一女孩说了些闲话,问这般清淡生意何以维持?答道,到了晚上人就多了,就热闹了。

原来如此。

而能记住名字的却是一间卖时装的小店,叫“革命中”。其实这店名是我和女儿给起的,只因它开门营业时,门把上就挂上一个纸牌子,上面写着三个字:“革命中”。土黄底,大红字,触目惊心,一下子印象深刻。后来再来,就专门找着来了。里面的东西也名副其实,带着深刻的革命色彩。衣服鞋帽到皮带的式样,不少都见戎装风格。上面多有印着从毛泽东、格瓦拉到红军、红卫兵的头像,还有毛泽东的诗词或名言,如“七律。长征”,也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等等。价格不菲,但总在换季时候大幅度减价,买过几件,发现不仅其质感色泽以及款式时尚耐看,做工也极考究,不像前面天河城里有些高级时装店的东西,中看不中穿。而令我大为惊异而困惑的是,这些服饰竟能将革命元素与时尚风格天衣无缝完美无憾地结合一起。后来细看,设计与制作均出自欧洲。惊讶之余敬佩非常,想不到欧洲的艺术家对中国革命的理解也如何地道。后两次去,那店都没开门,终于发现,门把上挂着的那块纸牌子上面,换了另三个字:“休战中”。不禁击掌叫绝!心想这家店的老板不知有否去申请最佳创意?

突然想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也有类似中国红卫兵运动的学生运动,都是些中产阶级的子女。革命过后,一切沉寂了。到了今天,这些人也成为新一代的中产阶级,俨然如他们父辈一样是社会中坚,并引领了一个社会的消费时尚。而我们呢?似乎还处在无法确定的尴尬地位。但到了我们的子女一代,真正颠覆的又是否如我们期待的呢?

与女儿说起这般联想。女儿说,你们这代人就爱杞人忧天!满脸不以为然。

见状,不再说了。

再后来,听说一个朋友要在那里开一间咖啡店,甚是高兴,翘首以待。女儿更有些振奋,反复叮嘱,到时一定说说情让她到店里打工。点了头,又惊诧。有朋友或学生屡屡说要带她到交易会做翻译,还从不见她如此动心!想到女儿一副心高气傲的模样,到了那个地方里熏陶几日,是否也能修炼出一副娇媚懒散的模样呢?如此一想,忍俊不禁。而自己,却在等待的喜悦中生出种种幻想,朋友会给她的咖啡店起个什么名字呢?要不要毛遂自荐给出出主意?若合着像那家有个露台般的小巧门廊也临水,岂不是可以叫个“在水一方”?或是窗外有大树的,则叫“林下有风”?要不,就干脆叫个什么“街头堡垒”或“丛林革命”的?

其实在那个地方,无论叫什么名字都不足为奇,叫什么名字都是一道旖旎风情。

2007年3月26日写于广州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