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旋律--(二十一) 大学生涯(2) 作者:DDN


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

庄严的乐曲,报道着祖国的黎明。

啊,北京啊北京,

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

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

各族人民把你赞颂,

你是我们心中一颗明亮的星。

 

北京,不愧为祖国的首都。它不但是祖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许多深入的思维,勇敢的尝试,前卫的形式,都从这里起源。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也看到,听到,学到许多开放的思想。

在紧张的学习期间,我受母亲委托,抽空拜望了一位父亲的好友,中国当今画坛最著名的画家之一。这位画家的绘画,一向是我很敬佩的,真想上门看看他的大作。

更重要的,我心底有个思索已久的美学方面问题,正好能向他请教。

 

这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长廊的大柱子和梁上,彩绘的图案已经斑驳。院子里堆着一些杂乱的东西,显得有点拥挤。大师在客堂接待了我,旁边有一幅画到一半的油画风景。一番寒喧以后,我趁机道出了自己的问题:

"W叔叔,您觉得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超阶级的美?"

这有什么好问的?红太阳不是早就给出答案了吗?

"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具体点说,贾府的焦大,决不会爱上林妹妹的。

但我还是不懂,也许是我的阶级觉悟太低了。蓝天,白云,高山,流水,灿烂的鲜花,翩飞的蝴蝶,红彤彤的朝阳,绿盈盈的草原。。。,跟阶级有什么关系呢?

就说人吧。文化大革命中,那些有点姿色的"狗崽女",不是照样被军宣队,革委会,以及形形色色的无产阶级革命派追逐吗(更不要说用不正当手段糟蹋了)?无产阶级眼中的美人好象跟我们看到的差不多嘛。

看样子,焦大眼中的林妹妹仍然是美女。焦大没有爱上林妹妹,不是没有贼心,而是没有贼胆。有朝一日,贾府中闹起了文化大革命,焦大当上了革委会主任,那潇湘馆里娇滴滴的林妹妹决然逃不出焦主任的手掌心的。

 

对于我这个大胆的问题,大师的回答非常干脆。

"超阶级的美?当然有。"

"你看那小桥在水中的倒影,多美呀。微风吹过,小船划过,波浪卷动着倒影,倒影尾随着波浪。暖色的倒影和冷色的天光互为映衬,互相追逐。。。,那节奏,那韵律,美呀!它有什么阶级性呢?"

太好了,我找到了答案。

 

又一个星期天,我从中关村上车,去城里美术馆参观《星星画展》。

《星星画派》是一批当时很前卫的美术爱好者,向长期独占中国画坛的观念化,模式化表现形式提出了挑战,他们探索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表达画家眼中,心中的世界。

尽管我自认为不是画盲,平心而论,画展中相当一批画,我也看不懂。那些色块,线条组成的图案,太抽象,太前卫了,怎么捉摸也弄不懂画家想表现什么。也许是我的观念太陈旧了,为什么一定要弄清画家想表现什么呢?

然而,画展中有相当一批画,那么有震撼力,远远超越了过去的模式化的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叫《那时我们还年青》的油画。整个画面灰调子,表现了知青晚上在知青点里的生活。画面中央,一位知青提着马灯照明,一位知青正敲开鸡蛋煎荷包蛋。背景里,有的知青在拉小提琴,有的在哼歌,有的在看书。

 

多么熟悉的场面!我仿佛又回到了新疆地窝子,那昏黄的煤油灯在摇曳,锅里的包谷糊煮开了,看不到希望的知青们忧郁地唱着歌,

"深深的海洋,你为何不平静,

不平静就象我爱人,她一颗荡漾的心。"

一件好的文艺作品,真的能震撼观众的心,我体会到了。

我也曾经看过许多知青题材的美术作品,包括那幅歌颂知青烈士金训华"不要管我,抢救国家财产要紧"的宣传画。尽管画面上的人物形象高大,一个个就象《红灯记》中的李玉和似的,锵。。咚。。锵,丁步,亮相!他们就象发生在一个遥远陌生国度里的人和事,无法打动我。

奇怪吗?高大完美的形象赶不上平平凡凡的人物,因为他们是真实的人。

 

北大学生会经常请些社会上知名人物来校作报告,他们的报告经常是妙趣横生,不仅给我们拓宽视野,也启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位,是当时的作协付主席刘XX。他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后,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报告文学。把黑龙江省的大贪污犯王XX勾结腐蚀省领导,贪赃枉法,胡作非为的事抖了出来。黑龙江省委十分不满,专门派人到北京,告他污蔑党领导。

他为此十分感叹,

"这么多年,我们天天盼法制。想不到法制刚恢复,第一个挨告的,还是我们。"

当时他还讲了这么一段话,

"作家的文学作品,就要象一面镜子。你的脸是干净的,照出来就是干净的。你的脸是脏的,照出来就是脏的。"

这段话,后来在批判"写真实论"时被拿出来批了。文学作品要象镜子,这是什么话?有利于四项原则的,照不出来也可以写。不利于四项原则的,就不能照!

文艺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点道理还不懂!

可我怎么也看不出这段话有什么错。象镜子有什么不好?难道象涂脂抹粉的化妆盒才好?

唉,我的阶级觉悟呀,怎么老上不去?

 

另一位印象较深的,就是萧军。

一位豪爽的东北汉子,萧军看起来一点也不象作家,倒象个京剧班子的武生。

萧军和萧红那段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当然也谈到了。最有趣的,还是他在三十年代和后来四人帮的军师张春桥"决斗"的那一场。

张春桥当年化名写文章攻击鲁迅,暗箭伤人。萧军气不过,托人下战书给张春桥,要和他打一架决斗。那獐头鼠目的张春桥哪是萧军的对手,三下两下,萧军就把他打得趴下了。

历史真会开玩笑,解放后,萧军被打得趴下了。那张春桥却红得发紫,深得皇后娘娘宠爱,一直升到中央政治局常委。

有一点使我纳闷的,就是都说红太阳光芒万丈,是一切妖魔鬼怪都无处遁身的照妖镜。那这个劣迹累累的妖精张春桥,在身边这么久,怎么就照不出来?

 

在北大学到的最生动的一课,却不是在课堂上发生的。

一天,我正在图书馆复习,突然传来一个消息,有一间学生宿舍失火了。我赶紧收拾书本回去,看看我的寝室有没有受到影响。远远地看到我们的宿舍楼下面乱哄哄的,失火的正是我所在的寝室!

原来两位老校工,抬着一桶清洗厕所的硫酸从走廊走过。经过我们寝室时,不小心把硫酸弄翻了。硫酸通过门缝流进寝室,浓浓的酸烟一下子就把寝室封死了。更糟糕的是,硫酸钻进床铺下的箱子,腐蚀箱子里的衣物。我有一件新疆农场带来的羊皮大衣,羊皮是农场自己土法硝制的。羊皮上的硝沾上硫酸,剧烈发热,不多久羊皮就轰的一声自燃了。

酸烟加上硝烟,呛得人喘不过气,熊熊烈火,吞噬着一切。两位在寝室里自习的同学,只能爬出窗口逃生。一位幸运地爬到隔壁寝室逃脱了,另一位一打滑,从窗口掉了下去。幸亏地面上已经聚集了不少同学,硬是把这位从三楼掉下的同学接住了。

没发生人员伤亡,真是不幸中的大幸。但是,我们的所有衣物以及大部份书本笔记都毁之一炬。

班里紧急动员起来,帮助我们寝室同学。尤其是班里为数不多的娘子军,立即为我们赶制了临时被褥。当时复印机还很不普及,她们硬是手抄了自己的笔记本,让我们学习不至于拉下。上山下乡过的知青就是不一样。这种友爱的,真诚的同学之间关系与我当年在红色专政岁月中经历的残酷斗争的同学关系,真是天壤之别。

 

更加感人的,是来自社会大众的关怀。

我们寝室失火的事件,在报纸上曝光了。每天,来自四面八方的慰问信,寄到我们这儿。读着这一封封关切温馨的来信,我们的心益发不能平静。当我们在平静的校园里学习的时候,全国人民实际上都在关切地看着我们,希望我们扎扎实实学到科技知识,早日为祖国的现代化作贡献。中国还很穷,只有少量的幸运者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他们背负着全国人民的期望啊。

最令人感动的,是一封寄自山东农村的来信。寄信的是一位农村女青年。她从小就憧憬着将来进入大学深造,高中毕业时参加了高考。然而,幸运之神并没有降临到身边,她落榜了。她参加了工作,一份平凡而收入不高的工作。虽然遗憾,她仍然经常关注着文革后进入大学的大学生的报道。当她在报上看到了我们宿舍失火的消息,寄出了平时积蓄的100元,希望我们能集中精力学习,不要为生活上的损失所影响。

当然,我们把寄来的钱退回了,并且一一回信感谢父老乡亲的关怀。我们表示,在学校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

然而,一位普通的农村女青年,一举手寄出了100元!这里的深情,经过上山下乡的我们,怎么能不清楚?

 

记得1969年,我探亲回上海时,特地在南京停一停,为的是亲眼看一看建成不久的南京长江大桥。当我站在那巍峨的大桥中央,看着滔滔江水从脚下一泻向东,感觉着火车开过时桥身的微微颤动,真是思潮起伏,当然还带着一点酸楚。

我为祖国建设的成长进步感到高兴。从小以来,我就期望着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多么希望能投身于南京长江大桥一类的项目啊。如果能有这样的机会,我相信自己是够格的,也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的。然而,我只配扛着坎土镘,跟着大轱辘牛车,住在土坯房,生活在就跟一千多年前汉朝差不多的环境,从事"更有利于发挥我的作用"的农业劳动。命啊!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祝愿那些有幸从事高科技,现代化建设的人们,

"好好干吧,让我们的祖国早日现代化,拜托你们啦。"

此时此刻,大江南北的父老乡亲,千千万万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青人,包括那位纯朴的山东姑娘,不正是同样地期望我们吗?

"好好学习吧,让我们的祖国早日现代化,拜托你们啦。"

100元,你知道它是怎么省出来的吗?

一只颤巍巍的手,挪开鸡窝前的砖块,伸进鸡窝,摸出一只鸡蛋,小心地放进一只存鸡蛋的篮子。。。

一碗包谷糊,一块包谷馍,就一段咸萝卜,三下两下扒入嘴里。。。

煤油灯下,一针一针,把一件百纳衣补了又补。。。

拖着车子,行走两个小时,把戈壁滩上挖出的红柳根拉回家煮饭取暖。。。

100元,这里面凝聚着多少心血和汗水。

 

塞外的风霜,早已刷去了我当年的傲气。虽然我幸运地进入北大学习,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才智,其实十分平常。许许多多天分和才华比我强得多的同龄人和年青人,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跨进高等学府。当我们坐在课堂里听课时,可曾想到,那些同龄人却在风沙里,烈日下,辛勤耕耘,生产我们学习生活所消耗的费用。

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吧。不是为了那个还不尽人意的国家机器,而是为了历尽苦难的神州大地。不是为了那些跳上跳下的政治人物,而是为了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