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造反派” 作者:wenjunq


一贯不大愿意说“造反派”的事情,缘由主要因鄙人当初不但是“造反派”,而且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首领。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话有理,就担心尚未开口便失之偏颇,说还不如不说。前些日子老秋用了俺一篇文章,就有作者简介,其中用了“受迫害”一词,我叫他删掉了。因为我不认为文革中所遭遇的牢狱之灾以及反复批斗是“受迫害”,那叫“咎由自取”,既然自己“买票上贼船”,豁出命来当了“造反派”,那么“愿赌服输”,受些磨难也属情理之中。充其量不过“交学费”吧!熬过去则都成了阅历,有所失也有所得。真正“受迫害”的是那些无辜者,他们甚至连“苟且偷生”都难以实现。再说,那些同辈人没有蹲大狱也没有遭批斗的,都发配到“广阔天地”里接受“再教育”,连阅历也算不上丰富多彩,似乎还不如俺。应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句老话,心态自然平和许多。然而不想说不等于没看法,尤其是看见许多文章在讨论,禁不住有几只蚂蚁在心上爬,痒痒的,不如也说说吧!

说“造反派”不能不首先说文革,因为只是在这个特定时段才有“造反派”。记得有一个介绍说采访原“红墙第一翻译”、中国派驻联合国的副秘书长冀朝铸先生说起文革起源时,冀说:“毛主席发疯了。”不管此消息是否属实,这句话是准确的。如今有许多人认真探讨毛发动文革之根源,窃以为纯属自作多情。因为毛那次歇斯底里发作搞出来的运动,你根本不可能用合乎逻辑的推理去分析它,倒是可以用来验证歌德的论断:“一个杰出人物受到一伙傻瓜的赏识,是可怕的事。”倘若这“一伙傻瓜”竟然数以亿计,“十年浩劫”必然无可避免。“造反派”其实也是这“一伙傻瓜”里的一个群体,只不过还没傻到家,不少人在碰壁之后逐步学得聪明了,就有离经叛道之觉悟。

界定“造反派”之定义是重要的,例如宋彬彬们有恃无恐地滥施暴虐,专门向着弱势群体“要武啊”,能算“造反派”么?又如王洪文,靠着有后台在支持,打“上柴联司”时竟然有老毛亲自撑腰,能算“造反派”么?显然不能。这类人就跟现在那些被包养的“二奶”、“傍权力”的老板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以为,所谓“造反派”,只是指文革中那些“草根族”跳出来折腾的人群。周恩来当年接见我们时说:你们“矛头向上,很有劲,是造反派。”我赞同老周这个界定,“矛头向上”是“造反派”的主要标志。就像杨曦光写《中国向何处去?》矛头直指“红色官僚阶级”,那就是高层次的“造反派”了,思考已经进入理论层次,而不是低层次的“造反有理”可以比拟的。

因此,“造反派”对与不对还在次要,草根一族力行自己的政治权利是“造反派”之要害。文革初期并不存在什么“造反派”,有了“反右”的先例,中国的百姓是非常警觉的,唯恐陷入“阳谋”里去,所以老毛为了“发动群众”,可算是绞尽脑汁。因此,首先敢于跳出来的只能是那些获得某些内部消息的高干子女,他们高喊着“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革命儿接班”,当仁不让。所谓“红五类”只是一种招兵买马的手段,受宠若惊的工农子女一如他们的前辈,跟着瞎起哄罢了。这股潮流有恃无恐地沿袭着运动整人的旧例,专找老师等弱势群体开刀。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顾准先生说:“统治阶级愈善于自被统治阶级中选拔人参加统治集团,它的统治愈是巩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早就精于此道,于是发明了“科举制”。谙熟古谱的老毛,则把它发展成“运动制”,每次运动,不但有罹难者,也有飞黄腾达者。不甘于寂寞的人群便积极投身运动,以获得“进步”的资本,一如过河的美洲蚂蚁,淹不死的就过年。鄙人投身文革,就是为了争取好的前程,因为那个时代的惟一出路就是争取党的赏识,没有任何别的崇高目标。只是卷进去之后就身不由己,到处碰壁以后才明白一些事理。

“造反派”只是在大串联之后才应运而生的,在“两报一刊”为代表的舆论工具大肆鼓动之后,他们鼓噪着要打倒的只是“当权派”,至于他们“走社”还是“走资”,没人搞得清楚。真正成为“造反派”只是在军队介入文革之后,“三支两军”是以取缔和抓人开始的,就有不满,毛一反“二月逆流”,是非颠倒过来,“造反派”就成了气候。中央一个省一个省地表态,支持的一派成“造反派”,整垮的一派成“保守派”。所以,所谓“造反派”其实也没“造反”,赌博似地押宝,撞彩撞进“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笼子里,如同“范进中举”。但无可否认的是,“造反派”没有权力作“后台老板”,全靠自己打拼,大抵都是与军区作对的。思想也就顺理成章地开放许多,湖南的“省无联”算是早期的代表,至文革后期,武汉的“北决扬”,广州的“李一哲”,都是“造反派”合理的发展,其余都是枝节问题了。

从这个层面上说,文革中“造反派”的演义,其实并不符合老毛的初衷,“造反派”们撼动的是这个体制的根基,所以,老毛在1967年“巡视大江南北”,就开始打击这个群体。亲自操纵王洪文的“假造反真保皇”打掉“造反一族”,并扬言:“现在正是他们有可能犯错误的时候”,这预示着他警觉地发现“造反派”是靠不住的。于是,“造反派”不可能不犯错误了,因为那将证明“最高指示”有误。列宁曾经教导说,列车急转弯时总会有一些不坚定分子被甩出去。所以,只要领袖人物多搞几次“急转弯”,清洗掉不喜欢的人就易如反掌。所谓“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是一个悖论,既然此论成立,那么,自称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共产党内,难道又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么?既然“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难道共产党的根基工人阶级内部难道不会有“资产阶级”?如果没有这个“社会基础”,那么共产党内的“资产阶级”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刘少奇的“工贼”头衔,难道不正是工人阶级内部那些“小工贼”的“总代表”么?更何况,毛亲自唆使王洪文攻打“上柴联司”时,处于弱势的“联司”广播不是拼命呼喊:“工人不打工人”、“天下工人都是一家人”的么?怎么都无济于事呢?

所以,开始于1967年冬季的整肃“造反派”运动,其实也是一个“阳谋”:开始时鼓动“造反有理”,是为了利用群众运动冲垮“刘邓司令部”,打倒“走资派”;等到草根一族真正“造反”起来,毛终于发现,赖以维持独裁专制所不可或缺的还只能是“红色官僚阶级”,历朝历代皇帝老子坐得稳固与否,全在于“官僚阶级”是否尽心尽职,“革命皇帝”也须循此道。他老人家需要清除的异己已经完蛋了,卸磨杀驴就难免。他于是便采纳周恩来的意见,周派杨成武去密报毛,带有摊牌的性质,迫使老毛批准抓起“王关戚”,算是“擒贼先擒王”吧!其后的进程也是一个“软着陆”的进程,逐步收拾。

其实,到1968年夏秋之时,“造反派”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七月那个“北航黑会”,根本就是各地“造反派”的诉苦会,各自描述了挨整的境遇,可谓“字字血声声泪”。只有我们柳州的“造反派”,拦劫援越子弹,又夺了收缴子弹的部队枪支,硬打出大半壁江山来,给与会那些“凄凄惨惨戚戚”的诉苦者一剂精神鸦片。可与会者全都忘记了,老毛批示“照办”的《七三布告》,已经宣判我们“死刑”了!接着,“726接见”正式宣布“执行”,“727”派遣“工宣队”开进清华,结果发生冲突,5死731伤,“728”凌晨接见再警告“五大领袖”,直接用“国民党”、“镇压”这样的字眼把他们从精神上搞垮,几乎如同秋风扫落叶。莫大的讽刺是:中国的“造反派”,完全是文革中的另类,文革开始的辉煌从他们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文革“全面胜利”的辉煌也以把他们扫出政治舞台结束。当然,那些“一中举人便打官话”者除外,“造反有官做”也属中国传统之一的,例如河南的唐歧山之类。

其实“九大”本来是庆祝文革胜利的大会,理应皆大欢喜的。然而毕竟还有“造反派”的残渣余孽仍未扑灭,斗争于是还在继续,例如保定等地就一直打到1969年秋冬。林彪的一步一步垮台,也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所导致。老毛为了给“九大”冲喜,也为了给林彪接班添彩,或者还有“国无外患国恒亡”的因素,一手制造了“珍宝岛事件”,本来很得意,岂不料“苏修”不肯善罢甘休,不仅报复以“铁列克提事件”,全歼了中国的一支边防巡逻队,还探讨先发制人摧毁中国核基地的可行性。这使老毛慌了手脚,自己仓皇辞庙不但,还下令除老周与黄永胜留守北京之外,所有在位与不在位的“老干部”们一律限期离京,以免苏制原子弹扔下来遭遇灭顶之灾。只可惜这次大跌眼镜,据说是美国不答应,“苏修”根本就没有通过“鹰派”的主张,只是来寻求谈判解决边境紧张局势而已。如此,一贯以“用兵如神”著称的毛,这回出了大洋相。而凭着“紧跟毛主席”成为接班人的林彪,难免要当替罪羊。偏偏阎仲川副总参谋长又太过随意地写下“林副主席的第一个号令”,为林彪“抢班夺权”惹出老毛的狐疑,一系列阴错阳差把林彪送去了温都尔汗。

还在下决心修理林彪之前,1970年初春,周恩来不失时机地呈请老毛批准“一打三反”和“清查五一六”运动,老毛批示“照办”,举国上下有意识地开始编造“莫须有”,刻意制造“造反派”原来是一群“有组织有计划”破坏文革的“阴谋党”加以整肃。也许是此案太过荒唐,也许是“林彪事件”给毛带来史无前例的冲击,总之,“九一三”之后此案也就不了了之了,本属乌合之众的“造反派”,早已不复存在了,只剩下寥寥无几的思想者也已经跨越“造反派”的阶段,进入更高一个层面去了。所以说,文革中的“造反派”,到“清查五一六”时已经“如鸟兽散”了。

至于邓公粉墨登场,那已经不再是清算“造反派”的事情,一股脑儿整肃所有文革中的积极分子,不论“造反派”还是“保守派”。基本上清理掉一切靠着文革“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的草根分子。既然邓认为“否定毛泽东就是否定中国革命大部分的历史”,当然更是为了维护所继承遗产的合法性,清除文革获益者使之跟“四人帮”一块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受到冲击的更多是那些春风得意的“保守派”。对于那些早就灰头土脸的“造反派”而言,其实并无太大影响。所以我觉得,将“造反派”妖魔化或者为之鸣冤叫屈都没什么必要,那是一个荒唐年代里的荒唐群体,充其量不过是草根一族借着文革环境品尝了一回政治权利罢了,尽管那权利如同“怪味豆”一样。

 

 

本贴于2007-11-29 23:20:56在乐趣→情感交友→纵横发表.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