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苦呢?
作者:董浩
|
|||||
在许多时候,我们会感到知道真相其实也是一种痛苦。就如一些被奉为神圣的人和事,当我们看到其本来的狰狞和丑陋时,当事实无情地摧毁了那种神圣和亲切时,我们总是痛苦的。并不仅仅为我们的眼睛被欺骗,更为我们的真诚被出卖和我们的信任被愚弄。 恩格斯说:人最可以被原谅的缺点是轻信。 往事如烟,过了的就算过了,这是我一个朋友对我说的。人云:吃一堑长一智。然而,我却永不愿将这类事当成人生的教训或做人的经验,从而对人防范并把人情看得太淡,更不想在这类问题上花心思,因为这样活着太累。怎样做人,我不想动太多的脑筋。 与人斗,其苦无穷,其痛无穷,其悲无穷!我们的人生中,总要吃很多亏的,有的亏吃得明白,有的却吃得不明白,这没办法。谁有那么多心思去考究呢?总之,我懒得去考究。在社会中,我算也不是个小鬼了,却从未想过要将被动中的厮杀之术运用于日常的与人交往。人生的海洋里总应有一汪透明的蔚蓝,否则我们的生活就太晦暗了。半辈子过去了,缺乏“防人之心”仍是我的弱项。其实,淡然处之,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大而化之”是我们老祖宗的遗训,化解了尘世无尽的烦恼。人活着,应活得大气。 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肺腑之言。于是,与君共勉。 在不少人看来,我是咄咄逼人的,有些人对我的性格很不以为然,认为我不随和,凡是太较真。那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不过这话倒是很多人对我的评价。所以我不合群而喜欢独处,朋友极少,幸亏可以称为少而精。进而更有网(朋)友私下劝我:嘻嘻哈哈的多好?真可谓,花好桃好桃花好。自然,这些朋友是真为我好。 在亲朋之间,我们总是透明的。然而却每每遭误解。有时候真想问,到底是谁的心被污染了?胡温不是提倡八荣八耻吗?现在人都精明了,都知道,越是说提倡的就是越是缺乏的。也真是的,比如,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就越说明它是实现不了的。 真是的。 我曾经给一朋友说过下面的话:(对于这类事情)社会学是这样分析的,好的动机就应该有好的效果,好的动机如果没有好的效果,要么这动机有问题,要么方法有问题,要么产生这动机的初衷是错的,不负责任的。如果乙听了甲的话而早成了负面的效果,甲就会给自己找开脱的理由,我是为你好啊,我的动机是好的,所以效果不好不能怪我,后果你乙自己担着吧。于是在爱的幌子下,甲一点责任也不负,而乙却承担了轻信而造成的全部后果。 所以,社会学认为,甲在主观上虽然可能谈不上卑鄙,但在客观上是极恶劣的。 不是吗?我们假定:甲极郁闷,于是对乙说了郁闷的事,没想到得到的结果不是理解和支持,却是指责。那么甲倾诉的原因是什么?甲需要的是评判吗?甲需要的是想有个倾诉对象。那么被倾诉的有没有理由去指责呢?乙不是支持甲说出郁闷的话的吗?于是,甲为自己的轻信付出了下列代价:想通过倾诉来改变自己的心境,结果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增加了新的郁闷和难受。 那么这个假定的结论是:甲活该,谁让你轻信的! 于是,想起鲁迅描写柔石,他透过厚厚的镜片,“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吗?——不至于此罢?……’”到“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而我一朋友的这段话却成了鲁迅的活注释。叹一个。 本贴用一句话结束吧。半辈子过去了,缺乏“防人之心”仍是我的弱项。这种防的对象是自我以外的任何人,包括最亲爱的。 然而,我们毕竟为轻信付出许多代价,于是我们就会对被轻信的人被动的设防,把门对他(她)关上然后去舔舐伤口。
——本贴引用一网友的题目及若干意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