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饭、窝窝头 作者:郑建栋


六九年刚下乡那阵儿,着实使我高兴了好一阵儿--终于吃饱肚子了。

我家在上海郊区。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我们那里每人每月只有四两油,十几斤口粮和可怜的几两猪肉。那时我们正是要吃的时候。有限的口粮,要是做成干饭,放开肚子吃的话,维持十天半个月就不错了。于是,水,成了我们吃饱肚子的介质。到了夏天傍晚吃晚饭的时候,家家户户在门口放上小桌小凳,继而便是一片“呼噜噜”的响声,那是米粒和水的混合物经过喉咙发出的声音。

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家的餐桌上下饭的菜只有酱油汤。这酱油汤是我们兄弟几个的发明:把用票证买回的一瓶红酱油倒进锅里,兑上三倍的水,再加上适量的盐,烧开后凉凉,然后灌回到四个瓶子里。每次喝粥时把酱油汤倒在一个空碗里。喝粥喝到口里没有滋味的时候,就用筷子蘸蘸酱油汤。那时我们的“粥”量非常之大,小伙伴在一块玩耍的时候,只见一个个袒胸露臂,腰围都比胸围粗壮。

那时上课时经常能听到“咕噜噜”的响声,那是从胃里往上返酸水的声音。由于“粥”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大家想方设法寻找“干粮”。这红薯(上海人叫山芋)就是上等的干粮。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在书包里揣上几个山芋当午饭。上课的时候禁不住这山芋的诱惑,常常趁老师不注意,一弓腰,对着书包里的“美味”咬上一口,然后若无其事地看着老师,继续心不在焉地听课,而边上的同学抿着嘴在偷偷地笑。其实等到我自己当上教师,才知道这些雕虫小技是瞒不过老师的锐眼的。这山芋吃口糯、甜,但多吃易返酸水和胀肚,教室里还常常弥漫着屁臭;偶尔谁控制不住,还会来个大响屁,惹得哄堂大笑。

由于营养不良,到六四年我十二周岁上初中时,身高只有1.34米,体重才20公斤。拿起当年小学毕业照,活脱脱一个非洲孤儿。六九年三月,我响应老毛的号召去了黑龙江。临行前的体检:身高1.59米,体重45公斤。

上海人常常把籼米说成小米,所以当黑龙江讲用团的干部到上海鼓动我们去他们那儿的时候,就用“小米饭管够!”我们还以为就是籼米呢!到黑龙江一看才知道,这小米是上海人白相人用来喂鸟的。但我不这么想。当一碗香喷喷的小米饭端在手上、吃上一个黄橙橙的窝窝头时,我的唾液是无法控制的。

“终于吃饱肚子了!”加上能吃上猪肉、牛肉、粉条、白菜和土豆,我的个儿蹭蹭地往上窜。两年后我回上海探亲,家人都已经认不出我来了,因为我已经长成1.75米的个儿,体重也有了65公斤。

多亏了东北的小米饭、窝窝头!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