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还是一统? 作者:wenjunq


有时你不得不佩服那些文人,他们领会领导意图的敏感程度足以令你望文生叹。在CCTV那里,近几年几乎被大辫子占据住了,长盛未衰。您瞧:《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天下粮仓》等等。这些个自称“历史正剧”的,为我们塑造了的诸多鲜活的皇帝形象。谁说“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有什么不对呢?那些皇帝一个个忧国忧民、勤劳勇敢、神勇睿智,干坏事的都是那些贪官,皇上犯错至多是受了贪官欺蒙而已。即便是《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铁嘴铜牙纪晓岚》、《李卫当官》之类搞笑剧里,皇上也是正气凛然之余,且幽默亲和,体察民情有加。唯有《走向共和》,弄出些忧国忧民且有远见的官来,才气盖过了皇上,惹来一通抱怨,遗老遗少一片声谴责它颠覆了历史。的确,皇上怎么能如此窝囊?于是干脆禁了这部戏,以免妨碍民间的奴才情结。

老夫一般懒得看那些八卦戏,中华文明的历史越考证就越久远,随便从哪部典籍里搬下一个故事来发挥一通,添进许多油盐酱醋,几十集连续剧就成了。若是博得宣传部喜欢,大笔票子拨下来,霸占住荧屏的黄金时段,名利双收。把这些典籍、野史、传说都编演一遍,恐怕至少能演它几个世纪。如今整个荧屏文娱节目大致三分:张国立、张铁林、王刚为代表的辫子一族;赵本山、宋丹丹、范伟为代表的忽悠一族;李咏、王小丫、毕福建为代表的开心一族。无论遥控器如何从头捻到尾,再从尾捻到头,你都逃不出这三组代表的“视觉强奸”,还得找出“快感”来。

如今又来了一个耗费了纳税人两千来万的“大片”:《施琅大将军》。中国的影视作品,脸谱化是必然的程式。既然秉承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那么只能写作出一些宣传材料,哪里会有影视艺术?这位施琅,降了清,灭了郑,为大清国占领了台湾。本来只是一员招安的偏将,与吴三桂等人相比,历史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如今拿他出来说事,其实不过古为今用罢了。有歌颂称道其为统一做出贡献,其实不然,他只是为大清一统江山做了贡献罢了。说是汉民族的英雄,傻瓜也不会承认;说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也根本谈不上。施琅的一生,只是为异族统治者效犬马之劳,是一个中国人杀中国人、汉人杀汉人的“英雄”,再无他业。瞧人家郑成功父子,北伐满清,南征红夷,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无论华夏民族还是汉民族,他们才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我们知道,荷兰人占领台湾是在1642年,施琅降清于165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1662年,这年施琅由同安总兵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当台湾被荷兰人侵占时,无论清廷还是施琅,都没有任何收复台湾的议论,更别说行动。施琅是清廷剿灭郑成功的主力,无论兵员还是后勤补给,都远胜于郑家军,甚至攻台的地理位置,也优于郑成功。然而他并没有想起要从荷兰入侵者手里夺回台湾。及至郑成功迫使荷兰人投降,台湾被郑成功父子收复,施琅这才大声疾呼:郑氏不降清则应武力平台。施琅也是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主。1664年施琅上奏清廷要求“进攻澎湖,直捣台湾”;1667年再上《边患宜靖疏》,谓:“从来顺抚逆剿,大关国体”,可见,他关心的是“国体”,是一统而不是统一。我们无妨提个问题:倘若台湾还在荷兰人手里,无论清廷还是施琅,会要求收复台湾吗?窃以为不会。君不见澳门那时也在葡萄牙人之手,远比台湾易取,他们曾有谁要求收复澳门的?与施琅攻取台湾同时,清军两败俄国,其结果,一个《尼布楚条约》把整个贝加尔湖割让给俄国;当《施琅大将军》借台词胡编康熙说道:“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之时,可曾想过贝加尔湖是苏武牧羊的地方?其实,当满清占领台湾后,康熙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多数大臣认为台湾是“海外丸泥,不足为中国加广;裸体纹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就连一向支持施琅的大学士李光地也认为:“台湾隔在大洋以外,声息皆不相通”,可“空其地任夷人居之”。宁可白给“夷人”,也不可留给汉人,哪怕它孤悬海外!可见,收复台湾之根本在于决不可容忍一个汉人政权,以免将来威胁大清一通天下,说到底也就是“宁赠友邦,勿与家奴”,汉人就是“家奴”,这才是清廷本意。施琅不过替满族主子想事操劳罢了!

我们知道,清廷与郑家之间有过多次“招抚”,郑家所要求而清廷坚持不许的条件仅仅是“不削发,不易服”而已。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们都知道:满清入关,多尔衮以极其残酷的手段,“留发不留头”,强迫汉族人民一律按照满族打扮。这本来就是对于汉民族的污辱。罗素曾经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挖苦了汉人之没出息:“清廷百般利诱汉族服从他们的风俗:男子结辫,女子放足,但没有成功。于是,过了一段时间采取一种圆滑的折中方法:男子蓄发结辫,女子缠足如故。”汉人以男人留辫子为妥协,迫使满清收回禁止女人裹小脚的命令。罗素挖苦道:“这样等于在原来的陋习之上再加陋习。”(P50)他大约不会料到,时至今日,郑家抵制满清陋习的要求却变成编剧们和那些拥趸们当作“分裂祖国、破坏统一”的罪状。反过来,清廷坚持汉人服从他们的陋习的举动,却成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功勋。何谓“统一”?“不削发,不易服”就不能统一吗?其实这里的“统一”不过是“一统”,正所谓“天无二日,人无二主”的另一种说法。

可如今的文人,借题发挥,生编造出一个“防止祖国分裂”的堂皇理由来说事,甚至编出来佟太后一番慷慨激昂的口号。老实说,中国的文人编造历史以说今事的本领举世无双,不过拜托也别编造得太离谱!什么“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中国什么时候才有“爱国主义”?自打伯夷叔齐以降,无论荆轲、屈原、岳飞、文天祥……,所有的“爱国英雄”其实都只是忠君楷模。因为天下国家都是皇帝老子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爱国”即忠君。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都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只有他们才主张国家不是君王的,而是天下人的。这个观念植根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只有爱私有财产,才有爱国、爱民族;如果一无所有,那就什么都爱不起来,无论国家,也无论民族。马克思早就断言:“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那么,难道就能爱“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吗?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政权,就叫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这是一个既无民族概念又无地理限制的国名,为的就是准备扩张,直至“解放全人类”,占领整个地球。当年,老毛为了甩掉民族主义这顶帽子,不得不到朝鲜去打一仗。一边要坚持马列主义,一边又张罗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岂不滑稽?

许多为《施琅大将军》辩护的文章表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即施琅在打败郑家小朝廷之后,力主保住台湾。台湾自郑成功打败荷兰人以后原本就在中国人手里,施琅为清廷击败郑家之后,反而差点被清廷“迁其民,弃其地”,也就是说,施琅攻下台湾却差点使中国失去台湾。他不得不力主保住台湾,因为一旦实现清廷多数的弃台主张,他施琅为清廷建立的功勋就要大打折扣。倘若康熙象放弃贝加尔湖一样放弃台湾,“空其地任夷人居之”,施琅能保得住台湾吗?惟一的途径就是说服皇上改主意。如此可见,前边那么多替施琅编造的攻台理由,其实都成了悖论:不攻台,台湾必在中国人手中;攻下台湾,却差点“任夷人居之”。决定权在康熙皇帝的兴趣,而非施琅的“爱国之心”。

其实,当年无论是康熙、郑成功或者施琅,他们都在为自身的利益或拼杀或议和,完全不存在什么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或民族大义之类。康熙为了大清一统江山而攻城掠地或议和割地;郑成功为了反清复明大业而打败荷兰人;施琅为了效忠某一个主子而竭尽全力。给他们分别戴上什么主义的帽子,根本就是“古为今用”的需要。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之下,清国就是入侵者,任何反抗清国入侵的义士就是汉族的英雄,而投降清国为虎作伥的就是汉奸,比如吴三桂、洪承畴、尚可喜、耿精忠、施琅等等。顺治元年(1644年),满族男丁总数尚不足五万,连同蒙古、汉军八旗合共不过十万余众。而其征伐关内汉人即有一亿,仅南明福王、鲁王、唐王领兵即百余万之众,连同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等各路“义军”,汉人总兵力达三百万,数十倍于满族男丁。然而汉制腐败不堪,汉人愚昧至极,各怀“统一”之心,相互残杀。全世界再无什么民族有如此“盛世”:成亿民众数百万大军却被几万满骑打得落花流水,连原始的印第安人都不如!如今有人夸赞那时有什么“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未免滑稽。一个毫无是非观念的民族,有人却借着“国家统一”来掩饰。例如,有教授称施琅降清剿郑系顺应历史潮流,这个观点其实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翻版;照此逻辑,江阴民众孤城死守83日,且抗拒“削发易服”被清军屠城三日,岂不也属“抗拒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死有余辜?其实当年汉臣“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国家统一”的行为连敌人也不齿。1645年5月豫亲王多铎开进南京,南明降官左都御史李乔为讨好新主,自行削发易服一副满族打扮欢迎“统一”,多铎把李乔臭骂一通,并出告示张贴于各城门:“剃头一事,本国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明季南略》卷四)没想到过去了快四百年,“无耻官员”却变成民族英雄了。还有学者疾呼评价施琅应以多民族国家为前提,照此,如果当初没有那么些抗日志士,大家都奉行老毛的“让日本人多占地,才爱国”,必然实现“大东亚共荣圈”,中华民族也许就成57个民族,还多了一个“大和族”,岂不更爽?

一言以蔽之,电视剧《施琅大将军》热播,其实不过为了反对台独造势,已经有人在网上发帖,称肯定还是否定施琅,乃对台独态度的标准。愚昧至极!今日有碍两岸统一的,依旧是传统的“一统观念”,倘若只念及统一,根本无需从故纸堆里翻出施琅来说事。施琅为主子效力,谋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当年未能如愿,今日却已顺心。海峡那边已经走上了民主之路,决定权在民众。既然利益决定人心思合,一两个跳梁小丑是成不了气候的。何况,未来的世界必定统一于民主体制,没瞧惹出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都已经稳步向欧盟统一了吗?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扭曲的历史潮流,邓公说,要朝前看,“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372)同理,只知道向古人讨主意,甚至向施琅求教,肯定是没什么出息的。

 

本贴于2006-04-04 11:37:02在乐趣园→海阔天空→华夏知青论坛发表.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