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谈吃
作者:糖耳朵
|
|||||
一提到过年,首先想到一定有"吃"这个词,当然,合家团圆、和朋友聚会、出去游玩也很重要,但其中都少不了重要的一件事情:吃。现在大家吃的东西都差不多,应好尽好地吃。而我们小时候吃的东西虽不昂贵,但很丰富新鲜,包含的意味也很多。 我出生在陕西咸阳,一直长到13岁,由于是在军营里长大,过年并没有什么地方特色,多烧几个菜而已,红烧肉是必不可少的,都没什么印象。但是,过年后去上学(在当地农村小学),才感觉到特别的年味,那些来自农村的小同学,在有那么十几天的时间里,口袋里总是装满了炒玉米豆、石头馍、大红枣等好吃的,他们会很大方地分给我们吃。现在想起来,那些玉米豆是在大铁锅里用土一起炒出来的,看起来脏脏的,吃起来香香的,豆豆是黄的,粘着许多灰土,从同学的小黑手里捏得热热的抓给我们吃,小孩子哪知道什么是脏啊干净啊,只要是没见过的,没尝过的,都是新鲜无比的。石头馍特别硬、脆、香,我还问过同学是怎么做出来的,原来是在锅里先放一层石子,应该是有一点油在上面,把擀好的面饼放在石头上,再在上面放一层石子。做好的石头馍是一大张圆的、表面凹凸不平的、干硬而脆的饼,有点咸、有的里面还放点葱花。有时候年都过去一段时间了,有的同学还有存货,只给最要好的同学,让人回味那过年的味道。 我的14--18岁是在江苏的苏北小镇上的中学,在那鱼米之乡过年吃的可丰富多了,讲究也多,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过年前一两个月家家就开始准备,不说所有的衣服、床上用品要清洗一遍,屋子要彻底打扫一遍,就说准备吃的,得忙上至少一个多月。那里的年初一是要吃汤圆的,他们叫“圆子”。首先要选上好的糯米,洗净,晾到8成干,去磨房磨成粉,再彻底晾干。馅是多种多样的,那时候家家都爱吃的一种馅是:白糖里面裹上猪油丁儿,吃汤圆时一咬油就冒出来了,一烫吓一跳,特别香甜。现在人们都怕油,逐渐地就很少吃这种馅了。还有一种馅是家家各显神通的,就是菜馅,大多是青菜加入豆腐干丁、虾皮等,各家有各家的创意。亲戚朋友拜年时可以品尝自家的圆子,然后比较,做得好就心里很有成就感。黑芝麻糖馅也是自己做:选芝麻、挑沙子、炒熟压碎拌上糖,那时候家家都是香喷喷的。还有一种,红小豆煮熟,滤出豆沙,放在纱布里挤干,许多人是用两长条凳子,一条倒扣在另一条上凳子上,一头用绳子绑住,把豆沙包放在两个凳子之间,压住没有绑绳子的另一头,水就压出来了。然后再在豆沙里放入油和糖拌匀,有一定的比例,放的比例不对,口感就不好了。另一件大事是家家都要蒸几十斤包子,萝卜丝猪肉馅最常见,有的人家蒸的多,把师傅请到自己家里来蒸,有的是送到别人家一起蒸,但馅一定是自己家先准备好。蒸的时候怕混淆,在包子上点上红点,你家是没点的,我家是四个点的,像白胖孩子眉心的红点,煞是好看。蒸出来后可以拿篮子送给亲戚朋友分享,吃的时候各家又比较一番,与往年的又比较一番,快乐无比。送包子时一定要送双数,一般都要在20、30个,太少了不好看,收到包子的人家必定要再送两条鱼、或一篮子豆腐回来,篮子决不能空着回来。即使是送一条大鱼,也一定要搭上一条小雨,凑成双数才吉利。豆腐也是自己选了黄豆送到磨房去磨成豆腐,一磨就是几十斤,热腾腾地运回来,放在院子里的大缸里,用冰冷的井水沁着,隔日就要换换水,一直吃到开春。吃不了的鱼杀好里外抹上盐,挂在外面风干,也是可以吃到好几个月。还有一件事是炒花生和蚕豆,用沙土来炒,有的人家是送出去叫专门的师傅炒,我们家是自己炒,先把家里都用报纸盖好,把自己的头也蒙好,在一口大铁锅里炒花生和蚕豆,听到劈啪作响时就差不多了,晾凉了正好,否则炒过头了不好吃。过年家里来人就可以把花生、蚕豆捧出来品尝,自然又是比较夸奖一番。年三十晚上的饭是最丰盛的,鱼首先必不可少,选不太大的两条边鱼(很像武昌鱼),洗时千万要保留全须全尾,红烧好放在盘子里,摆在桌子上不要吃,要年年有余啊,吃完了怎么余呢?一直摆到初五之后再吃。冬天老家比较冷,没有暖气,这些东西都坏不了。另外,家家都要吃的是红烧肉丸子和清炖鱼丸子,讲究看在眼里靓、闻到鼻子里香、夹在筷子上晃、吃到嘴里嫩、咽到肚子里爽!就是在江苏,各地的风俗还略有不同,比如在宝应,三十晚上除了一定有鱼,还一定要吃水芹菜,别名叫“路路通”,寓意来年风调雨顺财运亨通。 北方人在三十晚上包饺子,我们那里是要把圆子做好。我们老家的圆子个很大,顶四个汤圆那么大,一般吃两三个就差不多了。过去的讲究是初一早晨吃圆子,你吃多少无所谓,但要剩一个两个在碗里,也是年年有余的意思。到别人家拜年,如果有人还在床上没起床,千万别说:“你还没起床啊!”而是说:“你还在长元宝觉呢!”锅里的饭吃光了,要说:“锅都满了!”不能随便瞎说不吉利的话。特别亲近的亲戚朋友来拜年,一定要请人吃点什么,比如一碗荷包蛋,碗里是三个鸡蛋,你吃一个余两个;一碗红枣汤,你吃几个红枣,喝点汤,其余剩在碗里;再给你一盘包子,三个,你吃一个留两个。都是陆续端上来的。不知道的新人,三碗都吃了,撑得不得了,人叫“傻女婿”。所以,那时候过年什么都吃不下,一拜好几家,家家如此,就这些东西就够了。当然可以只吃几个枣就可以了,不用每样都吃。 现在就没这么多讲究了,说得多做得少,当然年味也大不如以前了。 我来北京20多年了,三十晚上全家人去饭店吃,提前一两个月先预定,去年广西大厦,今年江苏大厦,年年口味不同,关键是想让老人孩子高兴就可以了,然后各自回家看电视。初一早晨或者饺子或者汤圆,都是速冻的。然后打电话拜年。今年最特别的是短信拜年,尤其三十晚上,大家都埋头苦干,手指头空前忙碌,吃饭时都没时间停歇,和父母聊天的时间当然少多了,其乐融融少了,心里偷着乐多了。高科技确实是一场革命,革掉了什么呢? 有位画家去西藏采风,一个月没洗澡,回到北京,朋友去接站,“哎呀,你身上什么味儿啊?”“人味儿!”只有回到过去,没有现代化的电器的过去,过年才有年味儿!有浓郁人情味儿的味儿! 过年通过吃,把亲情、礼节、创作能力、人际关系等行为习惯都融在了里面,刻在了中国人的性格里,成为品性的一部分。如果过年没了这些讲究,做人是不是也少了许多内在的东西呢? (糖耳朵于大年初二上午没事干的时候原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