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座知青博物馆近日开馆
|
|||||
留住“激情岁月” 上海首座知青博物馆近日开馆http://www.jfdaily.com 2005-10-16 9:31:56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走进博物馆,记者立刻被一张巨幅黑白照片吸引:荒滩上,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或挖土,或挑担,或推车的,是成千上万的青春儿女……照片前,一群花白头发的老知青也在默默看着。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新开张的知青馆分劳动篇、生活篇、情感篇、队伍篇、纪念篇等几个部分,共征集了反映当年知青工作与生活的照片500多张以及近百件实物。 在上海农垦51年的建设历史中,参与的知识青年曾达到40多万人。 “这可是我提供的,结婚时买的,保存不错吧!”指着两只花玻璃杯,知青老周说,他在跃进农场干了26年。博物馆中,既有知青们的劳动工具,如铁锹、锄头、水桶、扁担、麻绳等,更有各式各样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活用品,如军大衣、煤油灯、凯歌牌收音机、用于护肤的蛤蜊油、凭知青录取通知书购买的毯子,以及“一物多用”的脸盆(既是洗漱用的盆,也是吃饭的锅,更是递秧用的工具)。一间简陋的知青宿舍也“重现”在博物馆一角,老知青看后连说:“以前就是这模样!”此外,还有知青们自编的《熔炉》等刊物、1968年农场知青的收入表等。 老照片记录了知青们的“骄傲”。63岁的刘菊珍突然“发现”了自己,那是一位留着齐耳短发的年轻姑娘,正在高兴地擦拭着一台拖拉机。这是新华社当年的一张照片,18岁的刘菊珍正好劳动归来,并不知道有人将镜头对准了她。1962年刘菊珍从上海新成中学毕业,放弃了留校教书的机会,满怀激情报名参加了“上海青年农业建设队”。在上海跃进农场,能干的刘菊珍被培养成了优秀的女拖拉机手。“这台拖拉机可是进口的,全国只有两台。”说起照片背后的故事,她不无自豪。 件件实物让人回想当年岁月。馆中展示了一只“火桶”,说明介绍这是由黄山茶林场三八连连长尤蕴青提供,是她学习安徽老乡抚育孩子的用具。记者找到正巧在现场的尤蕴青,她详细介绍起了“火桶”的用法。1968年9月,复兴中学毕业的尤蕴青来到黄山茶林场,一呆就是17年,其间还在当地结了婚,并于1979年生下了女儿。她说,三八连最多时有300多名女孩,虽然环境艰苦,但女孩们哭一哭便挺了过来。林场草高马蜂多,女孩们开始毫无畏惧,直到有人被蜇得满头包,大家才有些害怕。女孩们还建起了林场第一栋三层楼房,由于车辆无法将水泥等运进山,女孩们就找来麻绳、洗衣板等硬是将“材料”抬了进来。 走过激情岁月,知青们感情深厚。来自海丰农场的陈嘉萱说,上海共有5000多名“老三届”去了海丰农场,在异地他乡,他们同甘共苦,现在见面仍互称“大胖”、“巴豆”等。当年苦不苦?陈摇头说:“那时想法单纯,苦也当作乐。”她指着馆中一封知青家信说:“信中所写‘个人事再大也是小,国家事再小也是大’,当时十分流行,那可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呢!” 作者:本报记者黄勇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