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记忆
作者:毛时法
|
|||||
每年阴历八月十五前后的几天,我们头顶上的月亮比平时大了不少,亮了不少,也圆了不少。其实这是正常的天文现象。月亮是地球唯一的一颗自然卫星,对于它,我们的古人有很多美好的描述,像:玉盘、婵娟、明镜等等,它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思,假想。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月亮被赋以了更多含义却是忧愁,悲伤,缠绵,思念等,人们把这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这高悬空中的月亮联系在了一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表现了诗人是何等地孤独;“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反映了此时的作者是何等地忧伤;“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作者心中的企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短短二句把诗人对情人无限的思念跃然纸上。如果没有了月亮,我们生活的世界将要失去多少乐趣,没有了月下的闲庭信步,没有了中秋的合家赏月,没有了民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也就没有了有关“月”字的汉字。 一九七三年的八月十五是我在襄河度过的最后的一个中秋节。这天我是在襄河的九分场度过的。这是我有生以来最为孤独的一个中秋夜。 记得在九月初的某一天,医院李干事通知我说,九分场医生夏宝祥(上海知青)因上海家中有事,已请假赴沪,让我立即去九分场顶替夏。 接通知后,我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搭乘了专程来接我的“嘣嘣车”(拖拉机)颠簸了大半天到了九分场。 当时九分场真是够艰苦的,医务所的条件也真是够简陋的。偌大的地方仅寥寥无几的近几十个人员,想找个人说话都感有点难。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几乎是天天一人傻坐医务所里练“呆”。白天时间还好打发些,每到晚上因没电整个世界漆黑一团。穿过窗缝的风把蜡烛点燃的微光吹得不停地晃动,投射在墙上的身影变得忽大忽小,忽左忽右,令身在茅屋的我产生了一种无法排遣的孤独感。 天天如此,天天依就,我既不知是星期几,也不知是什么日子。那天晚上到食堂打饭时,售饭窗口里的那位不知是男是女的人用污黑的手递给我二只用报纸包着的月饼。回到医务所,在烛光下我细细打量着这二只表面刻着葵花图案的既非广式也非苏式更不是潮式的月饼,这才想起:原来今天是中秋节啊! 推开窗户,一只硕大的如圆盘的月亮挂在天上,仿佛用手就可触及,她是蜡黄色中透出点微红,传说中的吴刚,桂花树,兔子等无言地立于月亮正中。这是迄今为止我见到过得最大最清楚的月亮! 这世界是多么的安静!除了偶尔刮过黝黑树林的秋风的呼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响,我吃着这说不清是什么味道的月饼,陷入了沉思之中…… 想起了孩提时曾萦绕在父母膝下,生活虽不富足,但也无忧无虑。每逢中秋佳节,一家老小聚于月下,月饼,石榴,毛豆、芋头等小吃放满桌子,边吃边聊,真是其乐融融!而今这一切不复存在,浦江畔的父母你们可知道,此时的我正深深地把你们思念! 不知什么时候,天上飘起了雪花,飘飘洒洒,不时有雪花掠过这金黄色的月亮,月亮透过漫舞的雪花,朦朦胧胧煞是好看。我感到一阵凉意,不禁打了个寒颤,深深地看了一下依然顽强地在雪花中发着光晖的月亮,无奈地在不忍中关上了窗。 蓦然,一首诗涌上了我的心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留言人:毛时法 时间:2005-9-7 17:55: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