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略感 作者:wenjunq


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会唱麦新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时很激昂,还结合《三国演义》《水浒传》,津津有味地同小伙伴们讨论:大刀是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还是“杨志卖刀”那种刀?及至后来,读书多了点,知道29军大刀队的喜峰口偷袭,多少有点惆怅的感觉。拿着古代的冷兵器,砍杀坦克飞机大炮,这叫啥?

这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长,此间乐者大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气派,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无论哪家电视台都有这“砍去”,仿佛那胜利就是大刀砍出来的。要打仗,就得有准备,老毛也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轮到老蒋,就不行了,无准备也得打,否则就是“投降”、“卖国”、“不抵抗”。学生们呼天抢地,北京学生跑到南京,把蔡元培揍了一顿,只因为他说抗日得有准备。

凭着大刀,只管砍去,悲也够悲,壮亦够壮,只是那仗是很难打得赢的。于是抗日战争时期,打来打去总是悲壮居多,扬眉吐气很少。记不得是哪位军事家首先结论道: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至少,那时有说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小车推出来的。彭德怀在朝鲜时也是承认这一点的。甚至有懒省事的军事史家总结说,希特勒败在石油被美国佬炸光了。斯大林在德黑兰说:“美国是一个机器的国家。假如没有租借法案使我们能使用这些机器,我们会失败的。”朱可夫也承认:“不能否认的是美国人为我们迅速大量生产并供应了许多物资,没有这些物资我们就不可能组建我们的后备部队,也不可能把战争继续下去。我们没有炸药和火药,。没有这些东西,步枪就没有子弹。美国人真诚地给我们提供了火药和炸药,他们还给我们迅速生产并提供了多少钢材啊!如果没有美国人提供的钢材,难道我们能很快地生产出坦克吗?”“没有美国人的‘斯蒂倍克’牌卡车,我们就没办法去运我们的大炮。它们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前线运输。战争各个方面都很需要的特种钢也是由美国人提供的。”所谓“情况不明干劲大”,如今可以在舞台上跳着优美的舞蹈,唱着“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那还打个屁嘛,送过来不必死人还落个人情,多好!可是当初未必如此,不光喜峰口,台儿庄也上了大刀队,牺牲却惨重得很。当年,急匆匆的抗战打响,中国的准备确实很欠缺,大批工业西迁,中国才能顶住。卢作孚先生功不可没,民生船运公司发挥了巨大作用,可惜没人记得这份没有挥舞大刀的功勋,老先生终于“被迫害致死”。

似乎不必罗嗦太多,拿一份旧帖出来,算是对那些默默无闻、对抗日作出伟大贡献的先人作一次祭奠。

《国防设计委员会与抗日战争》(wenjunq茶寮)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学者柯伟林译著《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称:“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的许多最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首次进入了政府部门,为他们和蒋介石都视为中国最迫切的需要提供服务,这个需要即:创建一个有计划的国防经济。这些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是1932年11月国防设计委员会的创立。”这个评价是公允的。“九一八事变”后,老蒋开始认真地考虑寻求短时间内迅速充实国力,发展经济,建设能胜任抗日战争需要的军事力量。1932年5月,欧美留学归国的著名学者胡适、蒋廷黻、丁文江等自愿捐资出版了《独立评论》杂志,“讨论中国所面对的问题”。老蒋看到这个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后,立即邀请蒋廷黻等知识界著名人士商谈,并决定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11月,在蒋亲任参谋总长的参谋本部领导下,几乎是秘密地组建了这个委员会,其宗旨是:“对国防经济进行调研,以此为基础工业建设作规划,为经济动员作准备。”蒋授权丁文江决定这个委员会的人选,丁则推荐翁文灏博士担任秘书长,接着又确定钱昌照博士担任副秘书长。在翁文灏“科学家与政府在中国面临挑战时携起手来,为政府能履行其责任提供帮助”的呼吁感召下,曾昭抡、李四光、竺可桢、吴有训等40多位杰出的留学归国学者、科学家成为这个委员会的委员。为了节约开支,丁文江确定每位学者的月经费定为100元,科学家们都接受了。翁文灏向老蒋提供了“国防设计委员会之目的及说明”获得蒋和其他科学家们一致赞赏。为使这个委员会有足够的绝对权威,蒋亲自担任委员长,但实际权力均由秘书长掌握,另设常委五人,正式委员38-46人。

这个委员会的职责如下:A.事前提出外敌入侵可能时政府应采取的对策有关重要方面的切实可行的方案。B.为招募和重组国家军队,刺激更高的生产建设能力达到巩固国防而制定计划。C.对短期的国防计划提出建议。

人员分成七个组:1.军事组;对三军力量,防御工事与设防区域,兵工厂及其辅助力量全面考察,密切注视国际军事进展情况,觅集军事情报,制定抵御外敌入侵的计划,并对现有兵工厂之整理与扩充、新厂设立,国内兵器、弹药种类及数量,还有战时军队编制、装备、海空防、江防等均必须提出计划安排。2.国际组;负责中国对外关系中有关国防的事务,外交、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重点在日本、苏联、美国,特别是有关日本的国内政治及对华政策,蒋还亲自添加了“于调查之外,应负责建议计划外交策略之责”。3.经济及财政组;调查财政现状,筹划战时维持财政支持的管理办法,参照国外先进经验,为国家货币改革提出意见。4.原料及制造组;对于国防主要原材料的国内蕴藏量作全面调查,并就特种矿产利用、兵工用钢制造、煤和石油的开采、冶金工业发展等制定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5.运输和交通组;对国内运输能力、铁路、公路、航运实际情况以及沿路经济情况做出详细报告,并提出满足战争需要而必须的扩充及数量的可行计划,对全国通讯设备、材料、人员予以普查,计划“国防通信网”,加紧对落后器材的改造及新器材的试制与购买,尤其注重新式军用通信器材的研制和引进。6.人口、土地及食粮组;调查全国农业及粮食、农村金融状况,制定战时粮食供应计划,还必须对全国人口数量与分布作出最接近准确的查核。7.文化组;奠定国防建设所必须奠定的文化基础,推广科学和技术,修订教科书,普及国防教育和军训,制定精确地图。

在老蒋的亲自支持下,这些机构获得特殊的地位,因而免除了其他官僚机构的干扰。这些小组建立后立即有效地开展了工作,例如“原料及制造组”委聘专家完成课题38个,仅地质研究所便完成“陕北油田地质调查”、“华北硫矿调查”、“黄河水力测定量”、“燃料研究”等项目;由个人负责的有:“试探陕北石油矿计划”、“调查四川油田报告”、“津浦路沿线煤矿调查”、“四川盐产调查”、“勘察长江上游水电进行计划”、“上海钢铁厂调查报告”、“平汉、平绥、正太三路沿线及长江沿岸煤矿状况调查”、“桐油及锑矿调查”、“固定式直立炉碳低温蒸馏试验”、“各省工业调查”等。进行上述工作的除当时国内化学界泰斗曾昭抡、赵承嘏、洪中之外,还有国内著名化工企业专家范旭东、杨公庶、吴葆元、张郁岚、丁天雄、侯德榜等等。其中“甘油之精制”、“橡皮工业”、“钨铁合金制造之研究”更是直接解决国防兵器、弹药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

经过一年半的超常努力及效率,到1934年4月,预期的156项课题全部完成。几乎都是有真知灼见的实用报告,国民政府大部采纳并很快投入实施。翁文灏也根据这些报告制定了全国性的国防工业实施计划,1935年4月,蒋批准把国民政府兵工署资源司合并到委员会,称为资源委员会,仍由翁文灏领衔主理。着手国防战略资源开发、国营工业和重工业基础创建、军事生产计划实施等任务。

我们仅以交通运输业的建设来说。通过上述调查获取的信息,该委员会制定了“铁路调查”、“铁路军事运输”、“各铁路近三年来各站上、下货物详细统计”、“利用外资大规模修筑国内铁路及整理已成铁道外债方法”、“国防铁路和公路初步动员和建设计划”等方案,建议参谋本部实施“全国铁路网计划”,要求“除改善现有铁路线外,一些颇具价值的铁路线应首先毫不迟疑地赶建起来。”按照这些计划,国民政府从1936年初重点加速并完工了粤汉、浙赣、陇海、同蒲等铁路重要干线的建设,还开工了成渝、湘黔、京赣、宝成、贵昆等铁路建设,只是因为战争和经费问题被迫停工。

根据统计资料,至1937年7月战争爆发为止,一年半中建成铁路2030公里,平均每年修建1353公里,是此前8年修路记录的6.5倍。在公路方面,直至1912年中国并无可以通汽车的公路,到1927年仅有约1000公里。至抗战爆发,公路通车里程达10.95万公里,初步形成了沟通全国的公路网。

这些成就无疑支持了抗日战争。如粤汉铁路,从抗战开始到广州失陷的15个月,共运送抗日部队200余万人次,战争物资70余万吨,行车最多时全线列车达140列。名副其实地成了抗战大动脉,日军对它的轰炸平均每天五次!又如京沪专线,在淞沪抗日战役的3个月里,开军列1346次,运兵50个师,军事物资5万吨。浙赣铁路除担任军运外,还有效地负担了沿海工矿企业的西迁重任,甚至武汉、广州失陷后仍在运营。到1939年3月前15个月中,它开行军列1700列,运送部队150万人,战争物资23万余吨!

我们无妨再谈军事工业的情况。国防委员会成立时,国民政府控制的兵工厂只有8家,都是洋务运动时建立的中小企业。国防委员会一成立,就立即着手改造和创办军事工业企业,它首先募集人才,被列入专门委员的有:钱昌祚(军事航空)、洪中(兵工)、杨继曾(兵工)、庄权(兵工)、徐培根(兵器学)、李忍涛(兵器学)、朱世明(兵器学)、林柏森(兵工)、吴和宣(兵工)、沈崇基(大炮制造)、曹宝清(军事航空)、李待琛(弹道学)、赵学颜(信管制造)、赵英(检验兵器)、江杓(步兵军械)、李承干(机关枪及枪弹制造)、刘东来(炮弹制造)、王崇植(无线电)、朱其清(无线电)、金贤藻(无线电)、丁天雄(防毒面具制造)、吴钦烈(国防化学)、林继庸(国防化学)、张郁岚(烟幕剂)等专家学者,分别专攻各项课题,例如“军事电气设备之筹划运用”、“化学战争攻防器材制造”、“兵工用钢制造问题”、“军工制造能力之预算及扩充办法”、“兵工制造推及民营之办法”等。还设立了十余个研究所,由欧美留学归来的学者率领国内优秀大学毕业生,不但解决了国内不能生产的许多兵器问题,而且还培养造就了众多杰出人才。

有了可以实施的计划和国民政府的鼎力支持,这个委员会争分夺秒地创办和迁移军事工业,为有一个可靠的战争后勤基地而尽力。如:早期完成了四川綦江铁矿和南桐煤矿的调查,于是收购了汉口六河沟公司的设备,拆迁了汉阳钢铁厂,在重庆建立了相当规模的钢铁基地,成为战时后方最大的兵工用钢供应厂家。这就是今天的重庆钢铁公司,从汉阳搬迁的张之洞购买的英国大型轧钢设备一直使用到八十年代末。

委员会还加快了老兵工厂的整理、改造工作,新建了一批兵工厂,增加了火炮生产能力,统一了国内械弹制式。他们还从国外购进一些新式武器,毒气弹、燃烧弹、照明弹、信管、防毒面具等都在抗战爆发前从无到有地具备了自制并批量生产的能力。抗战开始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军队完全依靠自己生产的军火抗击日本的侵略!仅开战半年内国民政府下发给各部队的弹药“概计数量,在二万万以上”,这全赖“集全力以整理所属各兵工厂改良出品,增加产品”的成果。

1937年4月,军政部常务次长陈诚报告:“1936年一年国防建设的成效,超过了1932年至1935年4年的总和;而1932年至1935年4年的国防建设的成效,又相当于民国二十年以来的总和。”从以上简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九一八事变”以后,老蒋为他的“持久抗战”花费了巨大精力。如果“不抵抗”是没必要作这些努力的,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不难明白,没有如此积极的努力,坚持抗战就是一句空话!日本侵略军绝不是靠小兵张嘎玩几个西瓜,或者李向阳挖几条地道、埋几个地雷就能打败的。

国防设计委员会对中国能够坚持八年抗战,确实功不可没。这个委员会的努力,还一直在中国大地上发着光和热。恰如国外一些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学者们所指出的:“它确实留下了一笔遗产,无论是战时经济还是战后经济,甚至50年代台湾工业经济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经济增长,也做出了重要贡献”,“1953年至1957年间工业生产的增长,有2/3来自原有工厂生产的扩大”,“上海地区保留下来的小型机器制造厂,在克服60年代经济困难中起了重大作用。”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留学欧美的归国学者,为祖国、为民族贡献了他们全部的聪明才智,做出了彪炳千秋的杰出贡献。任何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他们!(2004.11.18发子陵史海。)

本贴于2005-08-31 00:15:21在乐趣园→海阔天空→华夏知青论坛发表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