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老知青的十八般武艺之搭阁楼
作者:莲溪
|
|||||
不怕您笑话,发现俺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天赋,就是从搭阁楼开始。
作品第1号 话说1984年2月4日那天,俺带着两个女儿回老家,头一天是电视大学期末考试的最后一科,转天清晨就上了火车.列车开动的刹那还真落了泪,因为这次是不辞而别,与草原小城与工作单位彻底拜拜了…… 婆母家住的是老机关宿舍,日本人盖的旧房子,不大。幸好后面小院有一间过去的门房,不足6平米,就成了俺们娘仨的立足之地,用铺板搭了一张大床,一把椅子几个纸箱,也将就着算是有个家了。几个月后先生也到了,怎么能住得下便成了个伤脑筋的问题,伤着伤着,俺如此这般想出了一个主意。 那门房较普通房子略高一点,大约两米八九的样子,俺据此设计了一个阁楼。用略长于两米半室宽的铁管三根,在接近两米的高度做成横梁,上面架上双人和单人床屉各一张,靠墙贴挂梯子,遮风避雨的温馨小窝就这样造成啦! “楼上”虽然坐着还碰头,但毕竟能宽松地睡下一家四口,“楼下”放了两只木箱,还能放下一张书桌给孩子们写作业,高平柜上安放电视机,来了客人居然还能再撑开一张折叠椅。 ……能有的都有了,乐得俩女儿不停地爬上爬下,傻傻地不知道累。
作品第2号 没有户口没有工作关系,只能去干临时工,在一间小小修表店学修电子表计算器,老板经常出门联系业务,俺和一个宁波籍的老师傅看店。 那店在这个北方大都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上,门脸的三分之一是楼上住户的过往通道,一道木墙隔出修表卖表的柜台和一块小空间,每天打烊时还要拉闸上锁,狭窄且局促。因为执照上面有眼镜的项目,老板打算扩大经营,然而地方太小成了瓶颈。 老式楼房也是比较高的,俺又动了搭阁楼的心思,老板支持,俺就起劲儿地策划起来。几天时间俺的第一份图纸就问了世。 拆除木墙,楼下整个面积三十多平方米,全部装修一新,楼上人家从店堂出入并不影响生意。近五米宽的店堂被俺划分两个活动区,设计了一高一矮两种高度的天花板。两米高的矮顶下是柜台货架和售货修理工作区,顶内嵌装了筒子灯,很实用,而这部分的阁楼上刚好能站人,安置写字台就是个小办公区;其余的顾客活动区天花板要高出一些,地面和吊灯比较漂亮,展示柜和宣传品也有了舞台,这部分的阁楼上就成了商品库,各种规格型号的镜架镜片也终于有秩序地陈列起来。 得地利又遇开放的天时,这个小店一度有声有色,远道慕名光顾者甚众,还给中南海里的大人物配过眼镜呢!
作品第3号 1987年底,自筹和借贷双管齐下,俺们买下一间平房,结束了寄住弟弟家的日子。 房间不小,大约十三多平米,住得下应该是没有问题,但是还是想住得舒适住得科学住得精彩,所以就又策划阁楼。 那间老房子是尖顶,俺们重新分区格式化,把天花板挑了升高重新吊顶,楼上的高度使人能直立起来,阁楼的材料和结构与第一个相差无几,只是面积更大一些,放两个女儿的床、小书桌、小衣柜绰绰有余。 阁楼的面积占房间的四分之三,其余的部分是这样安排的,高空间吊一根竹竿,成了晾晒衣服的地方,下面水槽旁边是洗衣机和厨柜,对面是穿衣镜和装了镜面的杂物柜,视觉效果显得宽绰。 有低顶的那部分,俺用白色细木条与外面做了虚拟分隔,木条上爬着塑料的绿色植物,算作雅致吧。这房间中的房间里面铺紫红色地毯还装了吸顶灯,一面墙是白色组合家具(有幸买到美院学生参赛获奖作品),另一面是沙发(夜里拉开是床)和茶几,就是冰箱没了该去的地方,只好塞在沙发床旁边的角落里。 就是这个小小蜗居,俺们老同学在这里聚会过,俺给学生上过课,还不只一次接待过外宾,1988年那个除夕夜,秋田和神户来华进修的两位日本友人就是在俺这小屋里体验中国年俗的……
作品第4号 1990年,受聘在北方某大学的俺辞了职,跟随先生闯海南。辗转搬了第四次家以后,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当时俺们用已经积攒的三千元订金,租下了陆源大厦底层的一小间办公室和顶层8楼的两个房间,仗着楼梯一侧只有这两间房子,所以门前一米半宽六米多长的走廊自然成了独家天下,走廊被俺一分为二,外面会客,里面做了厨房和餐厅。 动了搭阁楼的想法是在几个月以后,因为雇用了重庆包头和当地的三位雇员,为他们解决住宿困难,俺们让出了自己的一间卧室,安放了两张双层床,可是也不能老跟着俩读中学的女儿挤着,于是俺就设计了平生的第四个阁楼作品。 还好,海南岛的房子都是很高的,阁楼就用俺们的木床屉架在了里间走廊两米高的地方,床屉与走廊等宽,工程就显得很简单,对于俺这样的老手一点挑战性都没有,其实就相当于一张高架床而已,梯子就是靠墙钉的一段木柱。 阁楼虽然简单了一点儿,但是却是及其难得的享受。因为这段在尽头的走廊西北两侧都是几乎高到房顶的大玻璃窗,晚上俺睡在上面,身旁和脚下不远就是幽兰的星空和南海明珠望不尽的万家灯火。一天的疲惫不堪之后,熄了灯拉开窗帘,就枕着这璀璨的夜色入梦…… 2003年9月17日搁笔一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