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持彩练当空舞


毛泽东无疑个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军事战略家,但毛泽东的各种思想都一一通过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首先是个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家。

 

毛泽东在写作上提出的“诗言志”的观点,很贴切地说明了他的思想:在文学创作上,要言为心声,反对“假、大、空”。因此,他的作品十分坦诚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毛泽东锤炼文字之精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而使作品有着很强烈的感染性和摄人魂魄的艺术性。使他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无人超越的颠峰。

 

1930年前后,共产主义革命处于低潮,党内和红军内弥漫着一股悲观的气氛,为鼓舞人们的斗志,毛泽东创作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在分析了敌我的形势后,表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应该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作为政论性文章,在立论、分析、逻辑上足以服人的功用已经显而易见了,但我们为何要把它作为可以欣赏、借鉴的“文学”作品来来对待呢?请看:

 

作品的结尾对“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论述充满激情地,作者满怀深情地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段如诗般的文字用一连串的排比句式,以汪洋恣肆的铺排,既慷慨激昂又很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的浪漫情怀,以“朝日”、“海岸”、“ 婴儿”的跳跃方式,隐合中国古代关于“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是现在读来,也使每个读者心为之澎湃,情为之激奋。

 

与文章极具感染性一样,毛泽东的诗词也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转移,毋庸讳言,整个长征是充满了艰难困苦的。以遵义会议为界,长征可分为2个阶段。正如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苦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作为这一时期的心情,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中表现的格外淋漓尽致。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显得感伤、凝重、苍凉、悠远;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声、寒冷的霜华、斜挂的残月等诸多景观相互组合,创造了一个悲壮、苍凉的背景。“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细碎清脆的马蹄声和呜咽的喇叭声交织一起。长征初始,红军有30万人,但到作者写作的时候,仅3万左右,大好局面被极左路线断送,迫使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撤退或转移。一个“咽”字,极具神韵,形象地展现了作者悲愤的心情,生发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格调,于是红军刚毅沉着的军容、慷慨壮烈的意志就立即浮现在读者的面前,慷慨悲壮,动人心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词的下阙,直写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跨越娄上关后的豪情以及迎接新征程之艰辛的精神准备。“从头越”3字,写出了作者站在历史的关键点上,既痛惜于过去大好形势的被断送,致使红军和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损失而一切不得不重新开始,但更多地表现了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同时更隐含着遵义会议以后,中国革命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新的里程的含义和毛泽东对自己充满着“天降大任与斯人”的无比的信心。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既气韵沉雄亦悲壮凝重。但这悲壮凝重之中,却又透露出昂扬豪迈的斗争精神与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向前看,“苍山如海”意喻前途任重道远;回首顾,“残阳如血”则体现了对牺牲战友的痛惜和“待从头收拾旧河山”的壮心;这是毛泽东一贯的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精神世界,因为“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同时,在意境的表现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使昂扬豪迈与冷峻沉重相交融,遂使这两句包含悲壮美,极富感染力,读之使人感到一种哀兵必胜的壮烈情怀。

 

毛泽东有别于历史上浪漫主义诗人或作家的最大区别在于,始终以乐观主义的浪漫情怀来来对待事物。比之李白、苏轼、辛弃疾等浪漫主义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毛泽东的小令作品《菩萨蛮•大柏地》,十分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古往今来,面对古战场,诗人们总是发出凭吊的感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发出“独怅然而涕下”;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亦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同样是面对战场的怀旧,毛泽东没有刻意去刻画战场上的狼烟和血腥以及残酷,而是表达了对革命战争的热情的颂歌。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起首2句的“谁持”发问,把自然规律拟人化,突兀出作者性格之中的领袖气质,其中,尤以一个“舞”字格外传神,把彩虹静态的自然现象描绘的十分灵动!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眼见苍绿的关山;雨后的斜阳;七彩的长虹……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前所未有的丰碑,毛泽东驾驭文字的功力是非凡的。“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2句中的一个“复”字,调动了读者的各种感官,好象闻到了雨后群山特有的清新空气。而“阵阵”2字的重叠,作者更是调动了读者各种感官功能,“阵阵”2字使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群峰,山风起处,掀起“一阵一阵”的林涛,又似嗅闻到随风而来的“一阵一阵”的山林粗犷的气息。

 

面对战场,作者视群山为军阵,从而突发奇思:“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里写“鏖战”之“急”,全不是正面直叙手法,而是表现战场所处村庄墙壁上的累累弹孔。以“弹洞”来表现“鏖战”之激,以小见大地带领读者由此弹孔,神游于当年的枪林弹雨的白热化战斗场景之中。但作者明显不是要读者去感受战场的血腥和残酷,而是以饱满的革命热情,讴歌了他的战争与其他一切战争的本质区别,眼前壮丽雄伟的自然界的“关山”,得到“弹洞前村壁”之人工“装点”,其“好看”,不因战争的摧毁性、破坏性而叹息,而着眼于革命战争使一个全新的、更加美丽的新世界能够诞生,因此,足见“战地黄花分外香”。

 

翻开中国文学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浪漫主义的思想及其创作手法始终是一条与现实主义平行的主线。从屈原的《楚辞》开汪洋恣肆之先河——《汉赋》极具铺陈——建安时期的曹操、曹植的直叙胸臆——唐李白的卓异不凡——宋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激越——近、现代的闻一多、郭沫若、毛泽东;其中毛泽东无疑是集大成者(如果没有枪手的话),是迄今为止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顶峰。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