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青春的挽歌——读《抒情年华》 作者:天心


 

 

  残酷青春的挽歌——读《抒情年华》


    这是青春的忏悔录,这是心灵的审判书,这是个人历史的一曲挽歌。

看完《抒情年华》,不能不被其中真诚的自省深深打动。久违了,这样的文字;久违了,这样的认真。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有太多玩世和散漫,太多轻浮和浮躁的东西。这也许是巴老提出“拯救阅读”的动因吧。阅读如果需要拯救,那就意味着作者和读者双方面的努力。当作家真诚而认真地对待历史和生活,赤裸裸地袒露人性中永恒的善恶法则时,其作品必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不仅如此,小说中精辟的分析与议论,感伤而柔美的抒情风格,细腻而精美的语言,让人眼睛一亮,如饮甘醇,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

现代中国的抒情小说最早见于郁达夫,其忧郁而主观的私人化写作,曾在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随后,随着国家民族命运等宏大主题的介入,现当代文学似乎遗忘了个人叙事的主观视角,作家纷纷挺身为时代阶级的代言人。九十年代后,私人化写作再次崛起,作家们又转向内心的自我抒写,小说开始有了更多的“自性”和个性色彩。

然而,有别于其他私人化写作,《抒情年华》独树一帜,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这风格便是强烈的主观色彩、浓郁的抒情和深邃的议论。与其说它是一部小说,不如更像一部长篇抒情散文,情节散漫,文字中散发出诗的意境和芬芳。它不仅仅是自传性的历史,更是作者审视自身与时代,解剖人性的钥匙。作为女性特征浓郁的女性文学作品,它既不同于林白、陈染的女性叙事的纯感性路线,也不同于新生代女作家的放纵叛逆和道德解构。它处于新旧时代道德的交汇点,带着对青春的深深怀恋与深刻批判,清醒而痛苦。作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以冷静得近乎冷酷的笔调,叙述那段青春岁月,既不粉饰也不拔高,毫不留情地撕开历史的假面,让人看到生活背后的冷酷真相,使这本并不厚的书,具有厚重的分量。

小说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两个形象是J和N。N是个以写诗为使命,寄生和依附于女人与朋友间的人。他具有艺术家气质,却从不追求道德完善,充满了利己主义和功利思想。所以,他能根据时代“需要”,把忧郁伤感的诗风转变为宏大昂扬的风格;他能在运动的缝隙中求得自保,从来以堂皇的“为艺术”为由不工作,而要求他的亲人情人朋友的牺牲。作者有意识地把J和朴生、维明三位男性作比,把J这个独特的典型人物刻画得充分透彻。

J和女友姗姗则互为补充,展示了那一代女性知青青春的萌动觉醒过程。J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在回忆过去短暂苦涩的青春岁月时,毫不掩饰地批判了自己和当时青年的冷漠与自私。他们对父母亲人的苦难熟视无睹,谈起父母的受难仿佛俄罗斯人谈起自己的贵族祖先曾上过断头台,给自己带来荣耀的虚荣;他们一方面反叛要求独立,一方面又自然地伸手向家里要钱;他们在诗歌中努力营造高尚的贵族精神,借此逃避现实的荒芜,在生活中却能若无其事地偷商店里的衣料……种种言行不一的矛盾,伦理利益的双重标准,恰恰说明他们的不负责任的“反叛”,实际上是精神土壤虚弱的表现。

自传性作品,最容易流于自我粉饰和自我陶醉。《抒情年华》却出人意料的清醒、赤诚,你看不到任何涂抹历史粉饰自身的痕迹,只看到一个睿智而真诚的人,抚摩历史留在心头的伤疤,既严厉又宽容;既忧伤又平静。

 

 

《抒情年华》,潘婧著,作家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定价16元。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