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访李庄
作者:伊乌恩弗安
|
|||||
叩访李庄
趁着假日余暇,我们访游了长江边上的古镇李庄。 李庄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名镇,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和明清特色的古街古巷,以及“九宫十八庙”古庙宇等丰厚的人文景观。抗日战争中,著名学府上海同济大学和国内一些高等学术机构曾内迁这里,避过好几年的战乱。海内外有名学者如,傅斯年、梁思永、梁思成、董作宾、夏鼐等许多人,都因之在这里度过不算短的抗战时光。近年来不少媒体频频关注此地,正是看了电视节目中对李庄的介绍,我们才决定到李庄作寻游踏访。 汽车沿着长江南岸边的公路顺江而行,途径一座新建的大桥后,右行折进了浅丘陵间的公路。汽车离开江边,车窗外的景色也随之象影视中切换了镜头一样,不再是刚才见到的滚滚长江的东流水,变成了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虽是深冬时季,川南的原野依然处处是绿色,地里的麦苗绿油油的,大多数的树上,也依然是叶绿枝繁。最有韵味的是一湾一湾的冬水田,在太阳欲出未出的天幕下,水光潋滟,入诗入画。从车窗中望去,曲曲弯弯的田埂上,时不时有穿红着绿的人在行走,或跳或跃、似蹈似舞,很是优美。 车渐近李庄,有歌舞厅、度假村之类休闲场所出现在公路两旁。有名的省级保护文物“旋螺殿”也在镇外,车从旁经过见有围墙将岩石与古建筑整个围着,规划筹建中的翠屏区“天景山”公园据说便以“旋螺殿”为中心景区。此时已是上午十时过,公路上已有不少人群,“旋螺殿”园门却紧闭,也不见有游人叩访,想是未开放,我们只好继续前行。 过“旋螺殿”公路左折向北,汽车驶出山丘间视野豁然开朗,目的地李庄到了。车抵镇边,我们下车步行入镇,开始了对李庄古镇的踏访。李庄,先前来过两次,但一次是乘车从镇外路过未下车;一次下了车,却又始终让人热情陪着,虽曾在此逗留了半日,仍然对李庄这个文化古镇没啥了解。我们这次来决意不找向导,也不坐街头随处都有的人力三轮车,只凭着兴致信步漫游,先把李庄全镇囫囵吞枣的囊括进脑中,再逐一消化。这是以往新到一地又想迅速了解它的老办法,只要时间充足,似乎还效果不错。 李庄镇地处长江南岸,地势十分平坦。从出露地面的土坎断层可见细土泥沙和卵石相混的土壤结构,是个有典型冲积平原特色的小平坝。全坝顺江向东西伸延长约七八公里,南北自江边到公路傍靠的山脚宽约两公里。滨江傍山,水光山色交映叠现,风景十分秀美。这里既不靠近主要的铁路、公路交通线,附近又无大型工矿企业,自然环境保护较好,原野宁静,空气清新。整个李庄镇依然在一种古朴而安详的氛围中,没有现代市镇那种烦人的喧嚣。 靠近公路和车站是镇的南部,新建的楼房和街道主要在这里,商贩集中的街心花园和市场也在这里,算是古镇的新区。老区临江边,不单街巷格局和建筑风貌依然保持着古镇色调,更有一种浓郁的川南乡镇别具的市井风味。不是逢场天,时近中午时分镇里依然很安静,刚从喧嚣闹市中来到这里,顿有种脑清目醒、气爽舒心的感觉。我们走进古老的小街小巷,石板的路面没有一点车辙马迹。门庭古旧的老民居显得院落幽深,对于不速而入的我们,院内老少居民多无特别表现,任由我们东瞧西望,拍照摄影,看来是已习惯了外来客不期而至的造访。古色古香的雕花门窗随处可见,高耸的古砖风火山墙和青灰一色的小瓦屋脊鳞次栉比。整个老镇区从人到物、从里到外都显出与紧邻着的新区迥然不同的异趣。 这里的建筑是明、清时期的风格,房屋建筑时间主要是清代的。镇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很多,这可能就是引起媒体频频关注的原因,也是李庄被命名为文化名镇的原因。但也有另一种景象,那就是老镇临着新区的一些街巷、民居,因扩建新街已被拆改,路边不少破圮的旧居仅留下断墙残壁的庭院或后园,荒草丛生,破败不堪。从一些青色大方砖的老房子和它附带着的园子,大约可以看到些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影子。 出小巷来到滨临长江边的新街道,一座整修加新扩建的古风楼阁赫然临江,很有气势。楼下仍有遍地的沙石建材,表明尚未完全峻工。古楼无标识,现场工人又在放假,一时不知此楼何名。来时未带有关书籍文件,也没想到着手开发旅游资源,前景不错的李庄竟会没有“导游图”之类用品出售。围着楼考察了一遍,依然不得其名。从气派规模看,此楼应该有个不一般的名字才相称。正寻思间,有人从楼下经过,我们上前问道:“请问,这修的是啥楼?”被问的是个30岁上下的男子,不象是如我们一样的外来人,正不紧不慢地迎面走来,见我们相问,神情认真地抬头看了楼阁片刻,回答说:“啊,还没取名呢!”回话语气平和,神情间没有游移,不是那种知道也不想说的样子。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以楼为背景在那里都留了个影,以示到此一游。为搞清楼名,我们在街心花园处,细看了李庄全镇的示意图,图的标识虽粗略,也可读出个大概。对应图示的方位,知道了古风楼阁就是很有名气的“奎星楼”。舟辑往来为主的时代,古老的“奎星楼”是李庄镇的标志,旅客从下游乘船到宜宾,看到这巍峨的古楼时,便知道宜宾城快到了。 沿着“奎星楼”下面新建的滨江路,我们来到“九宫十八庙”之一的“慧光寺”。庙座南朝北、门前很开阔,隔着宽宽的滨江路,便是长江,码头也在附近。庙及庙门建筑很完好,正对大殿的戏台和两侧厢房看来修整不久。殿内塑像虽也是新塑,但气度、神态均不俗,很有韵势,估计不可能出自一般艺匠之手。庙内打扫得十分干净,僧尼不多,香火却盛,遇有游人叩拜随喜,抽签上油时磬声即起,悦耳悠扬,在庙内久久回响。 出“慧光寺”,顺着江边路去镇西头的“东岳庙”,与刚才不同的是此段路不再是新修的水泥路,也没滨江路宽。路旁有住家和一些小商店、小卖摊,是古镇的镇边老街。街上的行人比镇里小巷还少,也比小巷还要清静得多。街中有家养鸡、犬在不紧不慢地寻寻觅觅,碰着行人也不惊不诧,整个情景象是刚从夜中醒来不久的清晨。那些守店看摊的更是神情自在悠闲,间或隔着摊位和安坐在各自家门前的老大爷、老太太说着话。见我们经过时,眼光中也少有生意人那种迎来盼顾的注示。街边的一、二家茶馆,也象镇里街巷中的茶馆一样生意清淡。不知是因为李庄人不爱坐茶馆,还是李庄的茶馆缺少吸力。给人的印象是李庄的茶馆都不大,多是由临街的普通民房打开门面开的,基本没有什么布置装修,随便摆上几张式样不一的旧方桌,也在角落里放台电视机,却全天播放着滚动新闻。而茶博士,好象就是由那些守家看户的老头充任。 李庄的茶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让人看不出有多少专业色彩。因为少有茶客光顾,全都冷冷清清,这情形与我们在别处看惯了的满堂是人,或搓麻将,或打牌,喧哗嘈杂、闹热非常的茶馆反差实在太大。 过了李庄小学,便是东岳庙,再过去便是镇外的菜地。如慧光寺一样东岳庙也是座南朝北,外面看似乎较慧光寺高大一些,但墙面斑驳,显见未经整修。紧闭的庙门前立有一新石碑,读碑上题刻为“同济工学院故址”,落款是两位旅居北美、台湾的华人。想是当年随学校疏迁至此,在这座古庙里度过几年学生生活的学子、回来作旧地之游时留下的吧。仔细观察四周,庙前有些简建的民房,数十年前当是片不小而空旷的河滩,站在庙前举目远望,长江对岸的园田农舍,疏离迷蒙,却尽在眼底。 庙旁不远是“张家祠”等连片古屋民居,庭院深深,飞檐翘角,可知当年气势不凡。这等宅园非殷实富豪莫属,因而附近绝不是闲散游民可以流连的地方。环境清幽如此,是个适宜读书做学问的地方。 离开东岳庙,又去游了镇里的“天上宫”等处,下午五时,便乘汽车从原路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