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游散记--读《大石头游泰国随记》再说游泰国
作者:老牛先生
|
|||||
泰游散记
--读《大石头游泰国随记》再说游泰国
二千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七日参团去泰国旅游,与其他成员不同之处的是游程之始我就向当地导游说明:本人除“看”之外喜好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更关心当地华人生活,希望与他们交流,因此收获略多。对见闻观感择其要者记之。 大皇宫、玉佛寺、湄南河 大皇宫可以说是“故宫”,现在的泰王(基节王朝第九世)并不住在里面,自是金碧辉煌,却似曾相识,是因为有多次在图片和电视的旅游节目见过。亲历其境看建筑风格既有异国情调也浓厚的流露出我中华文化的影响。那天王子来拜佛,使我们未能进入与大皇宫紧联的玉佛寺瞻仰玉佛,当地导游说玉佛法力无边:玉佛是从山里发觉的,建寺供奉后一直保佑泰国“国泰民安”,邻近的柬埔寨、老挝、越南后来都成为殖民地了,就是泰国没有……。这倒也是巧合。当日乘游艇游览穿曼谷而过的湄南河,导游特地向我们介绍“水上人家”即出海渔民在河边水面打桩造屋,有几百年历史了,如今有的住屋很漂亮但多数是矮小破旧,都是粪便污物尽泻河中,至今如此。以此作为“景点”泰国人倒也坦然。到一处河边有一庙宇(叫什么记不起了,门楣扁额及对联都是汉字)游艇熄火漂流,导游郑重介绍这里菩萨有灵:请看庙前河里的密密的鱼是在朝拜菩萨。一看的确不错,游艇两侧都是一种没有见过的长约 泰国的华人 我们这次一男两女三位导游都是华人,听他们介绍在曼谷有八成是华人而且多数是有钱有地位的,当地经济实际上掌握在华人。泰国北部地区华人多为云南籍及九十三师的后裔(后面详述),中部多为潮汕籍、南部多为其他广东籍。男导 九十三师后裔问题 在从曼谷去芭堤亚途中导游停车建议去一商场参观 ,我发现有“九十三师异域博物馆”在楼上,我就感到这一定与四九年出境的李弥部队有关。上楼只见是一个空荡的大餐厅(休息时间),有两位青年迎上来回答我说他们正是李弥部队的后裔,台湾将高级军官接走了,留下来的人现在已经繁衍到三十万左右后裔散布在泰、缅、寮边区,多数是无国籍拿“难民证”居留着,生活很清苦。他们俩人是泰国籍了,当时他们先辈所在的部队曾给泰国打仗夺回了失地,事先讲好条件给国籍的。但在泰国仍然有四、五万人拿难民证住在北部,生活很苦,这酒楼的盈利就是补贴他们的。说他们的先辈是内战牺牲品,后裔更是无辜,现在祖国大陆强大了,台湾也发达了,但是谁也不管这后遗症,他们是祖国的弃儿,所以总是呼吁来参观的全球华人能帮助他们讲话。听到这些我真不知说什么好……,只见厅侧一大门上面悬挂“九十三师异域博物馆”牌扁,一边是五星红旗一边是青天白日旗……此时导游来催我归队没有时间进去参观了,在和他俩握别时我匆匆买了一张四十铢(约人民币十元)的参观票权当对这些同胞的心意吧。 芭堤亚 到泰国旅游去芭堤亚是重头戏,芭堤亚离曼谷约 夜游桂河 桂河是泰缅两国的界河,有一座窄轨铁路桥,在二战期间盟军来轰炸,那知日军是用英法等盟军俘虏修建桂河大桥的,结果牺牲惨重,桥头有大片墓园,每年有不少高鼻子来悼念。过河就是缅甸,可以不用签证过去拍照购物。当天在游艇上晚餐,吃喝唱倒也热闹,但给我触动最大的是那游艇用废油桶叠焊起来做柱子,比例尺寸协调又油漆得富丽堂皇,使我想起了“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物资”这句话。餐后去缅甸境内看“尼姑浮水”,导游事先介绍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尼姑在水面上平仰侧卧,功夫了得。而我们当天看到的是中年尼姑,在水面上反复平侧。看来她气功可能是有点的,但不可能完全克服重力作用,肯定在水的比重上有文章,临走时我尝试了池中水,有点咸味但绝不是完全的盐水必然还有其它更高比重的溶解物。 当地的消费及经济 泰国铢与人民币当时的比值官价购进是3.66:1,泰国旅行社换给我们是3.8:1,在市场上购物是4:1,他们是鼓励中国人去消费的。导 补正: 去年从泰国回来写了篇《泰游散记》,其中一段“……相距不远的岸边有郑王庙,导游介绍正在检修不能游览。当年外敌入侵泰国,在危难关头一郑姓华人组织了有力的抵抗,导游说当时康熙皇帝曾给财力援助。胜利后被拥为王,但后来不知为什么又让给泰人了。”这是从导游那里贩来的。最近读《清史稿》发现大误:郑王并不是康熙年代而是乾隆年代的事情,还有就是也没有“让给泰人”,现在的泰国王正是郑王的后裔。现据《清史稿》补正如下: “顺治九年暹罗遣使请贡……允之。自是奉贡不绝。”一直到乾隆三十一年“缅甸攻暹罗,进围其国都阿由提亚,三月陷之,杀其王,暹罗遂亡。”随后缅甸“恃强侵云南边”,乾隆帝遣军征讨。这时有“暹罗守长郑昭……叠与缅甸战,兵数年。既以缅甸困于中国,郑昭乘其疲惫破之,国复。昭,中国广东人也。父贾于暹罗,生昭。长有才略,仕暹罗。既破缅军,国人推昭为主,迁都曼谷,镇抚绥辑,国日殷富。”这就是郑。乾隆四十六年郑王遣使来贡,“帝嘉之,宴使臣……”乾隆帝除了按照常规给以赏赐外,还给了免税待遇“与他货俱免税”,算是特殊照顾了。随后的几代是: “四十七年,昭卒,子郑华嗣立……华遣使入贡……”这是二代。 嘉庆十四年“秋,郑华卒,世子郑福继立。遣使入贡请封……”这是三代。 “咸丰元年,郑福卒,弟蒙格克托继立,中国称曰郑明者是也。”这是第四代了,可以看出国王的姓名已经“双重”,在“傣化”了(更何况在那里的华人百姓呢)。郑明继立正直中国老帝蹦新帝立所以“遣使进香……庆贺登极。”到了后来“适粤匪乱,贡使竟不能至,入贡中国亦於此止”。“郑明通佛学,善英语,用欧人改制度,行新政,国治日隆,称皇帝。复与英、法诸国订约,遣使分驻各国。”泰国的改革开始了。 “同治七年,郑明卒,子抽拉郎公继立,废奴隶,行立宪。”改革在前进,“致力内政,日蒸富强”这是五代。泰国竟然在英、法大肆吞并东南亚诸国时保持了独立,《清史稿》说;“暹罗叠出英君,政治修明,故介于英、法诸大国属地而能自保其独立也。” “宣统二年,抽拉郎公卒,子马活提路特立”这是六代。 由于是《清史稿》,当然随后在民国期间的就不写了,泰国现在已经是九代王了。《清史稿》说当时“人口八百万,中国人占三分之一”。发展到现在据说华人是大大超过了上面的比例,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多数是华裔。他们在外面是用傣名对内又有华文姓名。汉文化“溶解”能力特别强,曾经溶合了不少北方民族,可是那么多华人生存的地方华人却给当地文化溶解了。只好说是“入乡随俗”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