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虽是自带车出行,我们的华东考察之旅还是选择了国庆大假后的旅游淡季,一路因此少了许多烦扰和花费,还节省了不少时间。
10月26日,我们一行六人到了苏州。不知是正遇着江南多雨的天气,或是象同伴所说的那样:是我们把黄山上的雨雾带了些走。总之,自在黄山上遇雾下来后,到扬州,到无锡,又到苏州,蒙蒙的雨意都一路伴着我们。
下午,从拙政园出来,仍然带着雨意的天空已有些暮色,我们又驱车出苏州城,去“以水乡风光秀甲江南”的古镇——同里,当夜住宿镇中,真切感受了一番朦胧烟雨中水乡古镇的夜色和安详。
水乡自来别有风情,特别是为诗人画家百般称道的江南水乡。同里在苏州东南距苏州仅有18公里,汽车沿宽阔平坦的松北公路前行经吴江城,过迎燕桥便是同里镇了。和其他古名镇一样,同里也分为古镇和新区两大部份,古镇在公路左侧,进入处建有古典风格的高大牌坊,上书“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里”字样,这是江苏首批被命名的历史文化名镇,据称建镇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古镇滨临大运河,又为太湖等五湖所环抱,是太湖十三景区之一。镇内十多条河道纵横,把个不大的古镇分隔成好几大块,而40多座建造于各个时代不同风格的石桥又将各板块连成一体,水乡景色浓郁而清丽,向以小桥、流水、人家如诗若画而著称。
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两代,一些名人名士在同里营造了大批园林宅第,许多古代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内中不少堪称精致佳品,既集江南园林特色为一体,又别具一格,因而各有个性情趣。全镇被列为江苏省或苏州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的多达三十多家,可见其文化底蕴之深厚。
汽车不能进古镇,只好清晨起个大早,到牌坊大门处随游人乘观光专用车进镇,车是木结构的电瓶车,有顶棚无车窗,安着一排一排的硬木椅,可座30多人,驾车小姐身着导游服,一口吴侬软语音调的普通话,没有给人“南方人听不懂,北方人也听不懂”的感觉,反倒和青砖黑瓦的古镇十分相融,相融得如那石板铺砌的街面跑着那老爷样的车一样和谐。电瓶车按固定路线不快不慢地行驶,既没有讨厌的废气油烟,也没有烦人的噪音,一点不影响在车上浏览街景和聆听导游的解说。
昨夜的蒙蒙细雨已停了,湿漉漉的街面同着湿漉漉的晨雾丝毫也不影响满街来来往往的人群。看来这是个依然朝气蓬勃的古镇,一派热闹的早市景象,扫去了昨晚我们感受它的宁静时、认为它宁静得有些不耐沧桑的感觉。
(二)
观光车大约行驶了十多分钟,来到进镇购票处。进镇票价为每人60元,可凭票游览镇内六个最精华景点,包括“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世德堂”等在内的“一园、三堂”。票面未列的其它景点,则需临时购票。循着游镇票上排列的景点,我们开始对同里这个水乡名镇的正式踏访。
“退思堂”是同里精华庭园中的精华,也是江南园林不可多得的精典。其建筑风格不同于其它园林那样用层层递进的纵向布局,以营造出庭院深深的的氛围。“退思堂”的建筑格局突破常规,改纵向为横向结构,东西走向,左为宅,右为阁,中为庭。初看似乎庭院不深,但从西首大门进入,一个层次连着一个层次,一个空间转出一个空间。水阁亭榭间曲桥回栏,假山荷池中雕窗画栋,尽显庭园主人独具的情趣匠心。
“退思堂”如此格局,一方面是它贴水而筑,限于纵深不大的地势,另一方面,难说就与园主建造当初抱定要“深藏不露”的原则不无关系。据解说,“退思堂”为清代任过安徽兵备道的任兰生遭弹劾罢官回乡所建。兴许曾经官场的险恶,兴许为官时的过于张扬,他想就此归藏隐居在故里,这从他给自己庄园取名“退思堂”可证。
踏游同里的庭园宅第中,发现这些深宅大院的名称多具东方文化积淀的特色,“退思园”是一例,其它还有“耕乐堂”,“崇本堂”,“嘉荫堂”等,这些名字内敛含蓄,表面不甚张扬,有的似乎还颇有知足自谦的意思,其实略加品位,无不有一股从骨子里透出的清高,一股“曾经沧海”和“底气十足”、矜持逼人的傲气。如“退思堂”的“退思”两字,不深究,也就认为是“退而思过”的意思。实质是来源于《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这那里还有一点谦疚之心,分明就在炫耀他的进退自如。
同里人大约是很看重他们故土风水的,认为这里天生就是乐土富乡。据说同里很早叫“富土”,后觉有些夸炫豪富,经折字重组而成现在的“同里”。如果“同里”两字真由富土而来,可能与古代书写的直排格式有关,古代没有断句连词的标点符号,“富土”两字上下直排,很容易把上面“富”字下半部分的“田”看成是下面“土”字的上半部份,进而读成“同里”。
从一处处溢着前人思想睿智、哲理情趣的庭院进而出、出而进,虽然急急匆匆,却也感受到古镇厚实的历史文化积淀。同里以三“多”著称:这就是小桥流水多;深宅大院多和名人名士多。前两“多”,其实在周庄等有名的水乡古镇都或一或二的可寻到,同里真正比其它古镇突出的是它的第三“多”,即名人名士特别多。这也是同里在与南浔、西塘、甪直、“退思堂”周庄、乌镇并称为“江南六大古镇”,而独独只有它被首批命名为文化名镇的原因所在。据导游讲,同里这个地方自宋至清,先后出过状元一人,进士42人,文武举人则多达90余名。象南宋诗人叶茵,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清末名画家陆廉夫以及近代名人陈去病等,都是同里人。中国历来有地杰人灵的说法,看来同里历代还都有人不辜负小桥流水的灵秀之气。
走在同里铺着石板的街巷上,领受最深的算是知道了啥叫水乡泽国。镇中水道交横,石桥密布,小青瓦方青砖的旧民居临河而建,紧密有致,依水而成的街巷格局井然。许多小街半边是人行石板,半边是绿水承着小舟的小河。街上店铺很多,卖的多是些芡实等本地水特产或者旅游记念品之类。傍水一面的河边隔不远便有石梯小码头,或泊着小木船,或有当地妇女在洁净的河水中洗些小物件。漾开去的涟漪,把那些或典雅或古朴的石桥在水中的倒影,变得灵动多姿、愈显可爱。整个古镇尚罩在一层薄薄的晨雾中,随便对着那里举起相机,从取景框里看去都是一幅绝妙的水墨风景画。
来到“三桥”景点,这里比邻而建的太平、吉利、长庆三座石拱桥,既小巧玲珑又古朴典雅,被称为同里的桥中之宝。当地有逢喜事走“三桥”的习俗,不想我们这天就亲眼得见了。我们走过太平、吉利两桥,正走向长庆桥时,对着我们迎面走来一群身着新西服浑身喜气洋洋的年轻人,当头的小伙子双手端着个大礼盘,上面放着一大肘鲜猪腿和一些扎着红丝带的礼品,他身后的人还挑着礼担刚从长庆桥上过来,是迎亲队。“啊!我们今天真好运气!”同伴们全都由衷欢呼。
接着我们去了明清街,进街处的门楼上有“明清遗风”几个大字,是费孝通所书。整条街全是明清风格的筑建,沿街的店铺卖珠宝玉器和特色工艺品的很多,是集观光,购物为一体的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