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中确实有一些时代的宠儿,但是比较千万大军,那是少之又少。
为什么?
文化大革命实际是大革文化的命,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除了一小部分头脑清新的人以外,大部分在个人迷信盛行国门封锁的年代,丧失了读书学习的最好时机,因此,老三届中在科学和技术上的佼佼者少之又少。最致命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资历甚浅的青年学生,在滚滚袭来的极左思潮面前,多多少少地进入了,有的还站到了浪尖上,这在一代人的政治前途上所留下的阴影,是难以估量的。
在中国,仕途和官途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它对老三届中一批本来完全能够获得的人就无缘了。
人们都知道,一所大学有名望,关键是这些大学有知名度很高的顶尖的科学家和教授队伍,
一代人要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也需要有这一代人中的相当一部分领先人物对历史前进有杰出的贡献,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老三届还未有这种建树,让而,他们的年龄已经大多进入“天命”之年。
在中国,人口的巨大包袱,始终是压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在人才和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文化技术和年龄劣势的老三届,相当的一部分人早早地退出了各人所熟悉的工作岗位,在家安度“晚年”。
知青回城时,两手空空,在政府的资助下,搞了些所谓的创业,但是,从人身到精神依附于计划经济的老三届及其经济组织,在市场转制中,出类拔萃的寥寥无几,大部分都沉寂了。老实、苦干、肯干但是能力不高的老三届冤毛泽东,怪父辈,认自己命苦,实际上这都是无济于事的,历史不会为这一代人掉眼泪!
历史注定了对这一代人的不信任,记得1980年前后,上海文汇报曾经发表过两篇很有背景和分量的文章,公开宣称对当时30-40岁的一代是不可信任的,认为不能重用。第一篇文章发表后,遭到了铺天盖地的反对,文汇报也曾发表了一组反驳的文章,然而,该作者第二篇文章毫不妥协,坚持这个观点。
以后,中国总工会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征求各界对老三届的评价,反映是出奇的好。然而,经过1980年代中期的整党后,凡与文革稍有所染的青年,尽管他们的反思十分深刻,对邓小平十分支持,但是,还是被贬。当时是50岁甚至60岁以上的老干部是个宝,在县处级的岗位上执掌大局,今天,同样年龄的在政坛上的老三届中尚存的凤毛麟角的佼佼者,已快到了下野的时候,应该考虑如何“回家”了,应该让30岁左右的青年来替代他们了!夕阳未到,就要陨落,这是中国的现实,首当其冲理所当然是老三届。君难道没有听到,老干部是个宝,老三届人老是把草吗?!
贫穷的老三届,也必将是孤苦的一代。不说他们在长身体时,遇上了自然灾害,缺乏营养,使他们的大多数长得矮小,男1.70女1.60以下、被今天的青年称之为“三等残废”的比比皆是;该读书的年代碰到了万年不遇的文化大革命;要工作了,城镇容不下,上山下乡同贫下中农相结合,有的真的结合了(与当地的农民或者有势的干部结婚),那命运好的实在屈指可数;回到城市的知青们,到了该成家的年龄了,因为贫穷(记得那时,还有批判36条腿的,高呼36元万岁的),大多30岁以上才完婚,是真正的响应党的号召的晚晚婚。接着,严格得不能再严厉的“一胎化”计划生育完全落在他们的头上,一个孩子落地,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为弥补自己人生的缺憾,他们宁愿自己吃苦,把自己的收入,毫不吝啬地用在这些中国小皇帝身上,事事处处设法满足孩子的欲望,给他们吃好穿好,上学送,放学接,大手笔的教育投入,个个都想望子成龙。可怜天下父母心,在糖水中泡大的一个子女,其成长的扭曲和孤独感,随之带来的是不可避免的后果:相当一部分的老三届的子女往往达不到他们父辈的期望值,或者大学落榜,或者对父母的毫不体谅,缺乏亲情感。呜呼,真担心20年后,中国老龄化到达高峰时,白发老人占人口的1/4强时,中国的医院和养老院能不能收容得下如此众多的老三届!
作者:平民一个
2001年2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