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春节 作者:延安老插


 

 

 

  话说春节

 

 

近有专家提议,改变我国传统的春节的“定位方法”,通过“历法改革”,将春节改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从而使这个每年游移不定的节日相对固定在每年的24。到目前为止,专家们为这一提议找出了六大原因,但是,人们心知肚明,其中的唯一原因是中国春节期间的运输业不堪重负。

 

这一提议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拥护的人寥寥无几,反对的人大都认为春节是几千年来的传统节日,传统春节就是正月初一,传统春节是民俗……一句话,动不得。

 

专家也好,民众也好,都提出了“传统春节”这一怪怪的名词。那么,什么叫做“传统春节”呢?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先来看看与“现代”春节相关的两个传统节日。

 

 

1.立春

 

自秦汉直至清末,中国古老的农业社会均把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作为一个重要节日,其名称有“立春日”,“打春”,“咬春”等等。立春的主要民俗活动除更衣,春酒,春卷(或春饼),祭祀,社火,踏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打春牛,这也是民间将立春这一节日称为“打春”的原因。据说,打春牛是周公立下的规矩。春牛乃土牛,从立春开始,地主每日鞭笞土牛,农民则往土牛身上抛掷五谷。《兼明书?唐•丘光庭)中有一段“土牛义”的描写,有助于对“打春牛”的理解:《礼记•月令》曰:“出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不云其牛别加彩色。今州县所造春牛,或赤或青,或黄或黑,又以杖扣之,而便弃者。明曰:“古人尚质, 任土所宜,后代重文,更加彩色。而州县不知本意,率意而为。今按《开元礼》 新制篇云:其土牛各随其方。则是王城四门,各出土牛,悉用五行之色。天下州县,即如分土之议。分土者,天子太社之坛,用五色之土。封东方诸侯则割坛东之青土,以白茅包而赐之,令至其国,先立社坛,全用青土,封南方诸侯则割赤 土,西方则割白土,北方则割黑土。今土牛之色,亦宜效彼社坛。”或问曰: “今地主率官吏以杖打之,曰‘打春牛’何也?”答曰:“按《月令》只言示农 耕之早晚,不言以杖打之。此谓人之妄作耳。”又曰:“何谓示农耕之早晚?” 答曰:“以立春为候也。立春在十二月望,即策牛人近前,示其农早也。立春在十二月晦,及正月朔,即策牛人当中,示其农事也。立春正月望,即策牛人近后, 示其农晚也。”又问曰:“按《月令》出土牛在十二月,今立春方出,何也?” 答曰:“季冬之月,二阳已动,土脉已兴,故用土作牛,以彰农事。今立春方出, 农已自知,何用策牛之人,在前在后也斯自汉朝之失,积习为常。按《汉书》立春之日,京都百官青衣,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又按营缮令,立春前二日,京城及诸州县门外各立土牛耕人,斯皆失其先书示农之义也。”又问曰: “几日而除之?”答曰:“七日而除。盖欲农人之遍见也。今人打后便除,又乖其理焉。”

 

由此可见,中国农业社会立春这一节日的重点在于“迎新”,其重要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季节更换所带来的危机。民国之前,未见用“春节”这一词汇描述“立春”这个节日的。

 

 

2.过年

 

过年是百姓之言,这个“年”由一系列民俗活动组成。这些民俗活动从腊八开始越来越密集,主要有腊八粥、掸尘、祭灶、乞丐送财神、办年货、贴窗花、祭祖上坟、团年饭、守岁、压岁钱、爆竹、挂桃符(春联)、贴门神、拴门千儿、拜年、屠苏酒、破五(或初七人日)、……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王安石的《元日》中,四句诗便描述了三种过年的风俗。

 

过年起源于“腊祭”,原意是神农氏时代的“索鬼神而祭祀”,可以说,过年是过鬼节,较多倾向于除旧(一年过去了,我们最终战胜了鬼神),以除旧的人为胜利来抚慰人生苦短的心灵创伤。人们以表面的红火来掩盖内心的恐惧。

 

中国古时候人如何过年?《除夕元旦词》(明•郎瑛)中录了两首《蝶恋花》对此有所描述:庠彦沈明德宣,尝赋吾杭除夕、元旦《蝶恋花》二词,道尽中人以下之家之风俗,诚足解颐。录以遗好事者。《除夕》云:“锣鼓儿童声聒耳,傍早关门,挂起新帘子。炮仗满街惊耗鬼,松柴烧在乌贫里。写就神荼并郁垒,细马送神,多著同兴纸。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元旦》云:“接得灶神天未晓,炮仗喧喧,催要开门早。新褙钟馗先挂了,大红春帖销金好。炉烧苍术香缭绕,黄纸神牌,上写天尊号。烧得纸灰都不扫,斜日半街人醉倒。”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有如下描述: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

“那晚(指除夕夜),一夜人声杂沓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至次日五鼓,贾木等人按品上妆。......进宫朝贺(注:见下)。......又至宁府祭过列宗,方回来。”

夫人和凤姐天天忙着请人吃年酒(注:屠苏酒)。……一连忙了七八天……”

 

想过没有,皇上怎么过年?同样在红楼梦里有这么一段描写。

 

 “次日(注:正月初一),由贾母有封诰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

 

正月初一,文武百官朝贺,这就是皇上过年。这一习俗也可谓源远流长,唐代张祜就作有一首《元日仗》:“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真是气势不凡。皇上的过年突出的就是一个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嘛!具体到表面昌盛的背后嘛,什么鬼不鬼的,老百姓不是很高兴?!

 

过年的民俗活动本应到除夕达到高潮,除夕晚上有两项重要活动,一是团年饭,二是守岁。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多数人是足不出户的,所以,团年饭的意义并不在于现代人所说:合家团圆,和和美美……而在于和已经死去的列祖列宗团圆。所以,传统的年饭之前是要有仪式的,多行路边烧纸之法,呼唤祖宗回家一起吃年饭,然后在堂屋中坐北朝南摆好祖宗牌位,点燃香火,待香入炉,祖宗便到家了,这时才开始吃。

 

守岁之“岁”,一说“年”,一说“夕”;关于年的传说很多了,不论岁也好,夕也好,年也好,通通是危害百姓的恶鬼。所以,除夕和守岁的意图是相同的——驱鬼。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年习俗在与时俱进。拿除夕守岁来说,就大不一样了。关于除夕守岁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现代社会守岁,全家人从各地在年三十前千里迢迢赶回家团聚,除了那顿令人兴趣逐年下降的年夜饭以外,还有那些日渐倒人胃口的电视“节目”,加上日渐高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如此不要祖宗的团圆实在意义不大了。君不闻,“哪有点过年的气氛!”

 

过年这一系列驱鬼活动本意虽为除旧,但终究是会迎来正月初一的,新的一年来了。新岁曰王春,而过去的一年称客岁。正月初一有不同的叫法:到百姓说大年初一,其他如:履端、元日、元旦、新正……。同样,在民国之前,没有用“春节”来描述“过年”这个节日的。

 

 

那么,什么叫做“传统春节”呢?将春节法定为农历正月初一,是孙中山时开始的;春节是孙中山创立的节日。“传统的春节”的“传统”二字仅仅只有90来年的历史。先生的革命创造了一个奇怪的社会,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奇怪的节日。几十年过去了,从春节的效果上来看,我们不免要思考一下,先生是主张人鬼合一还是人鬼各半呢?另一个实实在在的效果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尤其是经过夫妻、家人“异地分居”那段历史,先生发明的春节已经着着实实演变成一个以团圆为主要功能,捎带有展示昌盛作用的节日。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另外一个事实,先生创造的春节伴随着另外一个效果:传统的立春、腊祭的自然演变过程被革命人为阻断,因此很难演变成适应现代社会的类似万圣节、圣诞节那样的现代节日了。这意味着文化的死亡,有谁会闭着眼睛否认:中国的大都市社会有了将圣诞节作为更重要节日的萌芽!!除非人为强硬阻拦,否则势不可当。

 

 

     小路摄影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