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贵族”随想 【老例】12:33:35 11/05/01[46] ( 4K)
拙帖《闲话<贵族>》得到汉斯、明人、杰夫、渔樵耕读、天心、作雅等网友的积极回应,令我受益匪浅,亦令我很受启发。现就诸网友所论尝试作进一步探讨,然仍属率性随想,难成系统,只是只言片语的连缀。
西方的“贵族”传统,源于古典城邦时代的“公民”制度;而中国的“贵族”传统,却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分封”制度(如《礼记/王制》所谓“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清代仍沿用;商鞅变法所制定的二十等爵)。因此,前者是基于相对平等民主(在体制内部)的原则,具有较高程度的独立自主意识,与以社会大众为前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后者则是基于绝对的隶属(君臣、主仆)关系的原则,具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效忠意识,与以君王帝国为前提的责任感及使命感。由此可说,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没有西方意义的“贵族”,只能说是中西方贵族各有自己的特色(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的贵族和“西方特色”的贵族是等义的),但不排除二者在“形式表现”上有相类似之处。
中国古代专制体制下的贵族欲维系其高雅的风度及体面的尊严,除了坚韧的生命力外,还更需要东方式的狡谲、艺术化的洒脱以及超越型的智慧,从先秦的老庄典籍,到六朝的《世说新语》,乃至晚明的性灵小品,都可以解读出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贵族风貌。
世袭贵族中不能排除有精神高尚者,所谓“精神贵族”中亦不能排除有灵魂卑琐的冒牌货。具体到个人来说,情形就更为错综复杂,历史背景、血统渊源、品德修养、言行举止,总有不平衡发展的表现。当然,无论中国或西方、古代或今天的各式“暴发户”(谨慎地说--真正以军功获封者不应包括在内),跟“贵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跟我们所谈的“贵族”当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亚利山大一世时代,俄罗斯青年贵族深受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影响,但那时的贵族(称号)却似乎是甚受推崇、褒扬的;坚守贵族的高贵气质、高雅风度与秉承西方(法兰西)自由民主思想是并行不悖的。
自彼得大帝、叶丽萨维塔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以来,俄罗斯帝国体制内改革已具传统。亚利山大一世(叶卡特琳娜二世之孙)即位后,更积极向西方学习,励精图治,意图将俄国从农奴制引向现代化发展道路,于是,在“改造国家”的认识上亚利山大一世跟青年贵族结成同盟,成立了秘密委员会。根据秘密委员会的计划,于1802年以欧洲国家的政府形式对国家机关进行改革,成立由各部大臣组成的大臣会议,亚利山大一世亲任主席,策划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成立了“真正的”贵族学校--专门培养青年贵族精英的皇村高等专科学校。普希金和许多十二月党人就是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然而,当发现要彻底改革--尤其是改革农奴制--只有推翻现行政治体制时,亚利山大一世却退缩了,并最终还是步彼得大帝后尘--恢复了文化专制统治。或许,具有高贵气质、自主意识且深受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影响,而又立志解放农奴、改革农奴制的俄罗斯青年贵族,正是出于对沙皇的失望,才在亚利山大一世逝世后,借新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之机发难起义(即十二月党人起义)。可见,亚利山大一世是为了使俄罗斯帝国强盛,而跟青年贵族结盟,但一旦触及本阶级政治统治体制的存亡,便与贵族青年分道扬镳。是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贵族的独立自主精神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失败,仍不掩贵族那高贵、尊严的光彩。
满清贵族的祖先确实是凭藉杀戮和征服的功劳得封,因而颇显“高贵不足”。“奴才”卑称也确实让人觉得窝囊,但这是满人游牧民族落后的历史传统遗迹(尤其体现在“包衣”阶层--即使因战功等置身显贵仍对主子保留奴才身份),跟入主中原后的贵族精神气质的关系似乎不宜作过于直接的联系。此外,满清贵族的祖先凭藉杀戮和征服之功受封的历史背景,却也致使这些贵族多了好几分“勇武”之气,这恰是汉人书香世家的文弱贵族所缺乏的,也是晚清八旗子弟所丧失的。而且,在“世袭”的过程中,“高贵”因素亦日渐浓郁,亦文亦武,温文儒雅的满清新贵族已不为少见,最为典型的便是纳兰性德了。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之长子,康熙朝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同时又是清代词坛的领军人物,其身份、修养、文才、气质,足以跟俄罗斯十二月党人相媲美。
有意思的是,最能跟亚利山大一世与贵族在政治上保持密切关系的情形相比较的,恰恰也就是满清的康熙、乾隆、光绪诸帝跟汉文人士大夫的关系。
满清的康熙大帝即位之初,面临的是汉文人士大夫与满清政权对峙的局面,于是,在正式执掌大权后,便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争取汉文人士大夫的措施,包括开博学鸿词科试,编修《明史》、《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等,从而团结了以朱彝遵、陈维崧等为首的大批出身名门世家的鸿儒硕士。这一文化政策也得到其孙--对康熙极为崇拜的乾隆帝的继续推行,由此促成了辉煌一时的康乾盛世。这是一个由武功转向文治的过程,是一个满清帝王与汉文人士大夫由分到合的过程,这过程的结果是促成了满清帝国盛世。
晚清光绪帝为了重振帝国,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结盟,力图维新改革,但最终在慈禧太后干涉下夭折了。其实,倘若任由光绪帝折腾下去,我想最终结局也免不了就像亚利山大一世一般,他跟文人士大夫的关系最终还是个由合到分的过程。从满清统治者跟文人士大夫(中国特色的贵族)的关系历史看,其过程无论是合是分,其结局无论是喜剧是悲剧,都摆脱不了后者“臣服”前者的传统地位与意识,一切皆决定于前者的意志。即无论胜败,统治者的意志始终牢牢制约着文人士大夫--中国特色的贵族。康、梁最终走向“保皇”,就是这么个“中国特色”的历史必然。
有了上述诸多不同的特色,中外贵族在各自的历史舞台上,便上演了各具特色的人生戏剧。如果说俄罗斯十二月党人的命运是气贯长虹、可歌可泣的正剧,那么清末康梁保皇党人所上演的则是低徊哀婉、可悲可叹的苦戏。
- 自从唐灭亡后,中国已无学术意义上的贵族,专制皇权没有了多少限制。 【cg】15:01:41 11/06/01 ( 无内容)
- 国“贵族” 【okok】21:24:19 11/05/01[19] ( 889)
出差刚回,不及细想,跟一些即生的。 仿“国人”,名“国贵族”。 一以贯之的“国贵族”,恐唯有孔姓(老夫子所传)、孟姓(亚圣所传,于今可能式微)、张姓(天师所传)等廖廖几家,其余则贯而行之的是,一姓天下,兼之一朝天子一朝臣,或一朝天子数易臣,几朝元老,如冯道者亦寥寥。 姬姓天下,立了“公、侯、伯、子、男”,以后则随代而变。 “九品中正”,“王谢堂前双飞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陇右家族,成了“赵钱孙李”。 朱姓诸王,翻为“八旗子弟”. 天子朝朝,更有千个百个变。 可能我这“国贵族”的含义与老例“贵族”含义大相径庭,“朝贵”的含义与“朝臣”混在了一起。但大概也可作为中西比较中的“中”的一面。
- 现代西方的贵族传统源自罗马帝国崩溃之后的蛮族封建国家, 【阿甘】15:10:47 11/05/01[29] ( 143)
这和爱琴时代的“贵族”是两个概念。
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的文化传统承继有断层,而我们没有,所以不能在“源自”和最早之间划等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