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知青历史的见证人 作者:袁蕴豪


我是知青历史的见证人——一位当年公社党委书记的亲历证言

转载自公众号:兵团战友

 

原标题

《知青是宝称爷爷》

作者:袁蕴豪

转载:知青问题研究

想当年,在我们江苏海门民间流传着:“工人老大哥,解放军叔叔,农民伯伯,知青是爷爷”。老百姓是这样说的,干部群众也是这样做的,可见党和政府领导及社会对知青的地位的认可和重视。我在学生年代,就听老师讲过徐建春、邢燕子的故事,并号召我们向她们学习,争当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后来我到了人民公社,当了18年的公社(乡)、区党委书记,与知青朋友们有了直接接触,并成为管理知青的第一责任人,我的亲历、亲为、亲见感受就更深了,我成了知青历史的见证人。

 

第一次见知青

1965年,25岁的我在海洪公社当秘书,党委书记倪德仁总带我一起下乡。有一天他来到人均土地较多的合兴大队看望知青,那是两间三界头的平瓦房,一间厨房,一间房间,住着3个稚嫩的小伙子,是海门县城镇下放的知青。倪书记环顾屋内,翻翻被子,揭揭锅盖,问长问短,问寒问暖,又看看园子,教着他们种菜改善生活。回到大队研究工作时,他叮嘱大队干部:“他们是响应党的号召,压缩城镇人口下放支持大办农业而来的,这些小青年刚离开爹娘,什么都不懂,你们应当主动关心,教会他们干活、种菜、生活,尽量不扣少扣他们工分。”我顿觉他象个慈父在关心着自己的儿子。

 

照顾知青调动

海门地处长江三角洲,气候宜人,一马平川,富庶之地,交通便捷,与上海只有一江之隔,上海知青怕远去边疆,将海门看作是一块热土宝地,纷纷投亲靠友来海门插队落户,海门人遵照毛主席指示,顾全大局敝开胸怀,凡是大小队、公社能接受者,都一路绿灯,曾有一度上海知青占近一半。安徽、北大荒、西双版纳等外地知青,凡有直系亲属在海门并有住房,凭政府证明;凡找了海门对象,凭结婚证书,就可以调来,此类就达几百人。有亲属关系但住房困难者,采取自建公助,县补200元、供应材料解决。所以海门14000多名知青中有5000余名是上海知青。

知青在县内,有特殊困难也可照顾调动。我的一位堂表妹,原在50里外的悦来公社插队,那时汽车很少,家里年老多病父母急需照顾,在政策许可范围调入离家不足10里的我所在公社,农闲、晚上、雨天回家可解后顾之忧。她在队里参加劳动外,还为队里养猪不怕脏;她有文娱天才,在公社宣传队安排担纲主角,晚上演出到深更半夜才回来,每天累得精疲力尽却从不叫一声苦。社员们同情她,主动体贴关心她,出外排练、演出时替她代喂猪食,直到今日她还感念当年的社员如同姐妹始终来往。她一来我就言明:“因为表亲,必须一视同仁,不能开后门特殊化,甚至比人家更苛刻,只能靠自身努力。”结果每当招工、上大学推荐时,反因我而被拖后腿,最终还是靠她自身实力考上大学当了教师,后被上海招去任教。

 

企业争抢知青

上世纪七十年代,社队企业兴起,却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信息,四无设备,五无原材料,可谓白手起家。知青来自城市,人脉关系广,信息灵通,有的父母亲戚就在大工厂,于是公社、大队、企业都将目光集中到了知青身上,到县知青办、公社知青干部处排查摸底知青门路线索,登门走访知青请求帮忙,有门路的知青也都找社队干部,主动提供帮助可吸收进厂,解决了不少问题。

德胜公社螺丝厂、金刚砂厂都得益于知青解决产供销难题。当时自行车紧缺要计划分配,海门有个拖拉机链条厂,公社欲借船出海办自行车链条厂,但拖拉机与自行车虽工序相通,但型号、设备、材料、技术都不同。得悉三余知青吴学志在四化站当钳工,其父是上海八级老钳工,便赶去将小吴动员挖来当技术师傅,并将其户口迁来德胜链条厂所在地三大队落户,负责制作模具,又搞来了电焊条、刀头等。西宁知青徐振家,父亲是上海支内企业木模厂车间主任,小徐找了海门老家陆忠琴为妻而调回海门手帕厂,链条厂立即吸收其妻进厂,木模就全靠了徐振家。找到上海知青杭仲萍,再通过其父亲在上海搞来了车床、电动机、刨床等设备。听说本县小集镇知青梁惠丰、梁惠兰姐弟的表哥在上海上钢十厂冷轧分厂当厂长,便动员来一齐进厂,由此长期解决了带钢链条片原材料。1976年链条试产成功取名“环球牌”,后被上海自行车看中加盟改为上海“红星牌”,知青们纷纷要求进厂,凡能解决某一实际问题者都能进厂,全厂员工103名,其中知青就达30多名占1/3,知青们纷纷献计献策出力,年产链条达10万条,成为江苏省定点生产单位,海门县骨干企业。

 

关爱知青婚姻

知青正处情窦初开期,婚恋事多多。知青小梅(化名)是个很好的姑娘,劳动勤奋,聪明能干,还是演“沙奶奶”的好角色,同队农民小伙李明(化名),身强力壮,为人厚道,两人一起劳动,互帮互助,产生感情,决心扎根农村一辈子。小梅却遭到母亲极力反对而陷入重重痛苦之中,消息传到我处,便亲自去做她妈工作,一为解脱知青痛苦以防不测,二为树立一个扎根农村一辈子的先进典型,谁知我们找其母亲谈心,老人从头到尾不吭一声而了事。党委讨论树立典型时,有人反映扎根事实,但听说已先斩后奏。我找小梅谈心,她对党忠诚毫不隐满,为不让李明失恋痛苦,铁心扎根农村,便来个“生米煮成熟饭”。有情人终成眷属,随后知青回城,李明也一起回到县城,如今依然恩爱如初。

上海知青小马与本大队农村青年小赵相爱,在她被推荐上大学之际,却遭父亲强烈干预婚姻,他俩坚定不移终身不变,向我诉说请求解难,我立即出场上门耐心细致做工作,毕业后完婚,后夫妻双双同回上海工作,白头到老。

麒麟公社某知青不参加农业劳动靠在外踏二等车(自行车载人)度日,多年找不到对象,跑到县上山下乡办公室要老婆,秘书耐心接待,私人拿出钞票、粮票留饭,指导他如何好好农业劳动,勤俭度日,赢得女孩信任倾心,令他感动。全县先后有50余名残疾知青,都优先照顾安排进社办厂工作,以解决后顾之忧。

 

培育选送知青

知青虽文化不算挺高,但比农村青年要强得多,加之城镇青年见多识广活力强,给农村带来了文化、科技、信息、人才,注入了新的生机。不少知青下乡不久就当上了学“毛选”辅导员、生产队会计、赤脚医生、团支书、民办或代课教师等,有的通过社教工作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锻炼后成为公社干部,如上海知青李菊丽当了公社党委副书记后调省里工作,海门知青朱玉兰先提公社党委副书记后选送进修培养成县委副书记,高仁昌先上磷肥厂后调县经委当主任、当上政协主席,匡霞当了公社党委一把手……下乡知青成了人才库。

德胜公社有支文娱宣传队,知青约占一半,我亲带他们上焦港河工地慰问民工,又去军用机场与解放军联欢。与知青打成一片,深入了解情况,寓教育于娱乐之中。我在蹲点的15大队,将上海知青马佩华调来跟随我一起搞科学植棉,培育其科研兴趣,后选送去南通农大学习,毕业后回上海植物园工作;发现知青黄忠新性格内向,喜爱读书,表现不错,被推荐上工农兵大学学医,现成海门中医院主任医师。本镇知青沈建斌插队蜂场劳动表现优秀,公社电影队发展调来当放影员,后通过自己努力最终当了海门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推荐上海知青黄国庆到县电影队工作,后当了图书馆副馆长。上海知青沈建成表现突出,推荐上海门汽车站工作。那时招工、招生、招干、参军,按照上级指示都少不了知青一定名额,一是知青中确有不少优秀青年,二为知青提供出路,三为让剩下的知青看到希望更加扎根农村出力。仅我亲手经历的就有30多位知青被选送外出就业升迁,却从没受礼受贿一分钱,全凭他们表现定夺。

 

侵犯知青受惩治

王强(化名)是个抗美援朝志愿军人,曾在零下40度朝鲜战场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复员后当生产队长成绩不错。上山下乡运动中来一位富有活力的上海知青小芳(化名),时常主动帮助队长家干些洗衣等杂活以讨好,队长也主动安排她轻工零活以回报,日后王强动起歹念,事事依她关心倍至,日久生情便奸污了她。小芳父亲发觉此事,一状告到公社,面对一个是浴血奋战有功老军人,一个是响应毛主席号召的知青,孰轻孰重?根据当时形势和政策上报县里,王强被判8年刑,而知青却毫发未动受保护。

改革开放后,我又担任另乡党委书记,一天晚上,我正在开会,有人找我举报上海知青江娟(化名)正在乡办企业书记陈辉(化名)房间里瞎灯熄火。知青问题都是敏感事,得慎之又慎,便让妇女主任与纪检委员去处理,特叮嘱切莫声张。结果抓个正着,查实是通奸,但我们只处理陈辉——开除公职、党纪处分、调离工作。对女知青未作任何处理,她却带着女儿反找上我说事:“现在叫我怎么办?”她是条“活水里的鱼”,为怕去边疆而盲目来海门,饥不择食地找了个“三扁担打不出一个闷屁”的大龄光棍农民为夫落户,两人落差巨大感情僵死,为维护一个家庭,公社照顾她到商店工作却反差更大,公社又安排其夫当建筑工人,收入大大超过她,却金钱弥补不了感情,僵死的婚姻导致悲剧出现。我深深地理解同情她,动之于情晓之于理开导她:党和政府已千方百计保护你及婚姻,丈夫也不计较你,应正确面对好好生活,能修补尽量维护,实在修补不了也得通过法律正常渠道,别做傻事蠢事。她听着默认,后带上孩子回了上海再没有回来。

 

强化知青领导

1968年,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到来,县革委会专门成立了上山下乡办公室,为方便知青,办公地点设在县府大门口,人员由原3个逐渐增到9人,正副主任2人,分财物、教育、接待、秘书4块,工作内容分动员、安置、教育、作为4项,县领导专人分管,县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送子插队插场。省、地、县政府下拨知青专项经费和建筑材料,优先确保知青需要,专设知青财务。各公社配有知青服务专职干部,我所在的德胜公社专职干部李春芳身体较差,工作量大要求又高,不能出一点差错,于是又从学校抽借一名教师朱惠成当知青助理协助工作。他们是知青的娘家和亲人,大事小事都往那里跑,有什么苦恼、冤枉就往那里倾诉。各大队除大队干部关心外,还有贫下中农协会负责知青工作,县里每年召开先进知青代表大会、知青学“毛选”积极分子大会,表彰先进,组织知青事迹报告会,知青专职干部高兴明介绍“干一行爱一行,越管心里越亮堂”,知青匡霞父亲介绍“孩子变成革命后代”,三阳新闻干事费新华经常采访知青深度报道。每年春节来临,县、公社两级都要像慰问军烈那样发知青慰问信、年画等慰问。1977年岁末,我代表包场区委前往大东农场慰问关爱知青。知青物资,任何人不得挪用一钉一木一分钱,违者即碰“高压线”,就会受到严厉处分。每年购买大量知青实用书籍下发,县新华书店变得特别兴旺。知青犯错误,处理特别谨慎,因为他们有最大的靠山——毛主席最高指示,享有特殊地位,丝毫不可怠慢,由此民间才有“知青爷爷”之称。

100年前,首先觉醒的是知识青年,率先接受马列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建党起,知识青年就下厂下乡唤起工农千百万,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知识青年纷纷奔向延安,上山下乡打游击。解放战争,知识青年到解放区搞土改让农民翻身。新中国,徐建春、董加耕等知青下农村建设新农村。文革期间,1700万知青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肩负着解决城市就业压力、支援新农村建设、锤炼新一代革命接班人三大历史重任,为共和国担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知识青年又上山下乡支教、支医、支边、扶贫,大学生当村官、城市青年返乡建农庄农场,让农民致富。建党100年来,党始终坚持走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也通过农村艰苦锤炼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和建设的接班人。作为面对面与知青直接接触的基层干部的我们,曾把知青当作自己儿女弟妹关心呵护,当作心中的一块宝让他们充分发热发光。如今回顾这段历史闷心自问,虽受历史条件所限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历史,也对得起知青们,自感心安。

(本文作者袁蕴豪,江苏海门人,曾任乡、区党委书记、市农业局局长、体改委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县长助理等职;原标题为《知青是宝称爷爷》,写于2021年3月10日。)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