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难以忘怀的记忆-补续(下) 作者:张健


    张健:难以忘怀的记忆-补续(下)   

 

我的姐姐张勇,是在1969年4月25日积极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来到唿伦贝尔大草原的。

记得家人们一起为她送行的那天:知识青年们上车后,都抢着坐在列车的窗口与家人们道别。与家人离别的场景是那样的悲怆,我们送行的家人却唯独找不到她。当列车缓缓开动的时刻,终于在窗口看到了姐姐,我哭着追赶着列车,频频地与姐姐招手。列车渐行渐远……这是我与姐姐的最后一面,这一瞬间从此刻在了我的脑海,为我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1970年6月3日,也就是姐姐到草原十三个月后的一天,她为了抢救生产队落水的羊只,光荣牺牲。

中共新巴尔虎右旗委,根据姐姐生前的多次申请和她的英雄事迹,追认她为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当时唿伦贝尔隶属黑龙江管辖)做出决定,授予她“革命烈士”称号。

1971年,我随母亲到唿伦贝尔草原,参加当地纪念张勇烈士牺牲一周年的活动。我在那里住了近一个月,这是我最难忘的一课。那些日子,我亲眼看到姐姐生前生活过的地方,无论是汉族还是蒙族,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人们都怀念张勇。当时在姐姐墓前,人群络绎不绝。知青战友们步行几十里,赶来参加纪念活动,有的甚至特地骑马,从百里以外连夜赶来。特别是我们每到一地,人们只要听说我们是张勇的亲属,都异常热情,围住我们问长问短。记得有多次,我遇到几位当地牧民,当他们知道我是张勇的弟弟时,便一把拉住我的手,眼泪“簌簌”地直往下掉。每逢这种情景,我心里总在想:为什么牧民们这样怀念我姐姐,对她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

在草原的一个月里,牧民们含着眼泪告诉我许多姐姐生前的动人故事,回答了一直萦绕于我心头的疑问:

有位女牧民得了肺结核病,姐姐知道后,马上把自己铺的褥子和毡子给病人送去。发现病人的丈夫不在家,就邀了一位知青战友一同搬进蒙古包,担负起他们的家务劳动,精心侍候病人。病人的痰血溅到身上,她不顾传染不怕脏,却千方百计地防止病菌传染给病人的孩子。这位牧民拉着姐姐的手,激动地说:“你比我的亲人还要亲哪!”

牧民达日玛老额吉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冬天快到了,草原的冬天是很冷的。姐姐想到这位牧民老大娘一个人生活,需要照顾,就拿着自己准备做棉衣的十四尺布和五斤棉花,来到了老人家的蒙古包。姐姐说:“额吉(妈妈),这布和棉花,留给您做衣服吧。”老额吉说:“姑娘啊,我有政府的关怀,啥也不缺。你离妈妈这么远,还是留着自己用吧。”姐姐说:“您就是我的妈妈,还是您留下吧。”老人推辞不过,只好留下。当姐姐离开的时候,老人看到姐姐自己穿着带补丁的衣服,热泪止不住流下来。老人家对我说:“你姐姐从内地到边疆,过头一个冬天,她不想着自己冷不冷,却想着我暖不暖。”老人泣不成声地说:“你姐姐留下的哪是布,是对牧民的一片心哪!”老人把布叠得整整齐齐,一直珍藏到现在,每天都放在枕头底下。老人说:“我看到这块布就像看到了我的姑娘张勇,你姐姐和我们牧民真是心贴心哪!”

牧民们还告诉我:姐姐在草原住过许多蒙古包。每住过的蒙古包里的老老少少,都非常喜欢她;她住到哪里,就把哪里当成自己的家;拉水、做饭、挤牛奶、捡牛粪,什么活都干;哪一个牧民有困难,她都热情帮助;有人患了胃病,他就给家里写信,从天津买药,亲自送上门;有人鞋破了,她不远十几里,把自己的鞋送去;有的知青和她一样,把脸冻坏了,她宁可自己的脸淌着冻伤的黄水,把冻疮膏送给别人用。

我姐姐心里装着牧民,牧民心里也装着姐姐张勇。有一次,她病倒在一个老牧民家里。老额吉像照顾自己的女儿一样,喂药喂水。抚摸着她的头发,说:“姑娘,看你病成这个样子,离家这么远,不想回天津,不想妈妈吗?”我姐姐怎么回答呢?她说:“额吉,我不回天津,也不想家,草原就是我的家,牧民们就是我的额吉、阿爸!”老人家听了,激动得亲吻着姐姐的额头,说:“我的姑娘,你真是我们牧民的好姑娘啊!”

我姐姐到草原后,没有回过一趟家。记得一年后,妈妈非常想念她,就让我写信给她,希望她能回来看看。她在给妈妈的回信中写道:“亲爱的妈妈,离开您虽然想念,但我离开牧民们更为不安,我在草原上生活非常幸福,离开草原一天都觉得不习惯。……从一个知识青年,锻炼成为一个合格的牧民,这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呀!……放心吧!妈妈,让女儿在草原上锻炼成长吧。以后飞回家探望您的,将不是一个软弱的姑娘,而是草原上的雄鹰!”

这一桩桩、一件件姐姐和牧民们心连心的动人故事,通过牧民们的介绍和自己的回忆,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

姐姐留下了许多篇宝贵的日记,通过看姐姐的日记,和同牧民们座谈,姐姐在草原上,努力向牧民们学习,自觉找差距的事迹,对我印象很深:

姐姐第一次出去放羊,让羊在蒙古包附近吃草,羊倒是吃的很饱。可是,到晚上回来,老羊倌一面端水给她喝,一面对她说:“羊可不能在这么近的地方吃草呀!”她想:对呀!读了几年书,连普通的常识也不懂,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哩,是要放的远一点。第二天放羊,她一边让羊吃草,一边赶,一直赶到达赉湖边。羊吃的很好,但是由于摸不准时间,还是按头一天的时间往回赶,这下晚了。离家还有五六里地,看不见蒙古包。这时候,天刮起了大风,羊也卧下了。姐姐使劲地喊,快快地赶,但羊也走不了多远。正着急的时候,老羊倌快马加鞭赶来接姐姐了。待老羊倌熟练地把羊赶进了圈,天下起了雨,已经晚上快10点钟了。姐姐不顾一天的劳累,顾不得喝水、吃饭,请老羊倌谈谈放牧的经验。老羊倌鼓励姐姐说:“头三脚难踢呀!你羊放的不错嘛。”老羊倌告诉她:“羊是放在地上,但要经常抬头看天。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就慢慢地一边让它吃草,一边往回赶。要是晚了,不能急。要是赶的急了,把羊赶得唿唿喘,回来羊也卧不好,羊吃的一天草就白吃啦。”这些书本上没有的学问,姐姐听了觉得特别解渴。由于姐姐的努力学习,很快学到了牧羊的本领。

冬天,是放羊最艰苦的季节。刮起暴风雪,伸出的套马杆看不见杆头,姐姐主动接受了放牧1600只“二岁子”羊的任务。有人对她说:“‘二岁子’羊刚离开母羊不久,乱跑乱闯,老羊倌都觉得不好放,你可要留神呀!”有一天,姐姐把“二岁子”羊赶到牧场,突然刮起大风雪,羊调过头来就顺着风跑了起来,姐姐飞身上马,顶风冒雪,撵出几十里,终于把羊截住,赶到一条沟里。风雪还在唿啸,她已经汗流浃背。就这样,长长的一个冬天过去了,姐姐把羊放得膘肥体壮,一只也没丢。而她自己却瘦了,脸上冻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水泡,淌着黄水。老牧民心疼地劝她上点药,歇几天,她说:“不碍事,有骨头不愁长肉。对我来说,冻掉的是娇气。”后来,冻疮好了,姐姐脸上留下两块明显的伤疤。牧民们都赞扬她:羊放的好!

有一天,一个牧民抓来一只羊,掀起羊尾巴,姐姐看到上面长满了蛆,烂哄哄的,肉上“血刺唿啦”地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蛆。突然,那羊一甩尾巴,姐姐身不由己地向后退了一步。当时,她对这件事没有在意。过了几天,她看到这位牧民手上有血,便不解地寻问。牧民告诉她:是给羊挑蛆弄的。姐姐马上联想到:那天自己见到生蛆的羊后退的情景。她的心被深深触动。她想到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从此以后,姐姐不怕脏和累,自觉与牧民们看齐,主动给生蛆的羊挑蛆、洗伤、上药。

给羊洗药水澡是牧区最脏最累的活,她挽起裤脚,光着脚

丫,坚持在浴槽旁,有时羊一挣扎,连人带羊一起掉进浴槽,弄得满身泥水,让药水一泡,伤口钻心地疼。她却乐滋滋地说:“咱就是要滚一身泥巴,弄一手黑,在思想改造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在草原住的近一个月里,姐姐的英雄事迹鼓舞着我,草原牧民深厚的情义感染着我。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我临离开草原的时候,贝尔公社的副主任阿木拉老额吉,怀着真挚的情谊,把一套蒙古族服装送给了我。老额吉一边给我穿好蒙古服,一边说:“孩子,让额吉瞧瞧。你多么像你姐姐,多像我们蒙族孩子。希望你同你姐姐一样,做草原的雄鹰,边疆的骏马。”当时,在场的许多人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我也流着眼泪,激动得半晌只说了一句话:“我绝不辜负牧民们的希望。”

那时我只有十六岁,老额吉的话一直印在我的心里。就是从那天起,我开始有了一个念头:长大要来草原,接姐姐的班,做一个草原新牧民。(全文完)    张健 2013年6月25日草于津

----------------------------------

作者为知青的好榜样张勇烈士的弟弟)

(来源:新巴尔虎右旗天津知青联谊会主办《克尔伦通讯》总第347期)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