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重回第二故乡,站在村头他哭了 作者:草根作家


  上海知青重回第二故乡,站在村头他哭了  

来源: 搜狐山水情深

作者:草根作家

2021年4月5日上午十点多,一辆白色越野车来到了东北边陲的向阳沟村村头,车在村口的那两棵大柳树旁边停下来,从车上下来五个人,三男两女。他们站在村头环顾四周,一位头发花白的男士走到路边那两棵大柳树近前,抚摸着那两棵柳树,泪水喷涌,失声痛哭。

失声痛哭的这个人叫杨永发,上海知青,曾在向阳沟二队插队落户生活了五年多,后来被推荐上了大学,才离开了向阳沟二队。这次陪同杨永发重返第二故乡的有他的老伴、儿子、儿媳和孙子,他们经过了两天两夜的长途奔波,行程两千五百公里,从上海驾车来到了向阳沟。

在村口站了好久,平复了一下情绪,杨永发才和他儿子一起缓步往村里走去,他儿媳驾车拉着他老伴和孙子紧跟在后面。

通往村里的水泥路宽阔平坦,路上遇到了几个村民,但都是生面孔,杨永发一个也不认识,村里人看着杨永发父子,也是一脸的茫然,也没有人认识杨永发。

来到村里的食杂店,食杂店老板是一位中年妇女,她正站在门口晒太阳。杨永发走进食杂店,,买了一盒烟,笑着问店老板:“你好,请问一下,你知道上海知青在这插队落户的事情吗?”“那位店老板笑着说:“听说过,我家还住过上海知青呢,那时我才三四岁,只是记不太清了。”

杨永发又问:“村里人有谁知道上海知青来插队落户的事情?村头那两棵柳树你知道是谁栽的吗?”“我三叔原来是小队长,他知道知青来插队落户的事情,你去问我三叔吧。村头的大柳树我听我三叔说过,那是上海知青栽的,都四十多年了。只是我们村里现在没多少人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老人也都进城帮儿女看孩子去了。”食杂店老板很热情,她说完,走出食杂店,指着不远处的一座院落,告诉杨永发她三叔家就住在胡同东头的第二家,

原来,食杂店的老板就是老队长孙明东大哥家的女儿,她叫孙灵芝,都五十五岁了。杨永发虽然知道孙队长有个侄女叫灵芝,但他对孙灵芝已经没什么印象了。杨永发和孙灵芝挥挥手,径直去了孙明东家。

走进孙明东家宽敞整洁的大院子,杨永发一眼就认出了坐在门口马扎上晒太阳的老队长,他快步来到老队长面前,仔细打量了一下老队长,眼泪再一次喷涌而出。

看看站在自己面前的杨永发,孙明东老队长突然拄着拐棍站起来,用手揉了揉眼睛,情绪有些激动地说:“你是永发吗?我看着眼熟。”“老队长,我是杨永发……”杨永发紧紧抱住老队长,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待杨永发和孙明东的情绪都平定下来,孙明东的老伴把大家都让进屋里,为大家倒水。看着杨永发一大家子人都来了,孙明东笑着说:“永发,当初我阻止你和大萍谈恋爱,你还生我的气,现在知道是咋回事了吧,不然啊,不光是苦了你一个人,大萍也会跟着受伤害,也就不会有你们这么幸福的一家人了。”“是啊老队长,还是你看得长远,当时我们年轻,做事欠考虑。”说到大萍,几十年前的那一幕幕往事,又浮现在杨永发眼前。

1969年3月28日,杨永发和十四名上海知青一起来到了向阳沟二队插队落户,当初二队的队长就是孙明东。孙队长当时三十岁,有两个儿子,一家四口人。杨永发他们一行十五人,九名男知青,六名女知青。因为当时队里没有可供知青们一起居住的地方,孙队长就把杨永发他们十五名上海知青分成五个小组,三人一组,临时借住在社员们家中。杨永发、林明德,李寅生三名男知青为一组,他们三人借住在社员王凤生家。

王凤生家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共五口人,他家有三间正房两间西厢房,大儿子已结婚单过,二儿子王洪昌当年十八岁,和杨永发他们住在西厢房里。王玉萍(小名叫大萍)是王凤生家的小女儿,当年十六岁,个头挺高。因为从小娇生惯养,说话嗲声嗲气的,但她长得特漂亮。

杨永发他们住到王凤生家的第二天,孙队长就把杨永发他们三人的口粮送了过来,还为知青们送来了半盆酸菜、几个萝卜和几斤土豆,油盐酱醋和锅碗瓢盆等一应生活用品也是孙队长操心为知青们置办的。王凤生一家人也很热情,王凤生的媳妇也给知青们送来了咸菜和萝卜,大萍主动帮知青们烧炕,教知青们做饭,还帮着知青们刷洗碗筷。对于孙队长和王凤生一家人的热情帮助和关爱,杨永发他们非常感动。

一晃就是两年,1971年冬季,林明德应征入伍,他成了第一个离开向阳沟的上海知青。据说林明德的姑父在部队工作,林明德是被点名入伍的。经过两年多的相互接触,大萍(王玉萍)渐渐喜欢上了杨永发,她经常抢着替杨永发洗衣服,还把家里的鸡蛋和好吃的东西送给杨永发吃。杨永发也从心里喜欢漂亮的王玉萍,他还把自己心爱的那个口琴送给了王玉萍。

1973年秋后,大队为知青们建好了住房,三个生产小队的四十名上海都搬到了向阳沟大队的知青点(新建的一排房子,共九间,三间房供一个集体户居住)居住,每个生产小队的知青为一个知青集体户,杨永发担任二队知青集体户的户长。

杨永发他们搬到集体户后,王玉萍隔三差五就找借口到知青点来,她来知青集体户就是来找杨永发的。时间久了,村里也就传出了闲话,说啥的都有,反正没有好听的话。

听到这个消息,王凤生非常生气,他跑到知青点,找到杨永发当面质问:“我问你,你和我家大萍到底是咋回事?你小子以后再敢瞎胡来,看我不把你的腿打折。”“大、大爷,我、我没和玉萍胡来呀,我、我一直拿她当小妹,我俩也没闹过矛盾呀。”被王凤生训斥了一顿,杨永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他说话也不顺熘了。

“当什么小妹?你没听别人说什么了吗?人家说你勾引我家大萍,还有更难听的,你对大萍要是有意就摆到明面上来,别让别人说三道四的。”王凤生的语气虽然缓和了一些,但声音还是很大,引得众人都来围观。

就在这时,孙队长赶来了,他听明白了是咋回事,就笑着说:“凤生叔,你别听别人瞎说,人家永发是啥人你还不清楚吗?还有大萍妹子,以后你尽量让她少来知青点,免得惹闲话。”

被孙队长说了一顿,王凤生气唿唿地回家去了。杨永发心里很委屈,也很尴尬,幸亏孙队长及时赶到为他解了围,围观的人也都散去了。

看杨永发流泪了,孙队长把杨永发叫到一边,安慰了他几句,然后又问他:“永发,你心里到底是咋想的?你考虑过吗?以后要是有机会离开向阳沟,你会扎根农村一辈子吗?你和大萍的事,不是我泼冷水,我就怕有那一天,你会离开向阳沟的。再说了,就凤生叔那样的脾气,大萍从小娇生惯养,你可想好了。”“队长,我是真心喜欢玉萍,不是胡来。”杨永发说话的声音很小,孙队长的话他让他意识到了这些现实问题,更何况他的父母坚决反对他找农村对象。

之后的日子里,王玉萍还是总找借口和杨永发在一起,杨永发心里也是放不下大萍,但他心里很纠结,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份感情到底有没有结果。

1974年春天,收工回家时,杨永发在村东的河边拔了两棵手指粗的柳树苗,他想拿回去栽到知青点的院子里。到了村头,王玉萍指着路边的一片空地说:“永发哥,你把这两棵树苗栽到这吧,保证能长成大树。”王玉萍说完,用铁锨挖了两个坑,杨永发就把那两棵柳树苗栽到了村口的路边。当晚,他挑着两桶水来浇树苗,却发现王玉萍也来浇水了。

当年秋天,杨永发被推荐上了大学。当初他不肯去,孙队长却说:“永发,不是我心狠非要拆散你和大萍,你俩就算能成,以后也不一定能过得好。你看你们来插队的上海知青,已经有好多人离开了向阳沟,你这次不走,以后早晚也得走。趁着还没跟大萍怎么的,还是早点走吧,别等到以后伤害了大萍,你也痛苦。”

在孙队长和大家的劝说下,杨永发离开了向阳沟,迈进了大学的校门。离开那天,王玉萍把杨永发送到了村口,她指着他俩栽下的那两棵柳树说:“永发哥,我知道你走后就不会再回来了,我一个字都不认识,我知道我配不上你。以后看到这两棵树,我就当看到了你。等以后你再回向阳沟,这两棵柳树兴许就长成大树了。”王玉萍说完,把杨永发送她的口琴还给了杨永发,哭着跑了回去。

含泪离开了向阳沟,杨永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大学毕业后,杨永发回到了上海,在政府部门任职,后来找了一位大学毕业的上海姑娘,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在以后的生活中,杨永发也多次做过假设,假设当时和王玉萍生活在一起,结果会怎样?生活习惯、文化差异、亲友的反对等等,这就是最好的答案。他虽然深感对不住王玉萍,可这样的结局总比把王玉萍扔在半路上要好很多。再想想老队长当年阻止自己和王玉萍恋爱的事情,杨永发心里总算明白了老队长的一片苦心。

在向阳沟待了大半天,看望了村里建在的几位老人,给老队长留下了一万块钱,杨永发一家人离开了向阳沟。他们已经计划好了,要去省城看望一下王玉萍。王玉萍的老伴去世后,她就去了省城的闺女家,已经在省城生活好几年了。

离开老队长家时,杨永发给了老队长一个承诺:三年后他还会回来看望老队长的。老队长虽然身体状况不是太好,他说一定要等到那一天。

车辆行驶到村口时,杨永发示意他儿子停车,他下车来到那两棵大柳树旁边,眼泪又一次模煳了双眼,他说看到那两棵大柳树,就想起了他在向阳沟插队落户的那段生活经历,就想起了善良的乡亲们还有王玉萍。那段苦涩的青春岁月,杨永发说他永远都不会忘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