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知青”话题 作者:吴诗剑


    也谈“知青”话题   

作者:吴诗剑

公众号粤海知青网

央视《知青》电视剧播出后,网络和各种媒体上正反话题很多。其实,这是一种好现象。网络时代更能彰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言论自由也体现了时代的包容性。就一些热议的话题,我们又该怎么理解那段历史呢?

1、“是金子哪儿不会发光?是块钢哪会没有用?”诘问容易,回答难,哪怕百万人来回答。因为金子是恒定物,亿万年后才发现都会发光,这不假;人呢,错过了黄金年华就错过了一辈子,难道真的会有转世来生再让你发光?别被卖了还替他人数钱。那不过是官僚主义愚民、骗人的鬼话而已。你相信?有几个人信?反正我不信!就拿“钢”来说,是块钢肯定有用,可别忘了还有一句:“好钢用在刀刃上”。不对吗?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扩大化和非自愿化,一下子让那么多人失去追求梦想的权利,再怎么都不允许文过饰非。

2、至于也还有人说“留有‘美好印象’的”,“人生没有如果...假若还有,我宁愿还去以前的农场果园。”这,我相信,但那是一种普遍存乎于人皆有之的怀旧情结而已。否则当初那么多知青为什么都想回城,想招工、招干、参军入伍?为达到曲线就业挖空心思想法子,把人都会想成疯子。真正心甘情愿永久性留在清苦的农村又有几个?恐怕寥若星辰吧!假如现在逼你放弃现有的“高薪”或“官员”的优越工作,或叫你别求学、求职而去上山下乡学非所用,你乐意吗?别看现在城里好多人都挺喜欢下乡“爬山”搞“农家乐”,那是真正的喜欢农村生活吗?不,那是去休闲、度假、散心的。让城里人和公职人员去长期干农活,有人会愿意吗?

3、当然,我也强烈反对那种“上山下乡运动,有百害而无一益”的绝对观点――“牢骚太盛防肠断”。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那些一味的动不动就以“城里人”自居者,也别把自己看得比农民就高出一等。那时所谓的“知识青年”很多也不过就初中生而已,也不要太自命清高,当时的农村孩子也有不少具备那学历的。农民的儿子能干农活,“城里娃”、“干部崽”就不能干吗?难道他(她)们的血统要高贵些,农民子女天生就只该是干苦力?把人分等级,就是践踏人权,是一种反人类的犯罪!吃点苦就哭天喊地的,这样的逻辑公平吗?何况还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公愤古训。

相较于现在的所谓“大学生村官”,其初衷也是新时代知识分子就业难的一种缓冲方式,同时又延伸其内涵。事实上,绝大部分都是挂名村里却在乡镇上班,又哪能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好多挂了年把“村官”竟然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不懂,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好的磨砺和锻炼的机会,有许多“现代知青”并没有好好珍惜,“空挂’现象,这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知青,”是一部感叹史,但并非全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悲剧。历史总是在摸索和探索中前进的,需要总结和累积才会少走甚或避免不必要的弯路,促使人类社会步入良性发展的进程。知识青年下乡运动,有利有弊:利,戒除了部分人骄奢淫逸的思想;弊,阻碍了人才的成长及人才的储备。我认为,最大的不公平就是国家让一帮,不,是一个时代的青少年无辜的埋单,失去了上学深造的机会,荒废了本不该荒废的青春时光。

诚然,后来从知青中也走出了在某些领域的好多领军人物,那得另当别论,个别现象不能代表普遍真理。他们走过那段历史,但不能就说是那些年必然培养而成的因果关系。然而,无论如何,“知青”们在国家百废待兴,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克难攻坚勇于奋斗的精神都是最值得后人歌颂的!

作者:吴诗剑,苗族,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文联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