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们这些人的故事(续) 作者:余杰


  说说我们这些人的故事 

(后知青时代的晚年生活)续

作者:余杰 说说我们这些人的故事来自老知青家园

11

差一步,我的人生轨迹全变了

知青聚会的时候,大家都习惯小英子的抱怨。她总是说着当年的一件事情,感叹自己在关键时刻走错了一步路。每次说着同一个话题,久而久之大家感到她像祥林嫂一般,唠唠叨叨,喋喋不休了。但是大家都同情小英子,人生路上谁没有“走错”的一步呢?

在1978年秋天的时候,云南农场的知青们掀起了大返城的浪潮,喊出了“我们要回家”的口号。当时对于能不能回家(城)谁的心里都没有把握。

小英子的父亲来信,告诉她在江苏的姑父(一个县的领导)可以把小英子调到那里去工作。这对于小英子来说是盼了多年的天大喜讯。当时有人劝小英子说,再等等看,说不定大返城成功了,大家都可以直接回上海去了。小英子犹豫过,但是最终她还是在78年底办好手续去了江苏。

没想到才过了两个月,我们知青就可以全部回去了。大家都各自回到了出发地。得到这个消息后,小英子有些后悔了:“就差这样一步,就差两个月这样一点点,改变了人生轨迹。”

小英子后来告诉我们——

到了江苏那个小县城以后,由于姑父的关系,我很快就到宣传部工作了,不久在那里结识了前夫。那时前夫已经谈了一个对象,后来又与我谈了起来。那时我已经快28岁了,看他人很聪明,对我又好,很快我们就结婚了。他经常很自豪地对人说,找了一个上海姑娘。婚后一段时间生活还是比较平静的,生了一个儿子。在儿子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原因是他有与以前的女友暗地里勾搭起来了,当时在机关里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就是我像个傻瓜一样不知道。那时我的姑父也退下来了,他见我没有什么“靠山”了,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后来我们离婚了。我办了一个长病假,再也不回江苏去了。可惜,儿子不归我。不过儿子对我很好,每年的暑假总是到我这里来过。

“唉,就差这样一步。”每次小英子都会感慨地说:“否则我可以顶替我的父亲回到上海的,这就是命啊。”

如今小英子已经70岁了。她告诉我们,一个人到老的时候,身边缺个伴,真苦啊。儿子早就成家了,现在工作很忙。每个月儿子媳妇会带着孙子来看望小英子一次,这是寂寞在家的她天天期盼的日子。小英子说,她不喜欢去跳广场舞。每天打发无聊只好去社区找人打打麻将过日子。一个人在上海,兄弟们都有自己的家,哪能再顾得上我。有人劝小英子再找一个老伴,但是小英子有些后怕。她说,心里是有过这样的想法,儿子也很支持。一来是害怕再走错一步,二来自己朝四周一看,没有对上眼的。唉!小英子长长叹了口气。

12

在心里保留一份净土吧

听到阿龙住院的消息后,我立即赶到医院去看望他。阿龙看见我来了,眼里闪烁着泪花。他无力地摆摆手,示意我坐得离他近一些。望着他插满各种管子的脸,我无奈地摇摇头。想当年,阿龙在农村的时候干起活来是不含煳的,身强力壮的他还多次被评为先进呢。如今啊,唉,人生真的如梦啊。

听护士说,阿龙还是有福气的。住院后他的女儿和女婿忙前忙后,恳求医生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把父亲的病治好。我知道阿龙的一生有些故事,特别是阿龙对女儿是尽了父亲的责任了。

大返城以后阿龙和我们一起回到了上海,他顶替父亲进了工作单位(隐去了阿龙的单位)。阿龙和大家一样,三十而立按照大多数人生活基本相同的生活轨迹过日子。成家立业,结婚生子。

阿龙的老婆是他到上海以后在单位里结识的,比阿龙小十岁。老婆身材修长,瓜子脸上那对大眼睛好像会说话,长得漂亮。为啥她会喜欢上从农村回来的知青呢?原来阿龙的老婆家里生活比较困难。据说,阿龙的老婆在读书的时候曾经遭遇过不幸。有位对她不怀好意的老师曾经……(此处省略100字)。阿龙不管老婆过去如何,不管爹妈的反对坚持与她结婚了。

有了孩子后,家里的开销大了,阿龙渐渐感到了压力。老婆喜欢吃穿,什么都讲究名牌。小姐妹一起出去要讲究面子的。阿龙每个月固定的工资那够她开销。女儿的生活她不管的,全靠阿龙来张罗的。阿龙只好拼命地加班,多挣点钱。久而久之,阿龙和老婆实在是没法一起过了,离婚了,阿龙带着女儿过。

为了生活,阿龙办了提前退休的手续。他可以在原来的单位领一份工资,再到朋友的私人工厂打一份工。阿龙通过这样的办法来确保女儿的读书的费用。

阿龙的女儿很争气,不仅考上大学还读了研究生。现在是一家外企的高管。阿龙的女婿自己创业,开了一家公司。前几年阿龙的老婆跑回来要与阿龙复婚,结果被女儿骂出家门。

记得阿龙曾经对我说——

“我不喜欢知青聚会。最讨厌有的人吆三喝四,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说来说去就是那个上山下乡得到了锻炼。既然如此大家回城干啥?每次看见这几个人这副德行,我嘴笨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我只有在角落里默默地抽烟。想想我们当时在云南的时候,大家那样纯洁无暇的相处,我真的很怀念的。没有这么多的烦恼,就是我们的生活艰苦了一些。但是我们的友谊至今还使我难忘。还是在自己的心里保留一份净土吧。”

我握着阿龙的手,感觉他的手在颤抖。当年满手老茧的手如今是布满皱纹有气无力。

在心里保留一份净土。阿龙说得好啊。

几天后我得知阿龙走了。

13

这个世界没有后悔药

都快到了七十了,难得有机会大家一起聚聚。热心的组织者大军特意请他的朋友帮忙,使我们大家能够到崇明岛上一个农家乐住上一晚。有人感叹再过几年我们还有这样聚会的机会吗,唉,我们都老了。

晚饭后不少同行的朋友习惯地来到麻将房里开始了“战斗”,也有几位到歌舞厅里唱着老歌跳起广场舞。我发现只有阿君一个人坐在客厅里看电视。

阿君抬头看见我时叹了一口气说:老了,但愿这样的相聚能够多几回啊。

我点点头问道,家里还好吧?

阿君摇摇头说,老公去世后,不争气的儿子啃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几天又辞职不干了,儿媳妇是一路货。

阿君突然抬起头,紧皱眉头说:“我现在真的不希望他们生个孩子啊!”

我一愣说,有孩子多好啊,现在都提倡生二胎了。

阿君问道:他们拿什么来养活孩子?自己都养不活,到时还不是要刮我的退休养老金啊!

唉,我无语了。我们已经是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代人了。大部分人都是在家里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人了,享受着天伦之乐啊。可是,阿君呢?

阿君说,想想自己的一生,这辈子就是没有后悔药可以吃啊。

原来当年上山下乡的时候,阿君与小金谈起了恋爱。用阿君的话说:“那时我们相处的很好,直到今天我还是很想他。”我们都知道,当年是阿君的父母死活不同意。原因就是小金的家是有海外关系的。那时讲的是家庭的出身,阿君家是工人成分,怎么可以与这样的家庭子女结婚呢?无奈之下阿君只好听了父母的话,主动和小金分手了。

阿君回城以后顶替母亲,进了街道的工厂,后来嫁给了一位工人。他是老三届的知青,是上海去江西插队的。1996年的时候,阿君夫妻双双下岗了,家里一下子就乱了。每天要吃饭啊,总得有收入。这个时候,阿君的前男友小金帮了她很大的忙。凭着小金的关系,有了一份新工作,家里总算是安定了。阿君的老公知道小金是当年阿君的男朋友,他也不忌讳,还专门请小金吃饭。

阿君说,我们确实要感激小金。那时小金是一家大型国企的领导,每天都是小车接送的。我们呢,连个自行车都没有。人家年收入几十万,我们呢!唉,不提了。阿君叹了口气。

客厅里的电视机正在播放着一部新的电视剧,我知道阿君根本没有心思再看。她长叹了一口气说:“为此,我的父母也感到十分后悔,对不起我,这也不能怪自己的父母。我自己在那个时候也是没有脑子的。我不是说我要旧情复发,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唉,要是当年我与小金结合呢?当然,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假设的。”

14

机会很重要

阿彦是一个幸运儿,每次见面他都会自嘲是命运眷顾。1978年大返城的时候,阿彦是通过一张自己填写的病退表格回到了上海。那时在云南农场的知青们都不干活了,省委书记一句“不愿意留下的都回去”的话打开了知青回城通道。阿彦说,那时回城都是各有各的路子。父母在国企的话,你能够有顶替机会就此可以进国企工作了。阿彦的父母早就退休了,剩下的就是办理病退手续。那时在农场的医院里张贴着许多办病退手续的样张,上面写着各种疾病应该如何填写的说明。阿彦稀里煳涂写了自己得了肝炎,到场部去盖公章。阿彦说,那时到了场部一看就乐了,只见一个个公章挂在墙上随便盖。挂公章的地方旁边有个站岗的,就是看着这些公章,只许自己盖,不许拿走。哈哈。

刚回城的阿彦有些抱怨,病退回来的知青大部分都被分到了街道的生产组工作。阿彦告诉我,那时他所在的生产组做的是书籍的装订。国营的印刷厂把印好的书籍拉到这里,我们用裁纸机把书裁剪好,然后在机器上装订,简单地重复劳动。那时他非常羡慕我们这些进了国有企业的朋友,收入比他多,名气比他响。阿彦说,连谈个对象对方都要问是国企的还是生产组的!好像生产组的人是低人一等的,真气人!

阿彦的幸运之路是从街道要搞人口的普查开始的。那时把阿彦借去搞人口普查,一干就是两年。结束人口的普查时,正好街道后勤科要招人,阿彦就报了名。阿彦说,那时在街道搞人口普查两年了,自己与街道里的人都混熟悉了。阿彦很快就被录用了。

到了1995年区政府的机关事务局招人。阿彦又说自己在街道就和他们很熟悉了,通了一点关系很快就被录用了,他就又跳了一级,到区政府工作了。虽然在机关是管些婆婆妈妈的后勤工作,但是总比在农场种地和在生产组像机器人一样干活好多了。阿彦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

那时我们聚会的时候,阿彦总是说自己的机会好一些吧。他感到我们知青出身的人,要比别人辛苦。阿彦在生产组的时候就去读了电大,拿到了大专的文凭。他说,要不然那里还会有现在的位子?在工作中,阿彦感到我们知青的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比别人吃苦。什么加班加点都无所谓了。

退休后阿彦也经常说起自己的经历。他认为,自己一直珍惜现在这个公务员的岗位。我们知青一没有后台,二没有知识,就靠这样的机会和拼搏才能有这样的结果,真的不错了,很满足了。

大家说,还好阿彦当上了公务员,退休工资高啊。哪像我们在企业退休的,差距大着呢!

15

我们就是缺少文凭

阿宏是我们这批从一个学校出发上山下乡的同学中,从农村回来后唯一在城里的学校里工作过,他是在一所小学退休的。用阿宏的话说,自己不是当老师的料,能够到小学工作是因为顶替了的政策。阿宏的母亲是那所小学的老师,为了儿子能够早点回城,还没有到退休年龄就提前退休了。

阿宏曾经这样抱怨过——

“我们是69届的中学毕业生。要说‘老三届’我们轮不上。人家老三届毕竟在中学里好歹读过一些书。我们呢,66年小学毕业就碰上了‘文革’,到了67年底是按照地区统一分配进了中学。一直到70年上山下乡,在中学里没有读过书。有的是什么学工学农。我们是没有知识的一届中学生。到云南以后,怎么可能学知识,每天的劳动已经叫你够受的了。好不容易回到了上海,面临的是工作,结婚等一系列的事。当然,我们中间也有人回来以后读了业余的大学,现在是享用一辈子了。可是这真是极少数啊。”

阿宏记得他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校长问他能干什么?阿宏感到自己一没有文凭,二没有知识,总不能误人子弟吧。他想了半天,对校长实话实说,我做些后勤工作吧。

阿宏在学校干起了总务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平日里事情不多,就是买买教材,帮着后勤工人打扫卫生,管理学校的仓库等等。令阿宏苦恼的是有了电脑后,他一窍不通。阿宏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后来人员一调整,阿宏只好去管门卫了。阿宏对我说:“我是心平气和的,总比下岗好。”

我曾经对他说,你在学校工作,抓紧点去读点书,混个文凭后日子就好过了。

阿宏一听立即反驳我:“读点书混个文凭。唉,我的脑子天生就是笨。不是没有去读过。从高中开始补齐,就是考不出。那个数、理、化,它认识我,我是什么也不懂。我们在中学的时候哪里学过?加上家里的事实在多,结婚以后,四个老人一一为他们送终;儿子先天身体不好,跑医院是家常便饭;爱人很早就下岗了,摊上这么一大堆的事,这二十多年也就过去了。”

说得也对啊。我们这代人就是该读书的时候没有读书,都跑到农村去种地了。就像阿宏说的:“不怨天,不怨地,就怪自己不争气。我们摊上了这样的年代,自认倒霉吧。但愿我们的下一代好一些,但愿我们的国家再也不要折腾了。”

好在阿宏一家的日子过得还可以。阿宏的孙子已经上三年级了,老两口与儿子最大的分歧就是分数第一还是快乐教育。我们都劝阿宏不要去干涉下一代啦,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才是硬道理。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眼睛一张开,活着,一天的退休工资就到手了。

16

我们不要这样的磨练

老三退休后还在干活,为自己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一大批国有企业纷纷关门倒闭。老三所在的企业也是如此,他只好回家自谋出路。那些年已经要奔五十的人,自己创业的难度只有老三自己明白。

老三在家里排行第三,上面有两个姐姐。上山下乡的时候,父母死活不肯让老三到农村去,因为他是家里的独子啊。可有什么办法呢?学校里又是办学习班、又是派人到老三的父母单位去恐吓,没有办法,老三只好去了安徽插队落户。

一直到1979年在大返城的时候老三终于靠着顶替父亲回到了家里。老三所在的厂是一家中型的国营企业,进厂后老三学做钳工。老三感到一生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在厂里当工人的时候考上了电视大学的经济专业。老三告诉我,自己读书也是一波三折。幸好父亲的老领导比较开明,在父亲一再央求下才同意老三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前提下读书。老三说起那段经历有些感慨:上班、读书、结婚、生子都挤在一块儿,那时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啊。

老三毕业以后厂里安排他搞市场的销售。那时厂里的日子还可以,但是到了96、97年就不行了。产品老化,开发新产品的资金严重不足,加上国企在机制上的许多弊端以及厂长因为受贿进了监狱,企业渐渐地走下坡路了。到了98年,厂里的工资也发不出了,老三只能倒闭回家了。

老三回到家里整整闭门思过了一个星期,他不愿意就此罢休。记得那次我们在路上偶遇的时候,老三那口气真棒:我是个男人!

老三说,在安徽插队落户的时候,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都生存下来了,眼前的这些困难怕什么。

不久我得知老三和厂里的一些朋友合计,自己开了一家公司,有了自己开发产品。老三家里都很支持他创业,两个姐姐和姐夫都投资入股,老婆把私房钱都拿出来了。加上在做过销售有人脉,老三联络了一些老客户,市场很快就打开了。

说说很简单。这里面的酸甜苦辣只有老三自己知道。为了打开东北的市场,他一个人坐了三天的火车跑到哈尔滨。老三在人家单位的门口坐了三天,感动了“上帝”,产品进入了东北。所以老三总是说,人的一生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去奋斗。老三认为,我们一些知青朋友不奋斗,有的是机遇不好,有的就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社会在进步,我们不能自暴自弃,总是感叹生不逢时,否则很容易被社会淘汰!

这次聚会,大家再三邀请这位私企老板来聚聚。老三正好在外地谈生意,得到消息后当夜赶回上海。酒过三巡,有人说老三的身上展现了“知青精神”。老三大喝一口大声地对在座的患难兄弟姐妹们说:知青精神,都是吃饱了撑的文人瞎编的。我们当年的苦还没吃够,你还想让你的后代去吃这样的苦?

17

生不逢时,还是要靠自己

老彭是我们一起上山下乡的知青中唯一的一个处级干部,大家说他混得不错。现在每月近万把元退休工资,活得真潇洒啊,祖国的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老彭回城后就进了街道的工厂工作。由于他农村的时候就入党了,在一大批回城知青中显得很突出。当然,有关他入党的事情,有的朋友有不少看法,认为那时他是靠……(此处省略)。

在街道工厂上班不久,领导就让老彭(那时是小彭)到工厂的工会工作。老彭借此机会在这段时间考取了区业余大学,读中文专业。毕业以后老彭被调到xx局协助工作,主要是搞整党,那是86年的事情,这以后他就留在局里了。这一路走来还是比较顺利的,现在大小是个处级干部。

如今大家都是退休大军里的一员了,昔日的恩恩怨怨早就烟消云散了。私底下老彭对我说过,在农村的时候对不起几位知青兄弟,现在有些后悔啊。

刚退休的时候,我们有一次小范围的聚会时老彭有一段感言——

“回来以后,快近三十的人了,我们是一无所有。找对象,人家一听是知青就摇头了;要结婚,没有房子;要工作,一切要从头开始学起。因为要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在农村修地球。大好的光阴就这样浪费了。与同龄人比较,我感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很多,幸好在农村入党了,否则哪来今天的日子。这些年我最深的一个体会就是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啊!我是一面结婚生孩子,一面读大学。生活的节奏是在高速度的运转。说句难听的话,为了生存下去。在机关这么多年,一会儿考职称,一会儿考各种上岗证书。前几年还要学习电脑,否则根本无法工作。考了一辈子,现在可以结束了。自己也要退下来了。”

聚会的时候,老三说了一句话一下子冷场了。老三说,你能混到今天,有好几个兄弟的肩膀都酸痛了。

老林见状扯开了话题:生不逢时,现在怨天怨地也没有用,十年动乱也不是光我们知青遭难。所以,我真的希望我们的国家不要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门心思搞发展,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我们的下一代会过得比我们好,我们呢关键点是健康长寿啊。

18

把我扔到大海里去

老张一直是个单身汉。回城以后过了几年,大家都各自成家生子了,唯独老张依旧慢悠悠地活着。大家见状都张罗着给他介绍对象,结果基本上是女方看不上他。久而久之老张不愿意去相亲了,他说不愿意拖累人家姑娘。

现在老张最乐意的事情就是等着组织者的召集,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老张肯定要喝醉。有时的醉话说得够狠的:老天爷啊,为啥生我出来!

大返城的时候我们都回来了,老张高兴不起来。后来老张告诉我,当时他有过不愿意回城的想法。那时老张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兄弟姐妹都成家了,老张感到回来成了家里多余的人。最后下决心回城的原因很简单,老张感到大家都离开农村了,想想今后连个朋友也没有,一咬牙就回来了。

老张进了生产组工作后心情一直不好。有一回见面后他抱怨道:“每天就是8、9毛钱,陪着阿姨们干活我连话都插不上。”回城后老张住在一间亭子间,这是他父母的房子。在回城后不久,因为一次车祸,老张的父母都不幸去世。后来生产组解散了,把他们分到街道的一家工厂。到了89年的时候工厂倒闭了大家各自自己找出路。

我问过老张,那时为啥不找个老婆结婚过日子?老张苦笑着说,你看看我这个长相,再看看我的工作,上海姑娘会要我?连外来妹都嫌我收入太低,我还有啥话可说。

唉,老张就独自一个人活着。那些年他摆过地摊、到外地的工厂去干过,也骑过黄鱼车帮别人运东西。反正只要能混口饭吃吃就行。在街道的关心下,老张开始当保安了,总算安定一些。

前不久,老张“发财”了。他居住的石库门里弄轮到动迁,老张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他说,这辈子还从来没有看见这么多的钱。有朋友见状忙着帮老张介绍对象了,老张也寻思着该成个家。迈上60这个门槛后,老张感觉身上的毛病越来越多,血压高、肾也不好,每个月的看病的钱要花掉不少。等到了开始要奔70了,老张还没有成家。

这回疫情过后,我们憋了一年多终于有了再次聚聚的机会。我好奇地问老张,那些介绍来的对象都看不上?

老张呵呵一乐说:“只要是女人,我都看得上。可惜啊,人家是看上我那点钱和动迁分到的房子。你说,这样的女人我敢要吗?”

分手的时候,老张的眼眶有些红。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兄弟,我自己知道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你们都好好活着,等到了我走的时候,就请你们帮个忙,把我扔到大海里去……。”

听到老张的这番话,站在周围的几位曾经一起上山下乡的女同学都哭了。

19

生活其实是平平常常的

上山下乡那会儿阿英是不少男生追求的目标,但是阿英不为所动就是不谈恋爱。阿英长得很漂亮,人又文静。平日里除了上山干活,与大家的交往不多。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了,阿英是个乖乖女,非常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农村十年家长反复叮嘱的一句话是不要谈恋爱结婚,总有一天可以回家的。

真佩服阿英的父母有远见,佩服阿英的听话啊。

知青终于等到了大返城。阿英回城后顶替她的母亲进了托儿所工作一直到退休,用阿英自己的话讲,生活过得平平常常的。

阿英回城后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他是67届的中学生,比阿英大两岁。阿英的先生原先在吉林插队的时候谈过一个女朋友,很不幸的是那个人后来得了癌症,才25岁就走了。为此阿英的先生一直很郁闷,认识阿英以后才好一些。阿英告诉我们,他们结婚后,阿英从来不提起过这件事,生怕老公为此伤感。

大家都说阿英是典型的良家妇女。一辈子没有挪窝就在托儿所工作,带出的孩子有的现在已经工作了。阿英说,她很喜欢孩子的,虽然在托儿所工作,收入不高,但是很稳定。

阿英的老公很能干,退休前已经是一名处级干部,每天有小车接送,收入也不错。阿英的一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在老爸的帮助下很快就进入一家央企工作。女儿现在已经成家并且有了儿子,阿英退休后帮着女儿带孩子,开开心心的过日子。

阿英说,我现在天天做好“保姆”的事,也不出去玩。休息天,一家七口(俩亲家加上小两口和外孙)由女婿开车出去玩玩,日子过得很开心的。

我们都羡慕阿英的日子。我们这些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青能够像阿英这样开开心心过日子,真好啊。

有一次聚会的时候,阿英告诉我们自己与女儿有点小分歧。原来她看不惯女儿大手大脚花钱,什么都要买进口的东西。阿英认为,这样下去外孙要惯坏了。阿英还说:“我们那时在农村的时候真是苦啊。有时我对女儿讲起那些往事,她会说我是瞎讲。现在的年轻人哪里知道我们所受的苦啊。”

唉,代沟吧。

从阿英平平淡淡地讲述中我们得知,她最感激的丈夫。当了官以后一点也没有官架子。特别是别人什么送礼啊,他都很坚决退回去,一个很正宗的人。丈夫对阿英特别好,很顾家,从来不在外面乱七八糟的。阿英说这是自己的福气。阿英的母亲特别喜欢这位女婿,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女婿生个病,老太太会急得要死的。

阿英说,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工作狂。他总是说,我们知青出生,没有别的本事,要想在单位里站住脚,就要比别人付出得更多。

20

不打麻将我还能干什么

大家都知道,要找大军打电话时没用的,他从来不用手机。大军仿佛是一位与时代隔绝的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是一个大老粗,没有读过书。我们聚会通知大军只能找上门去,但是不是到他家里去找。大白天的找大军,你只要到他居住的小区麻将房里准保找到他。

大军说,不打麻将我还能干什么

早些年大军曾经有段独白——

“我们知青的生活没什么可以多说的。吃了十年的苦头,好不容易回到了上海,大家都差不多。进单位,结婚,生孩子。没有多久就开始下岗了。我在的那个厂,一直混到92年就不行了。我回来以后就一直没有出去混过,老婆的意见很大。她还在上班,就靠她把这个家撑起来了。说起来我是个男人,也真没用。你们是知道的,我们在农场的时候就谈朋友了。回来以后就结婚了,我的孩子现在已经工作了。儿子的收入不错,每个月有7、8千元。每个月都给我一点零用钱的,算是这个儿子没有白养。”

那天大军反问道——

“我们能干什么呢?现在找工作,文凭很重要,我们没有的。要技术,一点也不懂的,谁会要我们。要么就是做做保安。街道里来动员过我的,我不想干。一把年纪了,谁还站得动。我已经有高血压了,儿子也不同意我去当保安。小子怕我丢他的脸,他现在正在谈女朋友了。我现在上午在家做做家务,下午到棋牌室打打小麻将,小来来。你还别说,我的‘麻友’都是我们知青朋友。唉,大家都一样的。晚上就在家里看看电视。天天如此,长命百岁,哈哈!”

现在呢,大军已经打不动麻将了。65岁的时候,大军大病了一场,差一点送了老命。脑梗的后遗症迫使他只能蜗居在家里静养,靠着老婆的精心照顾过日子。

最近我们几位约好了一起去看望大军。看见大军在家里的阳台上躺在一把躺椅上晒着太阳,嘴里依旧是改不了的老习惯叼着香烟。见我们来看望他,大军了他的老伴都很开心。大军断断续续地说——

“你们混得都不错的。我是高不可攀的。不过,我已经很满意今天的生活。这个社会的竞争太厉害了,我们知青有几个能够竞争得人家的。能行的人早在农场里就很能干了。也许这也是爹妈给的,有的人就是聪明,我就是笨一些。我最大的满足就是老婆对我还好,我最幸运的就是在农场就把女朋友谈好了。要不然,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了。”

听罢此话,大军的老婆拍了他一下。她说:“唉,跟了你一辈子了,今天才听到你的表扬。”

21

饱汉不知饿汉饥

宝宝,真是一个活宝啊。在我们这个群体中,她是一直唱反调的人。快奔70的人了,整天在微信上与人辩论。人们给了她一个雅号:无悔派。

也难怪宝宝,嫁了一位好老公。她的丈夫在农村的时候有一个一辈子享用的荣誉:参加过全省知青会议,受到领导们的接见。直到今日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就是这张照片,虽然有些发黄陈旧了。

宝宝的名言——

“我们知青不要都怨生不逢时!上山下乡是伟大领袖的战略部署。再说假设没有上山下乡,我们都在上海工作,难道就没有差别了,还是有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付出了多少,就会有多少回报。社会永远是在竞争中前进的,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竞争,不竞争,我们的社会能进步吗,我们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吗?”

有人戏言:这叫做饱汉不知饿汉饥!

有人问道:照你这样说法,上山下乡是正确的。既然如此,你和老公为何都回城了呢?

宝宝听了以后很生气。一次她对我说,这些人都是怨天怨地,就是不想想自己努力了多少。

宝宝回城以后顶替她的母亲进了一家塑料工厂。她结婚以后没有马上生孩子,在她66届初中毕业的老公的帮助下考取了区业余大学。边工作边上学,宝宝的生活是很紧张的。到了34岁以后我生了孩子。宝宝大学毕业后,厂里搞企业上等级工作,把她从车间调到厂部工作。由于干得不错,宝宝很快就被调到集团公司办公室工作。再后来宝宝被提升到了下属一家厂当了党委副书记,一直到去年退休。

宝宝曾经这样说过——

“这一路走来,这里面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可以说,时时处处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你不进步,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干,马上就有人会超过你的。就说在工作岗位上,我沾了女同志的光。有时来了一个机会,需要女干部,我就上去了。可以说,我回到上海以后,一直在读书。考职称要读书;学电脑,要读书。各种各样的培训一直没有停过。好了,现在退下来了,我终于可以歇歇了。”

退休后宝宝最为生气的一件事情,被在一起上山下乡的同学群里踢出去了。为啥呢?我私下问过群主,得到的答案是:“太烦人了”。确实,宝宝有点烦人。每天早中晚三次要转发大量的东西,都是“厉害啦……”一类的文章。还要不断与人辩论,她的观点就是上山下乡是正确的,那个十年是艰难探索等等。

群主告诉我,她就是仗着老公曾经是一个知青典型,大喊大叫伟大的知青精神。人家一反驳宝宝就会死缠烂打,一定要把人家打趴下才算完事。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这号人不受欢迎。我是听了大家的意见后才将她踢出群的。这样的人,到了这把年纪改也难啊!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上海余杰  图片来源网络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