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知青力作《敕勒川年华》 作者:林小仲


推荐知青力作《敕勒川年华》

【林小仲的话】:我向大家推荐友人著书《敕勒川年华》,这本书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被誉为当代青春之歌,讲述一代知青在内蒙古草原的成长历史。本书简介:书中描写北京最负盛名的男中、女中的一群男孩儿女孩儿,在敕勒川度过的青春年华,在边地宽乡,感受淳厚乡亲,在非常年代,灵魂获得救赎。欶勒川,滋养了他们浓厚的乡土情怀,引导他们走向更加辽阔的人生。留下的是一首汉蒙礼赞,一曲京蒙长歌。

本书作者是北京知青、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学专家冯同庆老师,他毕业于北京四中68届高一、上山下乡插队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长期从事社会学教学和研究。他的夫人许惠英曾与我们一起下乡东北呼伦贝尔阿荣旗,许惠英是北师大教授。我为他们将真实的知青历史著书立作而感动,将一部感人的知青纪实文学奉献给我们。2018年恰逢中国知青大规模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之季,我想这书是送给亲历者、关注者、研究者、收藏者的宝贵礼物。故将对该书的几篇书评也存录,供大家鉴赏。购书方式一并刊发于此,请我的朋友们将本帖发送各知青群、各朋友圈,希望更多朋友有幸与这本书面对面交流,谢谢作者,谢谢大家!( 2018、9、10)

这是一首铭刻在京城游子、敕勒少年、广大知青心中的青春之歌。

真实、生动、深情,引人思索、感悟,激励勤奋进取!

    ——北京四中原党总支书记、校长,北京市教育局督学室原副主任,国家督学刘铁岭

不论怎样的青春岁月,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敕勒川年华》告诉我们,生活是如何造就了人的品格、人的精神、人的信念和人的理想。

    ——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

敕勒川上的北京知青:难忘人生青春岁月,记述历史时代变迁。

——中共北京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长,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2008)组织委员会执行副主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蒋效愚

一百个知青写,就有一百个不重样的知青故事。敕勒川年华,我们的青春年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张晓山

敕勒川,阴山下,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那里也应该是动人故事和诗的故乡。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钱江

有人说:“读史是有益的,却未必有味,读小说是有味的,却不一定有益。”冯同庆先生的《敕勒川年华》以宏阔的视野和温情的关怀打破了这种偏见,给人精神上以独特的享受和难言的愉悦。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回忆录,也不是一部知青苦难史的纪录片,而是一场关于青春、热血、坚守乃至历史使命的朝拜之旅。

    ——中华全国总工会彭恒军

《敕勒川年华》——一部草原知青的成长史。不同于同期由于环境艰苦恶劣进而带来的知青叙事中凸显的苦难与悲情,在敕勒川的浓厚乡情中,知青们的生命中多了温情、多了理解。《敕勒川年华》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叙事,丰富了中国的知青文学。

    ——历史学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赵薇

青春岂能无悔?无悔,有悔,有悟,才有青春,才有青春的升华!感谢《敕勒川年华》作者倾心地叙述,感恩中国农牧民寡言的教诲!

    ——历史学博士,日本山口大学历史学教授马彪

当年的热血青年已经随着生命的轨迹步入老年。白发苍苍之际,蓦然回首,重新回顾那段生命的旅程,在心底依然心潮涌动。《敕勒川年华》描写了在敕勒川这方土地上的特殊岁月,读来感人至深,颇耐咀嚼。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原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

 


一部草原知青的成长史——读《敕勒川年华》

赵薇

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到70年代,千万城镇青年被动员参与到“上山下乡”的社会运动中。下乡知青们的故事是伤痕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更进一步形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无法绕开的组成部分——知青文学。知青们的经历、情感与反思,或通过小说,或通过个体回忆录等,被诉说出来。

《敕勒川年华》是那个时代一群青年的故事。透过主人公司马小宁的叙事,他和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他们这一代青年,有根正苗红者,带着舍我其谁的豪气与志向,想要把革命进一步发扬光大,继续革命;有因为家庭出身等所谓“原罪”因素的,希望通过上山下乡,实现身份的认同、个人际遇的改变;更有甚者以极端的方式寻找自我,寻找认同与社会接受;还有一些在经历过狂热的武斗后,已经开始对社会、对自我进行反思,厌倦了运动,带着赤子之心,怀揣浪漫与热情,想要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有一番作为。

无论是出于城市就业等经济原因,还是政治革命的现实原因,他们面临不同的机遇,但却做了同样的选择。这些被誉为“毛主席的孩子们”的青年们的经历,如果只被看作是纯粹的个人感情书写,显然将把故事格局窄化。他们的故事,既是作为参与者的经历,更是作为见证者的他们,对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另一种记述,从中可以发现看得见、摸得着乃至感同身受的历史。

《敕勒川年华》中的故事叙事,离不开作者对时代背景的认识与理解。故事涉及到了特殊年代下的社会背景,但作者并没有直面书写,而是通过对日常的关注与记录,叙述故事和构建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再反映时代对于个体的历史影响。毛泽东说农村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出身虽不由己,但道路仍可选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面对“主席挥手指航向”,司马小宁们带着赤诚之心,“誓为人类求解放”,前往蒙地插队。权威之于个体的影响,在这样的叙事中跃然纸上。

他们所在的地方是有着“边地宽乡”之称的敕勒川地区。这里地界宽绰、拓垦多年;这里蒙汉混居,农牧兼容;民族融合久已,人心宽厚。因而在《敕勒川年华》中我们看到的蒙地自然、生活环境的书写,与其他插队草原的知青们的文学叙述有显著不同。这种环境使得身处敕勒川的知青们的生命中多了温情、多了理解。这更是不同于同期由于环境艰苦恶劣进而带来的知青叙事中尤为凸显的苦难与悲情。因而,就《敕勒川年华》本身而言,作为一种文学叙事,丰富了中国的知青文学。

中国古代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文学作品和史学研究往往可以起到互相印证、补充的作用。这种特点在文史研究中被称为“文史互证”。研究者可以通过历史研究,更深层次的了解文学作品,也可以通过科学的辨析,从文学作品中进一步发现历史。从上个世纪70年代兴起的知青研究中,除了档案、报刊、日记、书信等基础文献、口述访谈及相关实物资料外,知青文学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来源。透过这些亲历者们所撰写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那个年代他们作为参与者的过往经历,通过辨析,还可以从作为见证者的他们的角度,透过他们的故事,进一步认识历史变迁及其对个体之影响。

《敕勒川年华》的文学叙事的背后,其反映出的历史细节更值得被关注。在这里,文学与创作与历史之间关系不是若即若离,而是紧密关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于文学叙事,将历史真实赤裸裸的反映出来。这种叙事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如在文中,借由老乡之口,对于知青上山下乡这样的历史变迁就已看到当时人对当时事的判断。知青们少不更事,要安家落户,要扎根农村。乡民们看得通透,城乡有差,毛主席让他们修理地球来锻炼,但他们总归要走,只是过个几年的事情。对于当时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在文学的叙事中,其在弊端展露无疑。没有劳动激情,磨洋工,生产管理体制问题重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文学叙述更加接近真实的历史。这是只有亲身经历的人了解的,才能写出来的极具冲击力的真实情节。尽管经过作者改造,但却活生生的给我们了解过去提供了新的不同的角度,让后来人认识历史的纷繁复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过往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知青历程的悲壮抑或光荣,在《敕勒川年华》中,我们能够看到上山下乡之于社会变迁、之于知青个体之历史影响。正是在扎根农村中,知识青年们对中国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甚至是理解。如乡民们为了果腹,瞒产私分。知青们虽不认同,却也能予以理解。在这种深层认识后,天真浪漫的青年们,他们将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留在敕勒川。知青中有的学习医术,有的进行育种,有的参与到农村社会管理中,他们更是用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劳动,为农村社会的改变与发展而去努力。一些人一生的事业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小说中的张朵儿可以说是鲜明的代表,怀揣赤诚,但又温和谦虚,甚至给人以平凡普通之感觉。这样一个女子,在这里开始研习农业,至此与其不可分割,以至后来带着当年的情怀,辗转踏入非洲。在非洲,她与丈夫开办农场,以至于最后长眠于那片第三世界的土地,这显然与他们这一代孩子成长的历史背景相关。作为战后婴儿,祖国花朵,他们在《我是一个黑孩子》的歌声熏陶中成长,见证着计划经济年代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之深厚友谊。

在《敕勒川年华》中,司马小宁他们这些青年们从当年初出茅庐的少不更事,在生存境遇变化中得到历练,从最初狂热的革命激情,到冷静务实,脚踏实地。无论是深邃的反思还是激烈的冲突,作者用一种温暖的、含蓄的表达,既将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又吸引着后来者不断去探究其背后的动因,进而超越时空,让后来人能够深度的认识、理解他们的时代与他们的故事。这可谓国家、社会之大历史与个体生命小历史之间的碰撞、适应与互相发展。这些人中很多后来依然与敕勒川保持着亲密的联系,他们和敕勒川之间的融合反映的正是历史长河中中国人的“共生”、“和谐”的观念。

(作者:历史学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

 


“青春悔悟”的永恒追求——感谢《敕勒川年华》作者倾心地叙述

马彪

“青春无悔”,人类永恒的美好愿望!而青春岂能无悔?这是我读冯同庆知青小说《敕勒川年华》之后最大心得。

北京四合院出身的“乖乖孩”、“文革”发祥地来的知识青年、毛主席派至“广阔天地”的城里孩子、既有“改天换地”、“大有作为”的抱负,又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义务……。天地未因此改变,“再教育”确使我们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中国农村!作为读者,我与小说主人公小宁有着太多相似的人生经历和人格交叉,也许这仅仅是我类特定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知青史”是一部特殊时代的历史!在哲人们将其上升为历史哲学之前,我感谢作者所做的文学提炼。以史为鉴,历史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的恰是全色光谱。“乖乖孩”的经历,实为知青史中的重头戏。

青春岂能无悔?没有冲动的青春存在吗?冲动就会过度,有过就有悔过甚至忏悔。东方人讲“三省”,西方人讲“原罪”,形式不同,道理唯一。“圣人”无过,那是“青春无悔”的愿望和结果。小说的最后在小宁的帮助下,小驹打开了心结,悟得“对就接着做,错就给改过,等谁了断?自己了断!”进而言之,心圣(古人所谓“内圣”)才是罪与罚的了断,更是有悔、有悟之后“无悔”愿望的境界,“青春”的升华!

据说现今“青春”的年龄标准已经重新界定为18-65岁了!那么,人类由青春而生发出的“悔悟”的愿望期也会延长,再延长!无悔,有悔、有悟,才有青春,才有青春的升华!感谢《敕勒川年华》作者倾心地叙述,感恩中国农牧民寡言地教诲!

(作者:历史学博士、日本山口大学历史学教授)

 


难以忘却的记忆——冯同庆和他的《敕勒川年华》

彭恒军

得冯同庆先生赠书后,我为该书所取得的成就兴奋不已。

有人说:“读史是有益的,却未必有味,读小说是有味的,却不一定有益。”冯同庆先生的《敕勒川年华》以宏阔的视野和温情的关怀打破了这种偏见,给人精神上以独特的享受和难言的愉悦。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回忆录,也不是一部知青苦难史的纪录片,而是一场关于青春、热血、坚守乃至历史使命的朝拜之旅。我与冯同庆先生相识多年,冯先生是著名的劳工理论专家,据我了解,他退休后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向小说创作,有计划地撰写了多部很有分量的小说。冯同庆先生的每一部小说作品,我都读过,在阅读冯同庆先生作品的时候,更是增加了对先生为人治学的了解和推服。先生邀我写几句话,虽然深知自己难担此事,但由于我对先生撰写此书的长期关注,觉得毕竟有些话要说,所以还是不免觍颜为之。

这部长篇小说以特点年代为背景,对知青岁月作了极为丰富真实的还原,让读者得以窥见特殊时代人与人之间和人与时代之间复杂又温情的关系。在深入阅读之后,你可能会发现,这和你之前读过的知青小说一样又不一样,一方面,你觉得自己能理解,但是另一方面,你并没有真正的理解。

冯同庆先生对蒙汉历代史实、掌故极为熟习,谈起来原原本本,如数家珍。冯同庆先生诗文兼擅,博涉多通,只寥寥数语,就把问题讲的清楚深透又富于风趣。书中典雅的文言文、洗练白话和活泼的方言相映生辉,形成一种热闹又沉静的文风,似胡适那种平如清水的路子。他的雅是清白的,是明白如话的基础上夹杂些文言文。他的白话,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白话。他的方言是戏台上说白的那种白,是俗语的土白。他的文字是质朴、真切、讲究分寸的。

一般而言,十年文学的一个重要前提首先是将时代建构和表征为社会灾难。倘不充分写出“浩劫”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戕害,以及对芳华难以绽放的残酷,就无法把它表征和建构为一个社会灾难,因此也就无法完成深刻反思。但冯同庆先生则是通过勾勒知青真实生活表现特定年代的特定价值。他选择传递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度,这种温度并不是对时代的粉饰,而是在特殊年代也未放弃对美好善良的坚守。善良不需要回报,因为善良本身就是回报。冯同庆先生在叙事模式和价值取向上,侧重于探寻人与人之间、人与时代之间、人与内心之间的关系,他没有选择对抗,也没有放弃和解,更没有掉进苦难美学的窠臼,这一点特别让人感动。

难得木讷是君子,难得静默是良人。小说里的北京知青多是内心平静的人,这可能是命运规定作者这样写。我甚至在想,他内心里是想用他的文字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的巨大变数。就像“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到的人。”或者是,人各有命,必须要分头领受,没有人能够分担,没有人能够逃脱。如果做这样犀利的描述,小说可以更好看,至少小说的张力更大,但冯同庆先生性格温厚,他并没有辛辣地表现这一点。他更想表达的是,草原的辽阔和敕勒歌的悠扬涵养了丰厚的人性,那段青春的温情叙事向未来坚定敞开的是更广阔、更深厚、更美好的生命历程。我想,这更应该是人生的正解。

知青小说结集甚夥,但像《敕勒川年华》这样一部重要的著作,我觉得是非常特别的一种。我相信,这部著作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

(作者:教授,任职中华全国总工会)


    《敕勒川年华》——50年有情怀有温度有味道的青春记忆!

《敕勒川年华》是新版的《青春之歌》50后的《青春万岁》!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封面扫二维码欣赏《土默川随想》纪录片,感受敕勒川沧桑历史壮美画卷内文扫二维码聆听腾格尔演唱《敕勒川》,感受内蒙古青春激情诗意年华京东自营店铺有售。https://item.m.jd.com/product/12422905.html

邮购电话010-85119023 010-65265922。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干面胡同51号世界知识出版社


林小仲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63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