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巽达:《芳华》:凭吊悲欣交集的青春
作者:林子搜集
|
|||||
《芳华》:凭吊悲欣交集的青春 作者:刘巽达 来源:光明网 2017-09-13 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了无限伸展的青春美体,那精致的五官、黑亮的头发、修长的秀腿、弯曲的足弓、欲望的红唇……简直是一场精美的视觉饕鬄。廉颇老矣的冯小刚用姑娘们的躯体,浓墨重彩地描绘心目中的青春。 上周东方卫视一档节目里,冯小刚聊《芳华》,聊得很放开。他如是描述青春情结:当年的文工团里,舞蹈演员的美丽让青春的冯小刚不能自持,尤其是看到她们浴后打闹的情景,简直美得不可方物,好几次,他特意装着与她们不期而遇,可是一旦迎面而过,他竟不敢大胆凝视,而是低头旁视擦肩而过……这个缠绕了几十年的情结,如今遇上严歌苓的《芳华》,他终于可以“满足”一把。 于是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了无限伸展的青春美体,那精致的五官、黑亮的头发、修长的秀腿、弯曲的足弓、欲望的红唇……简直是一场精美的视觉饕鬄。廉颇老矣的冯小刚用姑娘们的躯体,浓墨重彩地描绘心目中的青春。 是的,他用了大量的篇幅,不厌其烦地展示躯体。不过好在,他在展示中没有忘记故事和情感的要素,于是有了“躯体之美”和“人性之恶”的纠缠和拉锯。虽然是“小恶”,但对人生的残害并不轻微。影片最主要的两个男女主人公刘峰和何小萍,虽然心地善良品质优秀,却受到同伴们的排挤,前者因为对独唱演员林丁丁的不当爱慕与冲动,受到“前功尽弃”(部队有名的“活雷锋”)的处分,被发配到遥远的边境,最后在对越反击战中失去一臂。后者因为“偷穿军装拍照”以及“排练后的汗臭味”被伙伴们鄙视,渐渐失去自尊,竟至沦为自暴自弃。等到终于在野地医院因抢救和保护伤员而成为英雄,她却承受不住巨大的荣誉而一度精神失常…… 美丽的身躯,美貌的人们,美好的场景。可是这一切都架不住时代的瘟疫,在拥抱一下异性身体就是犯错、穿个海绵胸罩就被嘲笑的年代,那些“可笑的错误”,足以让纯洁的青春年华蒙上污垢。时代的一个小恶,却可能让一个人的人生充满坎坷。当我看到刘峰复员后在街头被穿制服的管理人员欺负、做着无力的抗争,当我看到何小萍神情木讷地看着昔日同伴翩翩起舞、忽然起身离开、和着音乐跳出娴熟的舞姿……刹那间,我的泪水夺眶而出。那么美丽的灵魂和躯体,老天爷为何要让他们受罪?美丽和受罪的极大反差,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 通过聚焦个体,冯小刚展示了一部“部队文工团兴衰史”,兴衰之间,刻着满满的时代烙印。那可真是“时代宠儿”们悲欣交集的青春史啊,历史的车轮就是那样无情,瞬间碾碎了宠儿们的梦。一时间,佳丽们嫁人的嫁人,转业的转业,今日酒醉之后,来日永不相见——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冯导调度场面的功夫堪称一流,他是极尽煽情啊:散场酒席上,但见文工团员们一个个哭成了泪人,唱着,喝着,不知明日流落何方…… 当刘峰回到人已走散的文工团旧址时,望着空空的练功大厅,他的眼前恍然出现战友们的生动姿态。然而物是人非,文工团将成为已故的历史。他悲从中来,却只能木然地面对眼前的现实。而在先前还沉浸在姑娘们曼妙身姿中的观众,此时此刻,不由得与刘峰感同身受,百感交集。 尤可称道的是,冯小刚拿出了他当年调动战争场面的强项,将有限的战斗场面拍得出生入死血光弹影声效袭心。因了这些镜头,影片的意蕴得到了极大的开拓,它将文工团员的生死和人生,嫁接到更为宏大的时代背景上,使得主角们的青春年华,闪耀着超越小我的光辉。由此,影片所具有的“时代记录”之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当一切都尘埃落定,两个苦命人来到埋葬英雄的墓地,看望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坐在车站的躺椅上,一个是独臂残疾人,一个是精神疾患愈合不久的独身大龄女,经历了生生死死的一切之后,且听他们如何倾诉心声。这时,何小萍问刘峰,那天我去送你,知道我想对你说什么吗?然后是矜持的沉默。最后还是何小萍告知答案:我就想对你说,抱抱我吧! 于是,刘峰用那支仅存的臂膀,轻轻搂过她,而何小萍也温柔地靠在他的肩上……画外音响起:五年之后,当刘峰经历一场与死亡擦肩而过的大病时,是何小萍陪伴在旁,他们相依为命,过着恬淡的人生。 冯导太懂观众心理了:好人让他们受尽磨难,让人肝肠寸断;然后结局又让人不太绝望,给人聊以宽慰。真是怒而不怨哀而不伤,一切恰恰好。 这真是一部好电影,我沉浸其中,几番泪下。它性感而不媚俗,激越而不逾矩,有残酷存焉,亦有诗意藏焉。这是一次对往事的回忆,也是一次对青春的凭吊,更是一次对生命的问候。这是一部“向青春致敬”的诚意之作,我要为这份诚意,致敬!
《芳华》突遭强制下架,真的吗? 作者:刘巽达 今天的微信圈“头条”,无疑是“《芳华》临时被禁了!”的新闻。查了一下,暂时没有正规主流媒体的“正式发布”,但估计待会就会铺天盖地地跟进——现在的“新闻流程”大抵如此:发端于自媒体,然后才是主流媒体的跟进。 我看了消息来源,是一个微信公号“发现端倪”,它说:就在一个多小时前,从某票票上买冯小刚的电影《芳华》的票,突然发现,上面原定9月29日上映的《芳华》没了踪影,无法购票。然后致电若干影院了解到,大家接到了通知,暂停《芳华》的排片,已经排片的,全部锁场停止售票,未售出场次全部取消。 看来不是空穴来风,极有可能,《芳华》是被禁了,或者是需要“大改”了。根据此前的经验,“大改”是基本选项,改到有关部门和领导满意了,再“择日上映”。看来,冯小刚的影片“命运多舛”已成宿命,太顺利,就不是冯小刚了。 据说,当年的《1942》,改动62处;而《我不是潘金莲》,一度差点改名为《我是李雪莲》。每次临时阉割,估摸宣发费将损失不少。据说此次的宣发费是2000万,不过算不算“打水漂”还不好说——有时候,早知会临时阉割,还不如不如不“宣发”。停禁也好,修改也罢,一向是“最好的宣传”,让观众充满“违禁”的好奇,纷纷赶早,趋之若鹜。 冯小刚曾在中国电影导演表彰大会上,讲中国的电影审查,情到深处罕见地激动落泪,难掩话里有话:“这20年,正好赶上中国电影翻天覆地的一个20年。导演们在这20年中,内心都非常挣扎。过去,是在电影厂做导演,电影学院分到电影厂,国家给钱拍电影。这20年,东奔西走,四处磕头求人,喝大酒,找钱。这20年,又要满足观众的需要,市场的需要,又要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非常挣扎。这20年每个中国导演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折磨,这个折磨就是审查。举个具体的例子,一个导演写一个剧本,请编剧来,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想一句有意思的台词,想一个非常好的细节,把故事放在非常站得住脚的、和我们命运相关的大背景里,但这个背景需要给虚了,不能提,它就只能变成一个形式范。?这词你得改了,这词你不能说。有时候,也许对一个细节、一句台词的意见是有道理的,但是还有很多时候,你拿到那个意见,令人啼笑皆非、匪夷所思。当一个导演,坐在电脑前,写一个你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段落的时候,你的那种心情,和你明明知道这样好,但是你还要坐在电脑前,把它往不好了改的时候,所有的这些导演都受过这些折磨。好莱坞导演受这折磨吗?当你在剪片子的时候,反复地去剪,反复地去弄,都是为了把片子弄得更好,现在为了能够通过,要把它剪得不好了。但这20年大家怎么还就坚持下来了呢?能够把中国电影推动到今天这么的繁荣?我觉得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这帮傻子太爱电影了!太迷恋电影了!电影的魅力太大了!”以上这些话是肺腑之言,含着切肤之痛!细细分析,“含金量”很高。当一个导演,奉命去剪片子的时候,不是往“好”里剪,而是往“不好”里剪,“好莱坞导演受过这折磨吗”?问得好! 而且据我观察,那些“非改不可”的小细节,完全是没事找事的瞎敏感。放在那儿,哪里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太小瞧了人民群众的免疫力。而且吃瓜群众看电影,主要是图个乐子,根本分辨不出“微言大义”。而能够从中“看到”什么“不一样的东西”的人们,你哪怕剪得毫无逻辑,甚至到了“看不懂”的地步,他还是能够看到“镜头之外的东西”。 冯小刚说,这帮傻子太爱电影了!才不是呢,而是没得选择。你被剪得毫无章法的电影,人们“太爱”吗?NO,NO,只是“不得不爱”。现在人们可以理解了吧,为啥这些年?国产电影粗制滥造的吐槽不绝于耳?盖因投资者和电影人为了“保险”起见。媚俗也好,粗糙也罢,只要不触及现实,不触碰敏感,总是容易顺利通过,那么,当然是“逐利”而去了。 审查可以,但是要有章法。一部影视剧到了公然排片的时节,说明各项审查已经完成。说实在的,通过审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你总不见得再“叠加审查”吧?那么多专家和领导已经捋了一遍,终于开绿灯了,可是事到临头,突然冒出什么“一言九鼎的人物”随便说一句话,就一切大变样,甚至重起炉灶推倒重来,这哪里还是法治社会? 此前电视连续剧《白鹿原》也是,已然播了一集,突然生出幺蛾子,说要临时停播,结果86集的电视剧硬生生变成了76集,好多生动细腻的场面变得粗糙生硬。那么早先的“通过”是玩玩的吗?为什么不让“一言九鼎的人物”提前劳驾审看?总是用突兀的方式一惊一乍,这样真的好么? 其实呢,真的是审查者们多虑了,如今的人们,谁能读出“春秋笔法”?那真是高看了他们。你们真的可以“文化自信”的,不要弄得像“文化自卑”。影视剧最大的功能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全民娱乐,这一点你们一定要弄清楚。假如你反过来,要把影视当做宣传意识形态的工具,你看看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观众会怎样反应? 所以啊,别高估了电影中某句话、某个镜头的作用,观众们也就把它当做“吸不吸引”的一部分,不会因此“埋下什么不好的种子”。倒是你的刻意虚化或空白,把审美愉悦阉割得破残,才会弄得观众心里不舒服,开始“讨要真相”。导演已经“又要满足观众的需要,市场的需要,又要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非常挣扎”了,你就不能减轻一点他们的挣扎吗? 以前看《金瓶梅》,大伙儿都争相去觅“未删节版”,好像那里埋了春药,看了就会上瘾,个个想入非非做白日春梦。可是看过之后,过来人大抵也就一笑了之,还不就是那几个招数,做都做了,说又何妨?还有贾平凹的《废都》,多处出现“此处删除XX字”,好像那些被删的字里,隐含着无限春光。于是弄得奇货可居,洛阳纸贵。 在“娱乐至上”的环境下,电影审查部门应当适度放宽现实题材的审查尺度,鼓励电影人直面现实,拍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好片。而不是一边批着娱乐至上,一边卡着现实题材,这样做的话,要想扭转局面,必然是一件“然并卵”的事。 但愿《芳华》顺风顺水,在小修小改之后顺利放映。我是有幸先睹为快了此片,并在光明网上发表了“《芳华》:凭吊悲欣交集的青春”影评文章,自认为这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依我一个资深媒体老总的眼光看,它完全不必再动一丝一毫手术的——当然“一言九鼎的大人物”总是眼光独特、明察秋毫,能够从中读出不一样的蕴意,非咱们的水平能比。问题是:你会不会也有“不够高明”的时候? 《芳华》突遭强制下架,真的吗?我希望赶紧有人出来辟谣,说这不是真的,一切按原计划进行。如果是这样,咱们心惊胆战的心情,或能有点平复。不过预感告诉我,这多半是真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