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桐斌之死 作者:白云鸟搜集


 

姚桐斌之死

来源:史事洞察

1

四十九年前,不忍重读的记忆

------四十九年前的今天,对于她来说,是此生都挥之不去的梦魇。

她的丈夫,怀着拳拳赤子报国心从德国回来,为新中国的火箭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在家中被人殴打致死。

她就是姚桐斌的夫人,和丈夫一起从海外归来的彭洁清。

彭洁清与姚桐斌1930年,彭洁清出生于湖南岳阳一个小商贩家庭。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受到父母格外的宠爱,从小就像培养男孩子一样让她去读书上学。

17岁那年,彭洁清获得了美国圣弗朗西斯学院的录取和奖学金,成为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学生。后来,又在纽约大学攻读了社会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了当时已经发展得很不错的IBM工作。

但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彭洁清也像当时很多海外学子那样,放弃了海外的优越条件,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回到祖国。

姚桐斌在海外与君初相见,犹如故人归。

回国后的彭洁清,遇到了相爱一生的恋人。用姚桐斌的话来说,他对彭洁清是一见钟情。

彭洁清第一次见到姚桐斌,是在一次留学生的舞会上,当时的姚桐斌,是一位高高瘦瘦,气度儒雅的男生,用西方特有的礼仪邀请她跳舞,整场舞会下来,两颗年轻的心灵已经慢慢靠近。

年轻时潇洒儒雅的姚桐斌认识不久之后,她被姚桐斌约到北京和平西餐厅,说是有重要的事情相告,其实她心里明白,姚桐斌是要对她表白了。

那个年代的表白没有现在这么浪漫,但却真诚而负责。

姚桐斌开口第一句话是:“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党的事业高于一切,也高于我们的爱情。”紧接着,他又说:“还有,我不能告诉你我从事什么工作,不能透露与我工作的任何事情。”这在旁人听起来,哪里是在表白,倒有点像是在摊牌谈判。

可那个特殊的年代,姚桐斌特殊的身份,彭洁清能理解,两人就这样正式走到了一起。

婚后,姚桐斌继续埋头在科研所里,为中国的火箭早日上天日以继夜地工作,彭洁清则在一所大学里教授英文,同时负责家务。


2

“就算我们没有裤子,也要造出原子弹”------“贫贱夫妻百事哀”。

尽管当时对于向姚桐斌、彭洁清这样的人才,已经给予了高于普通人才的优待条件,但和两人之前在国外的待遇相比,真的只能用寒酸简陋来形容。

彭洁清回忆起刚回国时的场景,是这样的:

我们住在楼上的单间里,屋里仅有一个洗脸池子,厕所和浴室是公用的……那时,政府对主要日用生活品实行配给制,按月向居民发放粮票、油票、布票……像这样的条件,比起我们在国外的生活,用北京话说:“差老鼻子了”。但大家安之若素,我从未听见任何人抱怨一句。

当时回国的青年才俊是的,当时归国的知识分子,一心扑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上面,新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是值得毕生奉献的事业。区区简陋的生活条件,从没有人放在心上。

但生活毕竟是柴米油盐,再加上三个女儿的出生,再伟大的人也难免会对艰苦的条件有所不适。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地方闹饥荒,像姚桐斌这样的重要科研工作者,还是受到了特殊待遇——每个月两斤猪肉、两斤鸡蛋、两斤白糖和两条烟。

但姚桐斌总是把肉和蛋留给孩子和妻子,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身形,彭洁清一阵阵心酸,幸亏每个月还会发几斤黄豆,彭洁清像宝贝一样每天早上煮一点,规定好丈夫吃40颗,孩子们一人25颗,姚桐斌每次都说怕吃了消化不好,把一部分黄豆留出来,直到三年自然灾害过后,姚桐斌才告诉她,其实是怕她吃不到,才故意留给她的。

彭洁清、姚桐斌和三个女儿尽管有体贴的丈夫,在那个年代,一家人还是经常因为食物短缺导致营养不良。

彭洁清的两条腿就因为营养不良而浮肿,去看医生,医生告诉她两件事:好好休息,加强营养。

这让她哭笑不得,她说:“我连肚皮都填不饱,怎么谈得上营养?我们又哪里有办法搞到食品来加强营养?”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当别人笑话我们连裤子都穿不起还要搞原子弹的时候,陈毅回答:“就算我们没有裤子穿,我们也要造出原子弹”。我们上中学的时候都学过一篇文章《谈骨气》,作者吴晗开篇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大背景就是自然灾害期间,中国人哪怕饿着肚子,也要打破西方封锁,造出自己的原子弹和火箭。

姚桐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凭借一己之力生产出了过去只能依赖苏联进口的钎焊合金——一种特别重要的航天材料。

1963年,姚桐斌出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遇到了英国、德国的冶金专家。他们问他:为什么当初舍弃我们所提供的,那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个人待遇而回中国去,姚桐斌说:“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从1960年至1965年,姚桐斌领导的703所共开展了500多个研究课题,其中半数为预先研究。当初预先研究的部分,80%都应用在了如今的火箭发射、卫星上天的事业上。

“两弹一星元勋”的称号,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3

“我一定要为你报仇”!

------彭洁清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在研究火箭的,因为姚桐斌在跟她表白的时候已经说过,他的工作是保密的,家人都不可以告诉。

直到运动开始,红卫兵的小报上把703所的事情都登了出来,彭洁清才恍然大悟:“噢,原来桐斌是研究火箭、导弹和卫星的”。

我想彭洁清宁愿永远不知道自己丈夫的工作,因为正是那场运动,那些年轻的红卫兵,给了这个家庭最残忍的一击。

1968年6月8日,彭洁清像往常一样从学校上完课回家,听到家中有人哭泣,不详的预感开始出现在她脑海,直到打开家门,三个吓哭的孩子立马上来抱住了她,屋里有人跟她说:“姚所长,让人给打死了”。

沙发上躺着丈夫满是伤痕的尸体,地上散落着被打倒的家具和踩得粉碎的一副玳瑁眼镜。

在中国,眼镜是知识分子的象征,那个时候人们受的教育是:知识分子不会做工,不如工人;不会种地,不如农民。因此,他们从心里厌恶蔑视知识分子,将憎恨发泄在眼镜上,发泄在姚桐斌这样留过洋的博士身上。

彭洁清没有亲眼见到暴徒殴打丈夫,当她正在大学里面授课的时候,暴徒们闯进她的家中,持钢管猛击姚桐斌的头部,直到将他打到不省人事,邻居们在暴徒走后立刻将姚桐斌送往医院——离她家几百米的703所单位附属711医院(现在的北京航天总医院)。

医院给了两个字:“不收”。

邻居们只好将他抬回家中,死在了客厅沙发上。

这些都是邻居们亲口告诉她的。

在停尸房门前,彭洁清对天起誓:“苍天作证,我一定要为我的丈夫昭雪,一定要为他报仇”!

多年来,彭洁清一个人抚养三个孩子,教她们流利的英文,同时为丈夫的冤情四处申诉。

彭洁清和姚桐斌的三个女儿当姚桐斌被红卫兵打死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周总理大为震怒,下了死命令,一定要限期把凶手揪出来!但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1979年4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才以行凶致死人命罪,分别将两名持钢棒打死姚桐斌的暴徒判刑15年和12年!

1983年,国家给姚桐斌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也是在这一年,在海外友人的帮助下,彭洁清将三个孩子陆续送去了美国,如今,三个孩子都在美国成家立业,只有彭洁清,一直居住在北京。

别人问她,为什么不跟女儿去美国享福,她说:“桐斌的魂在这里,我怎么能离开他?”

 

不应付出的代价

作者:丁东

来源:作者博客

近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标志中国航天技术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欢庆之余,不应忘记为之付出代价的前辈。

中国的航天工业起步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之奠基的科学家大多留学于欧美。近日受到微博关注的姚桐斌就是其中的一位。姚桐斌是江苏无锡人,1922年生于一个贫寒之家,自小学习成绩优异,考上初中以后辍学两年,靠摆摊卖香烟、火柴、袜子,兼做家庭教师维持生计。有了一些积蓄,再读高中,毕业时得校长资助,同时考取七所大学。因获江西高中毕业生会考个人总分第一,得到一笔奖金,赴贵州就读内迁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5年以全校第一名成绩毕业。1946年考取公费留学生。1947负笈英伦,入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师从康德西教授研究液态金属凝固过程,1951年获工学博士。后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任教,在金属液体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于1957年9月回国,便进入刚成立不久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一分院材料研究室主任。国家在五院基础上组建第七机械工业部,他又担任703所所长。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他织织制定了研究方向,领导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他主持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和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研究,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却死于一场荒唐的横祸。

文革当中,七机部分成915、916两大派组织,每派都认为自己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都有通天人物求得中央首长支持。1968年夏天,两派冲突在京郊南苑升级为大型武斗。6月8日中午,姚桐斌回家吃饭,刚刚拿起碗筷,几个“915”成员就冲进家门,架着他往外推,在路上用暖气管猛击头部,打昏了以后,还不准送医院抢救,下午3时,他就停止了呼吸。直接下手的两个人,一个是姓高的炊事员,一个是姓于的电工,他们本来和姚桐斌并无直接工作关系,也无私人恩怨,就是听信当时打倒“反动学术权威”的政治鼓躁,被派性冲昏了头脑,沦为毁灭航天元勋的凶手。后来分别判处15年和12年徒刑。

姚桐斌之死,惊动了高层,正在人民大会堂主持会议的周恩来,听到死讯时茶杯都掉在了地上。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少将,时任七机部军管会副主任,在日记中记录了相关情况:

1968年6月8日中午南苑915、916两派发生大武斗,有上万人。703所所长姚桐斌被915殴打致死。前去制止,又无法接近,也无法弄清情况。天气热,打得也火热,想忙于制止,又制止不了。

1968年6月12日召集915、916两派头头开会,张翼翔主任参加。研究制止南苑发生的6.8武斗和姚的尸体解剖问题。经耐心做工作,两派共同商定了六条:①疏散人员;②双方人员撤出武斗现场;③食堂开饭;④211医院拿出整改措施;⑤发工资;⑥双方交出武斗工具,集中起来由军管会处理。军管会还规定了五条:①群众各回原单位。由军管组织学习;②721、731医院都要按10条执行;③伤员生命垂危,允许家属探望。双方扣的人交军管会,保证安全;④带头抄家、冲医院的人,要揪出来;⑤组成执行协议、制止武斗监督小组,各派三人,两派总部各一人。为制止武斗,总算达成了一个协议。

关于姚的尸体解剖问题,由北京市公安局派来法医庄明漆、赵金龙解剖,但必须答应他们10日提的三个条件,否则不来。我同意不变,两派也不阻止。

解剖姚的尸体,他妻子不同意,耐心做了一夜的工作,还是不同意,逼得我发火了。我说:“老子不管了,如不解剖,权威部门不做出结论,将来别人说姚桐斌同志是自杀,看你咋办?”这时姚的妻子才同意。解剖了,姚妻出门后,又进来三个年龄稍大的,向我威胁说:姚桐斌是周总理从德国要回来的材料专家,你们无故打死,你管不了,我们抬走,到天安门游行,向世界公布。我答:你们来得正好,抬走吧!他要我向总理报告,我打不通。又提出向外交部报告,我答:抬走吧!不要罗嗦了,我要休息!三人自动退出门了。又出了问题。到何处去解剖?国防工办联系去301医院,不行。到空军总医院,不行。我只好去海军总医院联系,同他们做工作也不愿意。我说,同意不同意也拉到海军医院来,他们只好同意,但也提出三个条件,他们不参加人。唉!谁都怕七机部的两大派。解剖地点定了,但拉尸体的车哪里出?我请海军帮忙出车,不行。请空军帮忙出车不行。最后国防工办说由一院出车。因人是一院的,我给一院打电话等于白打。没办法,决定向运输公司租车。他们听说是拉尸体的,有车也不租。还说什么:七机部游行出动车最多,还租我们的干什么?最后逼上梁山,叫七机部部直汽车队队长亲自开车。并规定他不准问干什么,不准看干什么,听我指挥,叫开哪就开哪。这个队长真不错,都听我指挥。天难!地难!一个难题接一个难题,搞了我半天,真是晕头转向啊!最后总算把尸体拉到海军总医院解剖了。可是正在解剖中,姚妻又提出问题,只好耐心做工作。最后公安局的法医解剖验尸完后作出初步结论:姚桐斌同志是钝器伤头致死。

1968年6月13日我被群众组织的一些人弄到部直南楼,围攻我,大骂我,要我立即抓出凶手。我说凶手一定要抓,但我一个人能抓出来吗?围攻从6∶30到11∶30,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呀!无怪七机部在最困难时无任何领导或参谋干事来帮助一下总理。我曾亲自听总理鼓励粟裕说:粟裕你七战七捷,怎么今天成了个大姑娘。以后曾听群众传说:粟裕坐了直升飞机到南苑上空转了几圈。

这三段日记,真实记载了当时的复杂情况。粟裕在战争年代是常胜将军,与国民党军队打仗,指挥淮海战役都不在话下,面对当时的乱局也一筹莫展。杨国宇为了妥善地处理后事,可谓煞费苦心。根本问题是文革年代治国方针远离常识,陷入了狂热。以阶级斗争为纲,什么保护个人生命财产,建立正常的科研、生产、生活秩序,都无从谈起。姚桐斌之死,是中华民族不应付出的惨痛代价。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